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佛之笑,縱使三千煩惱,也具消散于佛祖拈花一笑中。
每逢初一十五,很多人都要去寺院拜拜菩薩。
進入寺廟,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大多數佛像,表情都是含笑的,端莊又溫和。
的確,不同于西方雕塑的莊嚴肅穆,中國的佛像,大都面帶淺笑,靜雅又神秘,充滿獨特的東方詩意美感。
著名漢學家喜龍仁寫道:“他們在眸間唇角帶著微笑,好像浸在不可測度的沉思中,無論外部的表情如何,人們都可以看出靜穆與內在的和諧。”
縱觀世界藝術史,沒有哪門藝術像中國佛教造像,那樣執著于表現微笑,而又那么精彩紛呈。
這抹微笑在佛陀菩薩、侍童飛天里,在莫高窟、龍門,麥積山、云岡石窟里,在北朝的秀骨清像、唐宋的飽滿雄健里。
▲金曜石觀音與佛吊墜 點擊圖片查看詳情
當你站在他們前,無論你是否信仰他,抬眼凝視時都會被那拈花微笑所打動。
看到這里,或許你我都共存一個疑問:為什么佛要微笑?
佛像的“拈花微笑”
在《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中曾記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拈花一笑,一念成佛,摩訶迦葉以一笑領悟了佛陀的真意,故而佛陀傳禪宗于摩訶迦葉。
這一笑,是一種了悟、通達、心心相惜之笑。
其實,佛像之所以要微笑,有很多種說法。
比如佛典中說:“佛笑是因法喜,因參悟佛法的喜悅,是清凈真誠的喜悅。”
在諸多佛經中也記載,佛祖說法,也常會面露微笑,展現了佛的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無量心。
而在現實世界,每個人看佛之笑,看法也不盡相同。
有說他笑眾生愚妄;有說他是幡然醒悟,證得道果,了然一笑;有說他笑眾生皆苦,用微笑給世人慈悲關懷,使眾生超脫絕境……
雖然世人觀點不盡相同,但毫無疑問的是,大多數人,在佛的微笑中,都有所悟,有所得。
佛像微笑里的“玄機”
梁文道說:“微笑是柔情,在生命中許多如窘迫、羞辱、悲傷、苦惱,和絕望等處境里,微笑都透顯出一超脫的可能。”
人們在遭遇苦難時,往往希望神明的出現,因此,當心靈瀕臨絕望深處,佛的微笑便出現了。
佛的笑,給予了我們慈悲關懷,也是我們自身在絕境中的超脫。
去除一切黑暗
當人們瞻禮佛像時,內心總能感受到片刻的安寧與祥和。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
那些矗立人間千余年,帶著古意的笑顏的佛像,彷佛照破黑暗的明珠,撫慰著眾生孤寂的心靈。
諸佛臉上親切溫和、澄凈透徹的微笑,透露著不可思議的力量。
那微笑中,又似有佛光從眉宇射出,光明普照眾人心境,破除世間黑暗,令人歡喜,令人充滿希望。
解除人間苦難
有一次,蘇東坡看到觀音合掌念佛,問朋友佛印:“我們有難時合掌求觀音,那觀音手持念珠合掌是在求誰呢?”
佛印答:“求人不如求己”。
的確,一切苦難,終須由自己的強大的內心去戰勝。
觀音嘴角帶笑,神情輕松愉快,目光相觸,讓人倍覺親切。
▲ 和田玉晴水【觀音】吊墜 點擊圖片查看詳情
佛前參悟,讀懂了這笑中深意,此刻,佛像的微笑代表了一種心境,這種心境純凈無染又無拘無束,遠離苦難、不著行跡、超脫一切。
寄托美好愿望
自漢代佛教傳入中國以來,佛像的微笑,融合了儒家的“仁”和“愛”。
這樣的慈懷悲憫,穿透了時間的塵灰,抵達千年后的今天。
因此,在中國歷代工匠的創造中,佛像都擁有莊嚴和諧的美感。
他們無一例外都帶著澄凈而溫和的微笑,從容、沉靜、安詳的端立在佛臺上,傾聽信徒的發愿,接受信徒的禮拜。
所有外在的形式都是為了表達內在的氣韻。微笑著的佛像看起來超脫、安寧、和諧,寄托著歷朝人們心中寄托的美好愿望。
給予生命信仰
當你站在佛造像前,無論你是否信仰他,抬眼凝視都會被他的華麗莊嚴與悲天憫人所打動。
▲南紅精雕【笑佛】吊墜 點擊圖片查看詳情
拈花微笑,滌蕩了世間種種煩惱。那微笑像是在傾訴著什么,似一種無形的風,吹拂心靈。
于山間寺廟,聽晨鐘暮鼓,自佛殿前穿堂而過,與諸佛相視一笑,是一種了悟。
或許,心存歡喜時,佛便是大笑;不開心時,便是苦笑,須自尋其樂;心無掛礙時,便是莞爾一笑,一切皆因機而起。
佛所笑,即是你所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