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海開埠180周年。
鴉片戰爭后,中國五口開埠通商,包括上海在內的通商口岸成為接觸西方現代科技最早的通道。汽車和自行車這兩樣東西從西方最早傳入中國的城市,都是上海。
前者我們早已聊過,今天便來聊聊,為什么自行車能證明摩登之都名不虛傳。
一統江湖
自行車的起源迷霧繚繞。
雖然1817年誕生的“奔跑機”作為第一輛自行車這個結論能讓世人基本達成共識,但這種初代自行車的結局非常慘淡。直到“米肖式”自行車實現量產,才激發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全球熱潮。
1868年,法國勃艮第地區的一場女性自行車比賽,使用米肖式自行車
這波熱潮始于法國,有好幾波法國人先后推波助瀾。但到底誰是第一個發明“米肖式”自行車的人,是至今解不開的歷史難題。
我們只要知道,這波熱潮又席卷了英國、美國、意大利、德國。
前輪驅動米肖式自行車上車及乘騎示意圖
直到中國這樣的亞洲國家也有人開始接觸自行車。一度與國人邂逅的,無他,“米肖式”也。
驚鴻一瞥
1866年,清政府總理衙門派遣內務府斌椿率其子廣英、同文館學生鳳儀、張德彝、彥慧等仆從6人前往西方諸國訪問,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官派人員出國訪問。
斌椿一行抵達法國巴黎,但見“街衢游人,有只用兩輪,貫以短軸,人坐軸上,足踏機關,輪自轉以當車。又有只輪貫軸,兩足跨軸端,踏動其機,馳行疾于奔馬。”
初到異國,時年63歲的斌椿頓時就被巴黎街頭來回穿梭的這種新奇器械所吸引。到1867年底,巴黎的街道上碰見有人騎著“米肖式”自行車飛馳已非新聞。
海上花開
清末民初青年女子騎自行車藝術照
迄今為止,自行車傳入中國的最早證據是1868年11月24日出版的《上海新報》:
茲見上海地方有自行車幾輛,乃一人坐于車上,一輪在前,一輪在后,人用兩腳尖點地,引輪而走。又一種,人如踏動天平,亦系前后輪,轉動如飛,人可省力走路。不獨一人見之,想見者多矣。詢之外國人,據云,外國地方馬路平坦之極,有一人乘此車與馬賽之,經六點鐘時候,行一百三十五里之遙,車遲到半點鐘功夫。因有逆風,所以后到,若非逆風,力過于馬也。又聞外國水陸軍營新報云,現在兵丁欲與兵官商量,皆作此車以代行路之力而養其兵之銳,且免背負行囊器械之勞,到戰場,車棄一旁,兵有養息之力,易于前進,誠良法也。即中國行長路,客商盡可購而用之,無不便當矣。
執筆者以中國人的視角審視通商口岸上海所出現的“自行車幾輛”。自行車此時在歐洲也是新創,僅幾年后就已傳入中國,可見引進速度之快。
“詢之外國人”之后文中,則以大量的筆墨宣揚自行車在“外國地方”的利用情形,謂之不僅“力過于馬也”,而且已經裝備軍隊。
結語“即中國行長路,客商盡可購而用之,無不便當矣”,一語點破此文旨在推銷自行車于中國。
然而,最初在中國騎行自行車的都是金發碧眼的洋人。
騎自行車到龍華游玩的外國人
清末文人曾樸在小說《孽海花》第三回“領事鋪張賽花會,半敦生演說西林春”中以細致的筆墨描寫了英國駐滬領事館里舉辦的“西人賽花會”的情景,說男主角金雯青等人來到領事館后的所見所聞:
一日,果然領事館開賽花會。雯青、菶如坐著馬車前去,仍沿黃浦到漢壁禮路,就是后園門口,見門外立著巡捕四人,草地停著幾十輛馬車,有西人上來問訊。二人照例各輸了洋一元,發給憑照一紙,迤邐進門,踏著一片綠云細草,兩旁矮樹交叉,轉過數彎,忽見洋樓高聳,四面鐵窗洞開,有多少中西人倚著眺望。樓下門口,青漆鐵欄桿外,復靠著數十輛自由車。
《孽海花》雖為小說,但人物、內容卻多取材于歷史事實,上文中所記述英國駐滬領事館中“靠著數十輛自由車”一節,符合當時的歷史情境。
1875年,《萬國公報》有載文曰:“自行車,西人所創,上海行亦有年” 。《圖畫新報》亦有佐證記載,19世紀(參數丨圖片)80年代,“西人喜用腳踏車,取其迅疾也。近聞美國自造者不敷所用,故向英國購買,約值洋一萬元云。”
漸啟盛景
20世紀初,坐黃包車的與推自行車的人
19世紀60年代,自行車經由西人帶入中國,騎行者系僑居中國的西方傳教士、商人,為數甚少,如何輸入中國不得而知,中國海關各口進口洋貨統計資料中并不見記載。
直到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上海日用工業品商業志》中對自行車進口起始狀況有如下記錄:“英商怡和、德商禪臣、法商禮康等洋行將自行車及零件列為‘五金雜貨類’輸入上海,到19世紀末在上海已有廣泛市場。”
至此,中國人和自行車的緣分徐徐展開,水乳交融。預知詳情如何,請持續關注上海汽車博物館5月18日即將開幕的騎點——了不起的自行車主題展。
我們期待您的光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