導語
第28個世界讀書日。
其實,讀書對于讀書人只是尋常事。讀書,不一定能讓你擁有富庶的生活,但可以擁有富庶的生命。你讀過的書,都會成為生命中的養分,終有一天會成就你的人生。
這篇舊文寫于2015。慚愧的是此文之后我其實不怎么去三聯了,而是就近選書,遇到哪家書店就哪家書店。雖然電子閱讀逐漸取代了紙質版書,書店逐漸蕭條,但它始終堅守,如同清流,生生不息。
那一年重修的三聯書店的24小時閱讀不打烊,成了當年“世界讀書日”期間一則重要的閱讀新聞。喜歡讀書的人欣然前往體驗,當深夜的北京除了簋街、后海、南鑼鼓巷……還有三聯書店時,我們才能說,深夜屬于閱讀。
北京,這個城市,繁華背后,書香彌漫,愛上它,似乎又多了一條理由。
有人說,世界上最安寧的地方,莫過于書店;世界上最能令人沉浸其中的地方,莫過于書店。當書店成為一個行者駐足的理由時,這個城市是溫潤的。而在書店小坐,聞著書香,我們漂泊在異鄉的心靈不再寂寞。
“這世界上最浪漫的事情,莫過于與讀書長相廝守。讀書、旅行,讓靈魂和身體都在路上?!?/p>
漫游家,心隨自然
在徽州,耳聞目濡的最多的觀念莫過于:“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萬官皆下品,惟有讀書高?!?/p>
所以喜歡讀書的我自然喜歡書店。
小時候,徽州古城里只有一家新華書店。每天我去上學都會路過它,每天放學,我會特意從書店里穿行一下,從這個門進去,那個門出來。書店本來就不大,但我還是堅持中間做小小的刻意逗留。
那時候,口袋里常常沒有半毛錢,去書店,也頂多只是細細瞄一遍書架上的新書,閱讀書面標題,還有欣賞掛在墻上的各種宣傳圖片,做著抱書回家的美夢。
中學之后,我有了零花錢,開始攢錢,幾乎每個月,我都可以去書店買回一些便宜的小叢書。比如五角叢書,就一度是我的最愛。
那時候的孩子們之間為了鞏固友情,會買些圖書互相贈送。因此我很喜歡買書送給好朋友們,同時也會刻意告訴她們我對下一本圖書的期待。
高中的時候,我記得學校里成立了文學小組。小組的輔導老師是位年輕的師大中文系畢業生。為了和他比試誰看的書多,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每天中午的飯間時光都泡在書店里。雖然,店里的營業員一看到有人長時間耗在店里,只看不買而非常惱火,時時展示出一臉的嚴肅神情,但那絲毫不改我蹭書看的豪情。為了走捷徑,我專挑名家的作品,有時候來不及看整本的故事,我就重點撿?內容提要。雖然因“博學”而得到老師的寵愛,這個“偷工減料”的書店秘密直到成年之后,我才告訴他。
上了大學之后,學校門口的書店非常溫馨,叫曉風書屋。已經擺脫了國營書店的刻板和堆砌,對圖書的選擇和讀書的氛圍都逐漸人性化。于是,每周逛書店成為生活中的一種堅持。
不知道為什么,我去書店的次數要遠遠大于去圖書館的次數。這可能是因為遇到心儀之書還可以購買回家讓悅讀延續。久而久之成了習慣。
工作之后,我覺得自己去往書店,終于有了底氣。每個月拿到工資的時候,我會先去書店,抱回些好書。
同事們每每看見我臉上露出喜滋滋的表情,那大概就是購書歸來。
無論物價如何飛漲,只有在書店里,我覺得自己是富有的。我一定有辦法買回自己心儀的書回來。
到了北京之后,其實我工作的地段一直在東三環和王府井之間左騰右挪。關于書店,王府井書店固然是大,以前的外文書店固然是雅,商務書店的涵芬樓固然離我更近,但是始終讓我心儀的卻是三聯書店。
每次去三聯書店,一定是刻意的。它在美術館的東邊,離鬧市區不遠。僅僅門口那樣一塊刻著店徽“生活、讀書、新知”的碑石,就仿佛一下子沉淀了都市的浮躁。
我喜歡三聯,是因為對圖書品質的信賴,不僅僅是三聯自己的出品,在書店呈現的那些人文類精品,每次的碼放都能吸引我的步伐與眼光。
還有三聯書店出現的那些讀書人,當他們悄悄地在書店挪移著步伐,或靜靜地佇立著瀏覽,抑或端著書癡癡地坐在臺階上,你會覺得那是一種志同道合地氛圍,為了讀書而讀書,而不摻雜其他元素。
無從評述書店地等級,但是我始終認為,書店里的內容是要積淀的。寫書的水平,賣書的氛圍,讀書的狀態,其實是社會內在的反映。
社會上有什么,書店里也會有什么。但是書店是不是就會為了利益而麻木追風,從而失去自己應有地判斷呢
有人看書為了賺錢,有人為了娛樂,有人為了學習和豐富,這些不同也構成了今日書店的分類。
當你信任一個書店,堅信這個書店的品位與眼光,那么,閱讀的某種依賴也在信任中衍生。
三聯書店樓上沒有雕刻時光的時候,我一般是一個月去三四次,每次半天的時辰;雕刻時光和三聯一起之后,我去的次數更多,停留的時間更長。
當作者、讀者是可以坐下喝茶聊天的朋友,書店的意味似乎變得更為韻味深長。
我總覺得三聯書店的書香是四處飄溢的,人們臉上露出快樂或者平靜的滿足,正是書店的魅力所在,因為親切而被吸引。
人生中最主要的三個方面:首先,最重要的是生活,熱愛生活,好好生活;然后是讀書,讀書是一種習慣,是一種人生的態度;最后是新知,新知從讀書中來,從生活中來,又讓讀書和生活更美好。
世界在變誰也阻擋不了,但書店里讀書的感覺對一個人是愜意寶貴的,不應該消失遺忘掉。
有人喜歡將書比作人類的靈魂,以此類推,書店必是城市的靈魂無疑了。譬如誠品書店之于臺北、先鋒書店之于南京,有了這兩座書店,城市自然高尚。我不知道,三聯書店的意義是否之于北京?但對我,它始終是值得一去再去的書店。
2015.4.23 《國際航空報》
文 / 張哲
出版人
漫游,
是一種尋找,
也是一種重溫;
每一次旅程都在開啟你生命的奇跡。
慈悲為懷,心隨自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