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歷史上有一個人叫唐東杰布。唐東杰布發誓要在西藏湍急的河流上造橋,為了籌集資金他開創了藏戲,從山南邀請了七位能歌善舞的女孩子做演員,自己編劇、寫詞、設計服裝,到處去演出。藏戲特別好看,深受老百姓的喜愛,于是劇團演到哪,周邊百姓就都蜂擁而至,演戲化緣來的錢一共在藏地修了58座鐵索橋。
故事里這樣描繪修橋時的場景——“唐東杰布打制了一個鐵碗,把募化來的糌粑分給大家吃,還把各地送來的羊肉和牛肉,大塊大塊地分給每個人。”一座被視為不可能修成的曲水鐵索橋,成功地橫跨在了雅魯藏布江上面。
修好最后這座橋的時候,心血倍至的唐東杰布坐化了。
某種意義上,萬瑪才旦就是唐東杰布這樣的人。他不僅拍電影,寫小說,還造橋。
見過萬瑪才旦的人都領略過他的平和謙遜,也許和他的家鄉有關。他的家鄉青海貴德屬于盛產學者的安多藏區,這里和傳統印象中的曠野藏區不同,這里坐擁黃河中最清澈平靜的一段,風景秀美,宛如江南。他不僅寫出色的漢文小說,也擅長用藏文寫作,藏文的行文充滿了精密豐富的韻味,而這種韻味,往往翻譯很難表達出來。他曾表達過對藏文使用衰落的擔憂,這種擔憂督促著他自己更有危機感地去保留母語書寫,也激勵了寂寞而忐忑的其他母語創作者,警醒了已經淡忘母語文化迷茫的年輕人。
(圖片來自網絡)
藏地新浪潮電影,是他摸索著造出的橋。在此之前,中國沒有純藏語電影,也沒有藏族主創團隊主導的藏地題材電影。優秀的藏族演員有很多,他們只能在本民族的故事里做配角。關于這個民族的印象更多是熱烈喧鬧的載歌載舞,大合照中的一抹彩色藏服,奶油蛋糕上點綴的一顆紅色櫻桃。落后、淳樸、幸福樂觀。主旋律文藝作品中,僅此足夠。當萬瑪才旦帶領這個族群的創作者們自己開始講故事,人們才發現模糊面孔的背后有一個個具體的人生,塔洛們生活的地方并不是桃花源,平和如度母一樣的女牧人也深受父權、夫權與神權之困,去掉風景和宗教的濾鏡,這里的人們在想些什么,從這時才被關注。
萬瑪才旦在極其有限的條件下,堅持用全藏語對白,幾乎全部用藏族演員,從《靜靜的瑪尼石》到《氣球》,不停歇地努力,培養出了一批藏族電影人。曾以美術和攝影身份參與拍攝《靜靜的嘛呢石》《尋找智美更登》《老狗》等的松太加,現在已經導出了《太陽總在左邊》《阿拉姜色》《河》這些豆瓣7.6分以上的影片。北電畢業生拉華加,萬瑪才旦做監制,他有了自己的導演作品《旺扎的雨靴》。德格才讓,萬瑪才旦的電影錄音師,萬瑪才旦做監制,他也導出了自己的作品《他與羅耶戴爾》。
他像造橋的唐東杰布一樣,把碗里的糌粑慷慨地分給身邊的每一個人。他沒有只專心修建自己宏偉的大橋,而是幫他人打地基、添鋼筋,為大家架設起一座座四面交織的橋,從此,一大批富有生命力的藏地電影噴涌而來,年輕的藏族電影人走上舞臺,給中國電影以及世界電影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視角。
認真對待熱愛電影的年輕人,是萬瑪才旦構筑的最重要的橋。
萬瑪才旦不止是扶持本民族的電影人,他為很多年輕影人做監制和制片人,陳信源的《黃昏馬戲團》、曾建貴的《河州》、羅潤霄的《第二個孩子》。劇集《平原上的摩西》導演張大磊,之前在拍《八月》時,資金沒了,被迫中斷,萬瑪才旦來做了他的監制,最后,《八月》獲得53屆金馬獎最佳影片。看他的社交媒體就知道他的有求必應,他從不吝嗇自己的轉發,連最后一條朋友圈都是在祝賀得獎的青年影人。
今天發文悼念的有許多熱愛的電影的各地年輕人,他們有的參加過萬導評審的創投,回憶起他專注地傾聽,毫無保留地提供建議和幫助,在活動之外的時間主動和自己頭腦風暴,幫一無所有的年輕人牽線搭橋;有的是為愛發電的影評人,有的是看片會現場的普通影迷,萬瑪才旦似乎很愛參加與觀眾面對面的交流,每一個被重復問過的問題,他都會耐心回答;有的是和他約稿的編輯,《收獲》雜志舉辦極具挑戰性的雙盲寫作大賽,他爽快應約,匿名投稿,并熱情推薦了別的作家;有的是采訪過他的記者,曾在《城市畫報》采訪過他的記者潘麗寫下一段文字“第一次見到這樣認真的采訪回復,對每一條問題都回答一條條,一句句,一字字,都認真,和他的小說、電影一樣。明明是社交意義上的陌生人,為何我會這樣難過?是我那些自說自話、對他人作品的自我解讀,被認真對待了、回答了。我們這一生,那么多問題,有哪些是被認真回復了呢?謝謝萬瑪導演。”
這一夜是真真切切的悲慟,他從未以教父自居,卻早已成為燈塔。許多人并未曾與他謀面,卻因他受益。他是一個精神榜樣和靈魂人物。他像唐東杰布一樣,孜孜不倦地做戲,造橋,把一種聯結帶到很遠的地方去。而今,對觀眾,失去了一種視角,對一個群體,失去了某種話語權。這種損失,“是中國電影版圖的重大淪陷”(豆瓣@Grump語)
豆瓣條目上顯示萬瑪才旦計劃2024年拍攝的電影,名字叫《祝你旅途愉快》,冥冥中似一語成讖,那么,老師,祝你旅途愉快。
剩下的故事,讓我們把它講完。
(圖為萬瑪才旦與作者)
2019年,萬瑪才旦導演攜新片《撞死了一只羊》來到【藤井樹觀影團】,映后和現場觀眾進行了詳實而真誠的分享交流,他還送了我們親筆簽名的書。
萬瑪才旦導演,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提升了藏地題材和藏文化表達的社會影響力和專業美譽度。
持續的創作,并且不是自己一個人創作,而是帶著一群藏地電影人一起。把年輕的電影人手把手的教出來,給他們工作機會,為他們站臺宣傳。他身體力行的持續拍攝,讓藏文化以電影的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
導演為人謙和,真摯禮貌,溫文爾雅,是真正的紳士,給每一個交往過的人都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希望導演在天堂里繼續拍電影,講好藏地故事。我們永遠懷念您!
【藤井樹觀影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