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熏烏梅,中國式風雅生活的標簽
文 | 魏水華
圖 | 梅見
從歷史的維度來講,煙熏并不是門檻多么高的烹飪方法。相反,它是人類刀耕火種時代就廣泛存在的技術——不需要炊具,也不需要調味品,一點火種和一堆木材,就能催熟食物,并且有效延長它的保鮮期。
在西伯利亞的丹尼索瓦遺址、在土耳其卡拉漢山丘、在愛爾蘭卡羅摩爾墓地等等史前遺址,都曾經發現過煙熏燒烤食物的遺跡。對照早期的文字記載可以證明,包括煙熏鮭魚、煙熏馬腸、煙熏羊肉、煙熏奶酪等食材,至少都已經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
這是一種世界性的飲食。
但在中國,煙熏除了催熟和保鮮兩大實用功能之外,還有更深一層的意象:
風雅。
NO.1
古漢語里有兩個高度關聯的字,熏和薰。前者是動詞,后者則描述用于熏炙的香草。
“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在公元前11世紀的《詩經》里,就出現了用熏的方式凈化室內空氣;
而在公元前7世紀左右的《五十二病方》里,熏則成了藥材炮制的方法——“藥拈子熏,以棉紙裹藥搓捻,燃點煙熏患處”;
到了公元3世紀,魏晉時代的詩詞里,熏已經廣泛應用于貴族士大夫階層的飲食烹調中。相比鮮食,人們將食用香草熏制的魚、肉,視作更高級上檔次的食物。
“薰林烈薄,馞其芬辛”,這是描述庭院幽雅芬芳,花草繁茂;
“松槧芳帙氣,柏熏起廚文” 這是描述居室干凈整潔、居住者用度講究;
“力可扛鼎志干云,食如漏卮氣如熏”,這是描述名士們胸懷博大、舉止斯文……
這些魏晉時代典雅的詞章,表達了當時士大夫的生活態度,也呈現了“熏”“薰”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從化學角度分析,煙熏的主料是用以引燃的草料和木料,它們中的木質素燃燒后形成各種代表香味的酚類物質,這是煙熏食材獨特焦香味、炭燒味和熏炙味的來源。
另一方面,中國人在熏制中精心尋找的“薰”,也就是一些香料類植物,在燃燒中會為煙熏食材帶來清新的花草香和醇厚的奶香。
不只保鮮,還增添了幾分格調。即便放到今天,這也是很高級的調味方式。
六朝之后,隨著煙熏技術的進步,“薰”字的應用面得到極大拓寬。“薰風”“薰夕”“薰體”等,成了六朝文賦里的高頻詞。
這些“薰”不局限于香草,而是泛指整個煙熏材料制備、熏制和成品的全過程。最終 ,“熏”“薰”進一步意象化,成為風雅生活的標簽。
NO.2
公元六世紀的《齊民要術》里,出現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記載:“作烏梅,以梅子核初成時摘取,籠盛,于突上熏之令干,即成矣。”
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煙熏水果的記載。
事實上,作為酸度極高的水果,青梅的防腐并不難。果酸、草酸抑制了雜菌的滋生,只要鹽腌,或者簡單日曬脫水,就能讓青梅獲得較長的保質期。從保鮮保存的角度來考量,費時費力的煙熏青梅并不是絕對必需。
人們發明煙熏梅的首要理由,一定是為了滋味:利用煙熏收縮梅子的酸、甜、澀、鮮,并使其帶有標志性的熏炙香味。
而在中式審美里,梅亦有其人格意象。松、竹、梅,被稱為“歲寒三友”,傲骨凌霜;梅、蘭、竹、菊,又被稱為“四君子”,梅卓絕孤清,蘭風姿素雅,竹虛中有節,菊豪放隱逸,四者皆無媚世之態。尤以梅不拘雅俗、乘興而來、坦蕩曠達的風度,成為古來多少文人墨客的抒懷與自況。
因此熏與梅的結合,這不是被自然、被生活所倒逼的防腐,而是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之下,人們對生活更高層次的追求。它見證了中國人在舌尖上的無窮想象力,也印證了煙熏烏梅在中國文化里的風雅標簽。
梅子熟成的過程極其緩慢,也會伴隨一部分的發霉腐爛,煙熏能有效縮短熟成周期,締造更神奇的滋味。
煙熏烏梅可以作為調味劑,參與各種蔬菜、魚鮮的烹飪,提供爽口的酸和醇厚的熏香味,它們與食材的鮮甜融為復雜多層次的口感。
不僅如此,煙熏烏梅還是重要的收斂中藥材,包括鎮咳、止瀉、驅蟲在內的各種湯方,都要用到煙熏烏梅。到今天,流行于中國北方的酸梅湯,背后隱藏的主角就是烏梅。
魚和熊掌,誰說不能兼得。
唐初,顏師古在描述隋煬帝年間文人雅士浮華生活的筆記《大業拾遺記》里,記載了當時最高級的五種飲品:“以扶芳葉為青飲,援禊根為赤飲,酪漿為白飲,烏梅漿為玄飲,江桂為黃飲。”
配色高雅、食材難得。顯然,煙熏烏梅已經成為那個年代士大夫階層最青睞的高檔食品之一。
更有江湖傳言,唐太宗賜武則天的別號“武媚”,就來自“烏梅”的諧音。這是帝王階層把煙熏烏梅與絕世美人放在同一層次視之的軼事。
這種深刻的煙熏梅子認同,不僅受到官方背書,同時也廣泛地存在于民間。
宋明之后,煙熏技術進一步成熟,應用范圍也變得更廣。在描述宋代繁華市井生活的文人筆記《東京夢華錄》《夢粱錄》里,汴梁和臨安街頭出現了許多煙熏的小吃,諸如熏肚胘、熏臆子、熏鴨、熏吹餅等等。
熏制食品在市井中的集中出現,反映了漢唐以來中國社會上層精致的生活方式,終于在富庶的宋代完成了平民化的改造。
這種生活方式的躍遷,與宋王朝本土在長達百年的時間里沒有發生大的戰亂有關;與占城稻傳入帶來的農耕剩余價值提升有關;與十一世紀席卷歐亞大陸的技術爆發有關;更與農耕文明時代創造的財富、藝術、文化在這一階段的厚積薄發有關。
舊時王謝堂前的煙熏飲食,終于飛入尋常百姓家。而煙熏梅子,也終于發揚光大。人們用它入藥、煮湯、制蜜餞,在中國,這是老少咸宜、婦孺皆知的美味。
乃至今天,在潮汕地區,人們依然保存著大量以烏梅作為調味料的菜肴。比如梅子蒸虱目魚、梅子炒空心菜、梅子燜豬腳。從食物的發展屬性來說,這些潮汕滋味,都是煙熏烏梅被發明出來后的長尾紅利。
NO.3
如果說普通食物里的煙熏只是配角,為了增強食物的口感層次,那么嗜好品里的煙熏味絕不止此。
茶、酒等嗜好品對人的影響并非基于生存必須的基本營養元素與熱量,而是加速思考過程、提供精神快感的更高級需求。所以,煙熏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更加復雜:它復雜的呈味化合物,既是風味的加持,是嗅覺、味覺、視覺的多重審美提升,更是增幅嗜好品功能價值的捷徑。
比如世界紅茶鼻祖——中國的正山小種。
正山小種使用了松煙熏制,在茶葉質樸的澀味搭配妝點下,煙熏帶來的泥煤味、炙燒味、花草香和奶香,成就了獨特的復合口感:它比普通小種紅茶更耐沖泡,且帶有裊裊婷婷的入骨松香和出人意料的桂圓清甜。
16世紀末17世紀初,正山小種由荷蘭商人帶入歐洲,隨即風靡英國皇室乃至整個歐洲,并掀起流傳至今的“下午茶”風尚。自此,正山小種成為世界統飲名茶。
四庫全書里出現的煙熏茶。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煙熏嗜好品。
同樣在17世紀,蘇格蘭人發現,當地艾雷島出產的威士忌,有著濃郁的泥煤煙熏味,口感飽滿粗獷;18世紀,德國巴伐利亞著名煙熏啤酒——“石頭啤酒”開始被很多歐洲人熟識……
總而言之,當“煙熏”越來越多地進入茶、酒等嗜好品的范疇,它們與保鮮、防腐的初衷漸行漸遠,而與嗜好品中微妙、精深、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滋味的結合,則越來越緊密。
而當煙熏烏梅與最具華夏標志的飲品——高粱酒相結合,又讓煙熏滋味更上層樓。
青梅的選材要求8成熟,銳利的酸味尚未褪去,迷人的甜美已然顯現;均勻地把它們放入備好的焙炕中,先以60℃左右的溫度烘烤1小時,再以50℃左右的微火烘烤24小時,青色的烏梅變得泛黃、微微皺皮;放置一天后再置于炕中,仍以50℃左右的微火烘烤24小時。
如此這般,梅子徹底收縮成油亮的棕褐色,它不同于普通的煙火氣濃厚的煙熏味,而是帶有東方獨有的,明亮甜美的煙熏味。
以川南單一糯紅高粱為骨,用單一酵母進行發酵,窖池用青石板來制作,最大程度避免了雜菌感染產生的異味,同時經過長時間的發酵,單一高粱酒酒體自帶淡淡花果香。
用它浸泡煙熏梅子,能讓果酸、果糖和棕化物等醇溶性、水溶性的有機質析出,豐富酒體的骨架、降低酒精度,最終,讓酒體融合濃郁煙香與梅香,色如琥珀,口感酸甜醇厚,濃郁飽滿,具有獨特東方煙香感。
就此,中國人尊崇的“青梅煮酒“式的風雅,從餐桌到精神的東方意象,就已構筑完成,成為惠及普羅大眾、具有民眾基礎的現象級飲品。
它見證了煙熏在技術層面的進步,更證明了人類味覺正向著含蓄內斂、取精用弘的東方式審美進化。
我的酒館Pub,,,
煙熏風味 | 金梅見
小程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