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被各位“乘風(fēng)破浪的姐姐們”刷屏了呀,前幾天第四季開播的時候,幾乎是占據(jù)了熱搜全榜。
▲ 圖源網(wǎng)絡(luò)
只有青春美少女才能組團出道嗎?《乘風(fēng)破浪的姐姐》告訴你,年紀從來就不是衡量魅力和市場的唯一標準。
而放眼望去,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女團從未缺席。
歷代的仕女美人,彈琴喝茶,游春賞花,組成了各朝代的限定女團。
▲ 《調(diào)琴啜茗圖》周昉 現(xiàn)藏于納爾遜·艾金斯藝術(shù)博物館
女團級的表情管理,一顰一笑之間,又有多少文人墨客要留下千古名句。
▲ 左滑看《簪花仕女圖》 周昉 現(xiàn)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要說這里頭誰最有資格成為“地表最強女團”,那還必須得是她們——
各位小伙伴們準備好了嗎,今天就帶你走進敦煌,千年前“乘風(fēng)破浪的姐姐”了解一下?
今天走在敦煌洞窟中,滿墻的壁畫那叫一個美女如云。有矜持優(yōu)雅的菩薩,慈悲為懷:
▲ 敦煌莫高窟 第45窟
有出錢開鑿洞窟畫像的供養(yǎng)人服飾艷麗,一股子雍容華貴:
▲ 敦煌莫高窟98窟《新婦小娘子供養(yǎng)像》
再有就是人群中的C位擔(dān)當,每次出現(xiàn)都讓人挪不開眼的飛天。
▲ 敦煌莫高窟第112窟 中唐
飛天是誰呢?
說白了,那就是一群在天宮中受奉養(yǎng)的神仙,平日里唱唱跳跳,還能自制撒花效果的公演舞臺。
他們來自古印度的神話傳說,據(jù)佛經(jīng)記載,是舞神乾達婆和歌神緊那羅兩位天神的化身。
背靠歌神和舞神的加持,那實力自然是杠杠的。
雙手高舉琵琶,反背在身后演奏,乍看之下完全就不是人能干出來的事情,飛天做到了。
▲ 敦 煌莫 高窟第112窟南壁《反彈琵琶》 中唐
作為敦煌洞窟壁畫中最為經(jīng)典的舞蹈姿勢,反彈琵琶尤其考驗飛天的動作設(shè)計。
彎腰向左,右腿盤起,再裹上一條長綢帶,騰踏跳躍間輕紗在空中飄揚,飛天在其中若隱若現(xiàn),帶出層層香花,真的就跟九天仙女下凡一樣。
▲ 敦煌莫高窟第45窟
就這獨特的形體變化,S型的舞姿曲線,曾經(jīng)還引來了京劇表演藝術(shù)大師梅蘭芳的青睞。
一出《天女散花》便取自飛天畫像,“綢舞”的設(shè)計,再現(xiàn)了天女御風(fēng)而行,云端撒花的場景。
▲ 梅蘭芳《天女散花》劇照
不僅獨奏獨舞solo拿得下,就是現(xiàn)場組個樂隊,來場敦煌的夏天,那也是妥妥的。
據(jù)統(tǒng)計,光是莫高窟里頭描繪的古代樂器就有四十四種,四千五百多件,有負責(zé)吹奏的,用來彈拉的,還有打擊樂器,分分鐘就地成團。
▲ 敦煌莫高窟第85窟 晚唐
洞窟墻壁的不同位置,不同的題材內(nèi)容給到畫工,他們會安排不同類型的樂隊,設(shè)置不同的隊列,要純音樂演奏?帶歌唱的?還是帶伴舞的?
統(tǒng)統(tǒng)安排,一對一定制。
▲ 敦煌莫高窟第112窟南壁《反彈琵琶》 中唐
能跳又能演,敦煌飛天在才藝方面可是從來都沒在怕的。
而一個成熟的女團,除了有滿級的演藝技能,還要撐得起女團門面。
發(fā)髻高高豎起,畫眉、涂胭脂、點口脂,選上各色長綢繞身,在追求時尚的道路上,飛天小姐姐們個個都是精致女孩。
▲ 瓜州榆林窟第15窟
要論這敦煌洞窟里誰最有資格成團出道,除了這群唱跳俱佳,顏藝雙雙在線的飛天小姐姐,你說還能有誰?
飛天女團還真不是中國制造,那得說是進口改造。
隨著佛教東傳,敦煌飛天在最初印度飛天的形象基礎(chǔ)上,經(jīng)西域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熏陶,最后到達中原地區(qū)后,又有來自道家、儒家思想的碰撞,才最終形成我們本土化的飛天形象。 (喘口大大的氣)
▲ 西北商旅不絕
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是一回事,但畢竟畫筆可都拿在歷代畫工手中。對于創(chuàng)造飛天的畫工們來說,他們也并照搬一套完整的創(chuàng)造標準。
在敦煌壁畫上,你幾乎找不到一模一樣的飛天。
在不同時期,畫工的審美不一,創(chuàng)作和表達出來的作品形象也產(chǎn)生了各自的差異。唯一達成共識的就是,他們留在洞窟里的飛天,都是自己心目中最美的那一個。
▲ 左滑查看來自北周、隋、唐時期的飛天小姐姐
隋代的造型樸素,簡單中透露著粗獷,小身子板清瘦又細長;唐代的體態(tài)豐腴,活潑嫵媚,手持樂器歌舞升平;還有的穿著明快艷麗,搖曳生姿,面容恬淡靜謐……
他們演奏樂器,撒下香花,在千年的歲月里展示著不同時代的特色,不同民族的風(fēng)格,和對美的包容。
▲ 敦煌莫高窟第14窟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漂浮升天行。”用李白的這兩句詩來形容飛天, 那是再恰當不過了。
一樣的飛天,卻各有各的美。
比起大家打扮一致,做著一樣的動作,飛檐走壁的姐姐只想告訴你,就算成團了也要保持個性,各自美麗。
過去,飛天在洞窟里負責(zé)宣傳佛教義,帶來關(guān)于西天佛國的感召。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在光照、濕度等條件的影響下,他們卻褪去了原有的光澤和色彩。
▲ 敦煌莫高窟第419窟 隋代
時間賦予了飛天另一種顏色和味道。
在千年的時光中,他們目睹過洞窟被打開,有人進來帶走了經(jīng)卷珍品,有人來了就再也沒有離開,努力想讓斑駁的壁畫恢復(fù)原貌。
▲ 文物工作者常書鴻在敦煌 圖源網(wǎng)絡(luò)
當我們重新踏上敦煌這片土地,在洞窟里環(huán)顧四周,飛天依舊舞動著長綢,穿梭于天庭人間,帶著人們的向往,誰又能記起眼前這一幕和我們隔著千年的歷史。
她們并未隨著時代的過去而滅亡,她們?nèi)匀换钪谛碌母栉柚校诋嬛校に嚸佬g(shù)中,到處都有飛天的形象。 應(yīng)該說她們已從天國降落在人間,將永遠活在人們心中,不斷地給人們以啟迪和美的享受。 ——段文杰《飛天在人間》
▲ 敦煌飛天衍生的敦煌舞 圖源網(wǎng)絡(luò)
一件作品的生命力從來不是時間所能完全賦予的。
那些美好的形象,翩翩的舞姿,帶給我們的美的享受一如千年以前。而往來人們流連的目光,也將重新給敦煌飛天注入新的生命。
于是,沙漠深處的美好雋永,古老文明想象中的天上人間,又將傳到下一代人的手中:
敦煌的這個故事呀,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
*本文參考資料
《本色敦煌 壁畫背后那些鮮為人知的事》胡同慶 王義芝
《敦煌壁畫“飛天”的音樂性與舞蹈性》郭思言
《唐朝敦煌壁畫中的飛天造型研究》孫琦
《淺談敦煌飛天的時代特征》王亦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