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太祖 ”、“高祖”,皆是廟號,也就是古代帝王去世后,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廟號制度始于重視祭祀敬拜的商朝。除了明清個別情況外,廟號通常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之君稱“祖”,后世帝王稱“宗”。然而,在開國皇帝中,有的廟號是“太祖”,有的卻是“高祖”,這又是為何呢?
廟號制度雖然起源較早,但在周朝和秦朝卻一度被廢止,直到漢朝才重新被恢復沿用。而且在隋朝以前,并非所有帝王均有廟號,只有那些對國家有大功、指的子孫永世祭祀的帝王才會被特別追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漢朝恢復廟號制度后,仍然堅持非大功大德者不得擁有廟號,例如西漢十四帝,卻只有太祖劉邦、太宗劉恒、世宗劉徹和中宗劉詢四位擁有廟號,又如東漢十四帝,同樣僅有世祖劉秀、顯宗劉莊和肅宗劉炟擁有廟號,穆宗劉肇、敬宗劉保的廟號則在漢獻帝時被取消。
直到三國時期,隨著儒家思想的廣泛傳播,受孝文化的影響,為了讓大部分皇帝都能夠享受到祭祀,除了個別亡國之君和被篡位的皇帝之外,絕大部分皇帝在死后都能獲得廟號,以至于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廟號開始迅速泛濫,而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就連“祖”字都呈現泛濫趨勢。
直到隋唐以后,廟號制度才逐漸趨于完善,此后雖然不論功績每個皇帝皆有廟號,但在選字上卻有了褒貶之分。與此同時,隨著唐朝以后美謚的泛濫,廟號逐漸取代謚號具有了對帝王蓋棺定論的作用。
那么,為何有的開國皇帝稱為“太祖”,而有的卻稱為“高祖”呢?
實際上,在廟號的選字上,有著嚴格的規定,取“太”還是取“高”,通常遵循“創基立業者曰太”,“功高者曰高”的規律,即白手起家的第一代開創者通常為“太祖”,而承襲前代基業而建國者,則通常稱“高祖”。
先來說“太祖”,一般都是創業一代,起點通常較低,想要立國通常需要自己的奮斗才行。例如西漢開國皇帝劉邦,以泗水亭長起家的他,雖然我們習慣稱他為“漢高祖”,實際上他的廟號是“太祖”,謚號是“高帝”,全稱“太祖高皇帝”。
再如宋太祖趙匡胤,其雖然出身軍人世家,父祖不乏高官,但要論基業卻也談不上,因此也算是創業一代。
還有明太祖朱元璋,這位出身更低,早年不僅做過和尚,甚至還要過飯,更是創業一代的代表人物。
再來說“高祖”,這類帝王雖是開國皇帝,但往往父祖時期便已經奠定家族基業,其自身起點普遍較高。
例如魏高祖曹丕(《資治通鑒》誤作世祖),作為曹魏的開國皇帝,其權勢地位皆傳承至父親曹操。曹操作為宦官之后,于漢末以來披荊斬棘,完全憑一己之力奠定了曹魏基業,他才是真正的創業一代。因此曹丕篡位稱帝后,便尊曹操為“太祖”,而他自己只能被尊為“高祖”。
再如隋高祖楊堅,其雖為隋朝開國皇帝,但卻并非開創基業者,楊堅乃是典型的貴族二代,其父楊忠從南梁俘虜一路做到北周十二將軍之一,才是真正的基業開創者。因此,楊堅在篡位建隋之后,便將自己的父親楊忠追尊為了“太祖”,而他自己則只能被尊為“高祖”。
還有唐高祖李淵,與楊堅的情況類似,作為唐朝的開國皇帝,他也并非開創基業者,其祖父李虎憑戰功起家,一路做到西魏八柱國之一,使家族成為關隴貴族之一,他才是李唐基業的真正開創者。因此,李淵稱帝后,便將祖父李虎尊為了“太祖”,而他自己只能是“高祖”。
當然,以上的選字標準也僅局限于大一統王朝,在廟號制度尚不規范的兩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等亂世,雖然開國皇帝通常也稱“祖”,但除了個別政權遵循以上標準外,大部分政權在選字上卻頗為混亂,甚至有些隨心所欲。
事實上,除了“太祖”和“高祖”之外,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情況,例如“世祖”這個廟號,按照“世代祭祀者曰世”的選字標準,如果父祖有多人奠定基業,“太祖”和“高祖”已被用盡,即便是開國皇帝也只能稱為“世祖”,只供世代祭祀,而不敢奪父祖之功,最為典型的便是晉世祖司馬炎,他篡位稱帝后,便尊祖父司馬懿為高祖,尊父親司馬昭為太祖,而他自己則被尊為世祖。此外,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稱帝后,也尊鐵木真為太祖,雖未尊父祖為高祖,但自己的廟號也僅是世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