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吶喊無聲》每一頁都讓人難以忘懷,直到你無法呼吸,為自己的心靈綁上止血帶。這是個殘酷且充滿力量的故事。
就跟小說封面的推薦語一樣,“一個女孩,到底要被傷害多少次,才能吶喊出屬于自己的聲音”,作者蒂芙尼·麥克丹尼爾在小說中,描繪了一個受到貧困、女性歧視以及原生家庭困擾的家族。
當(dāng)我閱讀到,作為家里頂梁柱的父親蘭登·卡彭特,倒在醫(yī)院的血泊之中時,我早已淚流滿面。他是個偉大的父親,稱職的丈夫,但也無法阻止那個時代的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以至于家庭的悲劇,一次次在他面前發(fā)生。
或許吶喊無聲,便是這個家庭最好的寫照。
而目睹這一些悲劇的女主人公貝蒂,既在刀鋒下長大,被割傷,也在時代的偏見中成長,被壓迫。但結(jié)局仍然令人感動,她鼓起勇氣,張開雙臂一躍而起,勇敢地在這個如玻璃般破碎的世界中翱翔。
當(dāng)我們受到欺辱時,不該沉默
大姐菲雅跟她母親有著同樣的遭遇,卻有著不一樣的結(jié)局。
母親阿爾卡的童年,活在被父親欺辱的陰影下。只不過她遇到了蘭登·卡彭特,一個愿意為了她割下她父親的臉皮,并愿意包容她一切的深情男子,被愛化解了深藏心中的仇怨。
但菲雅只能默默承受來自兄長的蹂躪和欺辱,在最后不堪其辱,想要向父親告發(fā)的時候,被兄長殺害了。
在小說中菲雅的遭遇似乎可以預(yù)見。
姐妹三人偷了父親的私釀酒,然后跑到老鷹巢穴附近禱告,大姐菲雅寫了一句話禱文“我想要自由,讓我擺脫他,我祈禱”。
因?yàn)榉蒲畔矚g蒲公英,更喜歡把蒲公英液涂到身上,或許是“無拘無束、自信勇敢”的花語讓她向往,也僅僅是渴望靈魂的解放。但5歲那場抵抗不了的災(zāi)難,讓她失去了對美好世界的想象。是的,從5歲開始直至死亡,她從未在惡魔兄長利蘭的手中逃離,對自由的向往成了遙不可及的渴望。
“如果說出真相,那么這種傷害就會一直伴隨著你,就像白天一樣漫長,就像深處暴風(fēng)雨之中,寒風(fēng)鞭笞你,大雨重重捶打你。”
在忍受被長期欺辱的過程中,菲雅選擇了沉默,不僅如此,女主人公貝蒂在大姐割腕的威脅下,也選擇了沉默。
于是惡魔蘭利肆無忌憚,甚至得寸進(jìn)尺,將臟手伸向了十一二歲的貝蒂。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有句臺詞:“人們根本不愛美麗,美麗是不被原諒的,美麗是用來蹂躪的。”
沉默只會滋生更大的邪惡。
如果菲雅在被第一次侵害的時候,向父親告發(fā);如果貝蒂第一次撞見兄長在欺辱菲雅時,向父親告發(fā),或許菲雅的慘劇不會延續(xù),她也不會在最美麗的年紀(jì)隕落。
但了解到母親阿爾卡的童年遭遇,你會發(fā)現(xiàn)原生家庭的影響如此之大,超出你我的想象,令人感到悲哀和同情。
原生家庭的陰影,會伴隨一輩子
“有些小女孩在父親的陪伴下長大,她們的父親是體面的、善良的,溫柔地住在女兒的心里。還有一些小女孩的生命中沒有父親,所以她們對好男人和壞男人一無所知。
而所有之中最不幸的小女孩,她們的父親知道如何在晴日和藍(lán)天中召喚暴風(fēng)雨。我的母親就是這樣一個不幸的小女孩,想要逃離她的童年,但無處可逃。”
這句話,來自貝蒂的原文闡述。
小說中,母親阿爾卡深受童年陰影的折磨,精神時不時崩潰。有一次,她跟貝蒂講述了她的童年遭遇,內(nèi)容極盡不堪和殘忍。
“我記得有一次媽媽忘記了微笑,爸爸讓她舔他靴底的泥巴。我現(xiàn)在還能看到她的舌頭舔進(jìn)所有的小凹槽里。”
從一開始,阿爾卡的原生家庭,就是變態(tài)的性別歧視。她母親的逆來順受,到后面成為讓女兒遭受不倫侵害的推手,仿佛是可以預(yù)見的。
我嘗試還原事件的場景。
母親用香水涂滿女兒的身體,緊接著用起酥油潤滑私處,并親手把她送進(jìn)那間深淵黑洞中,而那里躺著一個罪犯,名義上是父親的儈子手。女兒以為即將享受到未曾有過的父愛,再怎樣混蛋,她也想不到,父親在此時獸性大發(fā),不僅泯滅了人倫,還剪斷了女兒賴以信任的至親血緣紐帶。
那時,女兒一聲聲凄厲的“媽媽”,被床的嘎吱聲所掩蓋,且呼喊聲也是徒勞的,因?yàn)槟赣H是邪惡存在的共犯,已不配擁有這樣光輝無私的稱呼,更不會化身天使來拯救一個正被侵犯的小女孩。事后,父親把吃了一半的巧克力,放在了她的身上。
“沒有閃電,沒有天使吹響她們的號角來拯救我。我爸爸在我身上的時候,上帝在哪里?我只是一個小女孩,我只是一個小女孩。”
“貝蒂,你知道世界上最重的東西是什么嗎?是一個男人在你不愿意的時候壓在你身上。”
這些話,聽起來是如此的刺耳。但我知道,這發(fā)生在阿爾卡身上的事情,就像她被殺了一樣可怕。這也導(dǎo)致她后來看到超市裝滿巧克力的貨架,會做出如此瘋狂的舉動:將所有巧克力啃了一半。因?yàn)橹挥幸话胧菍儆谒摹?/p>
而蘭利之所以殘暴,可能跟他是母親和外公的不倫產(chǎn)物有關(guān)。當(dāng)貝蒂將一些真相公布之時,蘭利只有無能狂怒,其變態(tài)甚至是瘋癲的行為,跟其外公如出一轍。
而菲雅的隱忍,也有可能是隨了其母親阿爾卡。
不是血定義了我們,定義我們的是我們的靈魂
“為什么流血才能成為女人?當(dāng)我們老了,不再流血了,會怎樣?然后呢?我們不再是女人了?又不是血定義了我們,定義我們的是我們的靈魂。
靈魂不需要每個月來一次,靈魂只是一直存在。”
在小說中,我其實(shí)更欣賞早期的弗洛茜。
她穿著短裙跳舞,調(diào)情,親吻男孩,裸泳,涂著口紅上床,露出胸罩肩帶。對于他人的評頭論足,她絲毫不懼,勇于沖撞傳統(tǒng)女生的純潔形象。
畢竟,在傳統(tǒng)觀念中,女孩的一輩子應(yīng)該遵從女德,逆來順受,保持文靜而嫵媚。然而,這些固有的思維,卻不能保證一個女孩不被欺負(fù)。因?yàn)榧幢阌赂业母ヂ遘纾苍慌踔谆ǖ哪猩o哄騙了,給“欺負(fù)”了。然后他人罔顧事實(shí),直接稱弗洛茜是“蕩婦”。
可笑的是,女孩被釘在性別的十字架上,而男生卻可以像發(fā)情的公貓一樣嚎叫,在萬花叢中過,而永遠(yuǎn)不會被人稱為蕩夫。以前是這樣,現(xiàn)在也如此。
我記得菲雅有一句話:“男孩就是這樣,總是假裝他們在拯救女孩。他們似乎永遠(yuǎn)都意識不到,我們可以拯救自己。”
權(quán)利是靠自己爭取的,這也正是前仆后繼的覺醒女性們,所追求的“男女平等”。我們可以拯救自己,正如每一個女性都有權(quán)利,去擁有更多的選擇權(quán),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且擁有承擔(dān)后果的勇氣。
但這世界依然有很多女性無法選擇自己的人生,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shí),或許對于公平和平等,我們需要有更多的深思。
看完整本小說,我的心情很沉重。
或許在現(xiàn)在的這個時代,如此的家庭悲劇不會再上演,至少不會“吶喊無聲”。但小說里所涉及到的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原生家庭等等相關(guān)話題,依舊“活躍”在各大社交平臺上,那么說明,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里,或許還在發(fā)生著類似的慘劇。
我覺得,這正是這本《吶喊無聲》存在的意義,讓更多的人透過該書,去正視女性弱勢群體,改變對女性的偏見和不平等對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