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臨近端午,我的耳邊仿佛又響起愛國詩人屈原振聾發聵的吶喊聲。
他背著手,吟唱《離騷》,句句鏗鏘有力又充滿悲痛之心,在汨羅江上方縈繞,也在我的心中盤旋。
我在《西南聯大文學課》上,聽游國恩老師講述著屈原及其作品《離騷》,深受感動和啟發,也為詩人屈原那份愛國憂民的赤子之心,不禁雙眼朦朧:如今的天平盛世,皆如先生所愿。
屈原作為楚國一名沒落的貴族,卻始終心懷國家。
他博聞強記,熟悉楚國政治,善于外交辭令,“為楚懷王左徒”,且深受懷王信任。
然而楚國國內政治斗爭劇烈,矛盾重重,屈原多次想要挽救楚國于危難之際,但屢次受挫被貶,甚至被君王長期流放。
政治理想未能實現,國內宵小之徒又把持著朝政,他把一腔熱血和悲憤化成一篇篇不朽文章,痛斥那些蒙蔽君王,壅君誤國的小人。
之后他甚至不惜為國獻上自己的性命,投身汨羅江,借此喚醒君王的執迷不悟,表達對腐朽舊貴族集團的不屑,以及死而不屈的斗爭精神。
要是屈原隨波逐流,與舊貴族集團同流合污,以其貴族身份,家族再怎么沒落,他也不會被屢次貶職流放,最終落了個葬身魚腹的結果。
但屈原之所以偉大,偏偏在于他進步的政治思想,即他在自己所寫詩篇中,一再鄭重強調的“美政”:舉賢授能,修明法度,從而讓國家獨立富強,“達到所謂唐虞三代之治”。
知行合一,詩人屈原并不是講空話的理論家,他在任左徒期間,逐一實現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游國恩老師列舉了兩個例子:
1、《離騷》中“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就是屈原為了治理國事,培養了一批人才。
2、他奉命草擬憲令時,遭受反對派的保守貴族千方百計地破壞。
也就是說,詩人屈原政治理想“美政”的本質,就是反對貴族階級的傳統特權,符合歷史的發展趨勢,所以肯定會受到當時反對派們的仇視。污蔑和栽贓陷害,屈原已遭受多次,卻從不妥協和屈服,因為他心中裝的是祖國的昌盛和百姓的富強。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每次的大聲疾呼,都是屈原扛著莫須有的迫害和排擠,以強大的信念進行吶喊。游國恩老師是這樣形容:“他的悲憤的歌唱,一字一句都傾瀉了深沉的愛國的思想感情,成為千古傳誦的杰作”。
司馬遷一句“離騷者,猶離憂也”,道出了《離騷》篇名的意義。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義杰作。
羅曼·羅蘭說過:“由于毅力而成為偉大,也是由于災難而成為偉大。 ”
而《離騷》的誕生,正是在屈原處于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他已度過大半人生,卻未能實現政治理想,如今還要繼續被迫害被放逐。于是懷著救國無路的悲憤心情,屈原寫下了《離騷》,表達自己堅持奮斗而不能實現愛國理想的沉痛感情。
游國恩老師也評價道:“《離騷》對詩人的理想有清楚的完整的表現。其基本內容就是表現詩人對實現這一崇高理想的熱烈追求和不懈斗爭。”
不管是“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還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些詩句都表達詩人追求實現理想的強烈愿望,即便他被腐朽的貴族集團排斥在現實生活之外。
“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既然愛國情懷未能在現實得以實現,他決定以死殉道,來堅持理想和反抗黑暗的政治現實。
這是他倍感無奈之后選擇的路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