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季節》是部好劇。深刻冷峻不冗長,自帶東北幽默味。
有網友甚至希望它能產生一些國際影響。我也贊同。
但我看到這部劇在海外某大平臺呈現的對白英文字幕之后,心涼了半截:這簡直是在開國際玩笑嘛,能有多好的國際影響?
那些字幕可以當英語教材用,反面的那種。
雖不至于每句都出錯,不至于體無完膚,但已經是千瘡百孔了,充斥著曲解、漏譯、斷句錯誤、語句不通、語法錯誤等等你能想到和想不到的毛病。
不懂中文的觀眾,會時不時地感到一頭霧水;中英文都懂的觀眾,會覺得很搞笑。
這么狂野的翻譯,考慮過國際友人的感受嗎?
把這種牛頭不對馬嘴的翻譯端出來,是誰給的勇氣?辛爽導演知道嗎?
我做了個視頻來舉例說明,放在文末,與您同樂。為了更有建設性,我對大部分例子都給出了修改建議。
然后我發現,問題不止英語字幕。葡萄牙語、西班牙語、泰語、越南語、印度尼西亞語的字幕最近也上線了,我抽樣看了幾句,真為它們捏把汗。
所以,我的終極建議是:下次,如果預算不夠,或者時間太緊,就別翻譯了;如果是用愛發電,請確保觀眾不會感到“觸電般不可思議”。
起初,我偶然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是因為每集都特別提示有“英文字幕”。
抱著學習(好奇)的心態,我打開英文字幕看了一些片段。
確認過眼神,不是自動翻譯。
全劇的第二句對白,就出事了。
“王師傅 整個響”,意思是讓王師傅整出點聲響(拉響汽笛),卻被翻譯成“王師傅 整個的響聲”。
這只是開了個頭。這種神翻譯,一舉奠定了接下來的爆笑風格。
當看到幾句正確的譯文,以為字幕改邪歸正了的時候,很快又會被打臉。
我猜,譯文是這樣出爐的:
主要靠機器翻譯、純文本翻譯,而且是把斷好行的中文字幕文本拿去翻譯,所以經常分不清一個句子從哪里開始、到哪里結束,分不清你、我、他、她、它,分不清說話的人省略了什么,分不清某個字、某個詞、某句話到底是幾個意思,結果就經常翻譯成了某一種字面意思,跟原意差了十萬八千里。
比如“馬隊”,機器翻譯當然不知道那是“馬隊長”的簡稱,所以有時翻譯成了“馬的隊伍”,有時又翻譯成“騎兵”。
“去個小號”,先是翻譯成“去一個更小的”。
我當即就想:怎么沒翻譯成樂器里的小號?
勿謂言之不預。后面果然安排了!
那一刻,我差點笑岔氣。笑點低的人,真是沒救了。
龔彪2016年接手的出租車是“一二年的”,意思是2012年的。英文硬是翻譯成了“一個十二歲的”。
龔彪有了自己的車,公司的車誰開?
他建議王響“再開一班”,這句被翻譯成了“再開設一個班”,教學的那種。
我對這句的翻譯建議是:
再舉個例子。
“給你點的 吃啥補啥”翻譯成英文后,意思變成了“我給你點的一切 我都能彌補”。
翻譯沒有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只能是盲人摸象。
那么,新鮮出爐的其他語種字幕又是什么味道?
我從上面提到的對白里面挑了三句,只看了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的字幕,因為比較好打字,容易在網上查到句子的含義。
先看“王師傅 整個響”。
西班牙語字幕的意思是“王先生正在響”:
葡萄牙語字幕的意思是“王先生正在演奏”:
再看“一二年的”。
西班牙語字幕的意思是“一年或兩年”:
葡萄牙語字幕的意思也是“一年或兩年”:
最后看“再開一班”。
西班牙語字幕的意思是“再駕駛一個班級”:
葡萄牙語字幕的意思是“在另一個班級駕駛”:
下面就是關于英語字幕的視頻。我只抽樣看了一小部分英語字幕,而且由于篇幅限制,只能展現很小一部分例子。
(視頻里的背景音樂,一是《拉德斯基進行曲》,獻給火車司機、出租車司機;二是《Surprise》,獻給樺林舞王馬德勝;三是《笑看風云》,三人組在KTV播的就是這個版本,既不是鄭少秋唱的,也不是汪小敏唱的。)
跟對白字幕翻譯的災難相比,我上次討論的《漫長的季節》細節bug都是浮云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