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館陶全縣圖》
清朝乾隆年間所修的《館陶縣志》中,有兩首以衛河秋天漲水為題的詩,分別是董上新所寫的《衛河秋漲》:
衛河秋水劇,三上坐如春。帆影迷城堞,漁歌雜榜人。云低生蜃氣,波動見龍鱗。應有乘槎客,來茲一問津。
鄭先民的《衛水秋漲》
衛水河源遠,秋來漲似春。帆檣高過樹,波浪不驚人。處處無危岸,時時有巨鱗。誰言斯土僻,出郭即通津。
郭俊海“館陶古八景”主題篆刻作品之“衛河秋漲”
董上新為清朝康熙年間的詩人,為臨清州人,其詩作在不僅在《館陶縣志》中,而且在《東昌府志》《臨清州志》中都有收錄。
鄭先民,是康熙六年(1667)至康熙十五年(1676)的館陶縣令。
為什么兩人都創作了以館陶衛河秋天漲水為題的詩,難道河水的漲落不是很正常嗎,值得如此大書特書嗎?
衛河有著其特殊性,秋天漲水的確值得歌頌和記錄!
其特殊性就是除了它是河流的屬性之外,還是一條運輸之河,準確來說是往京城運糧的“生命線”,明清兩朝謂之“衛漕”。
和其他河流相比,衛河除了需要保證沿岸農田灌溉用水之外,更需要保證漕運,而明清時期一年中漕運系統運行就在秋天、冬天。
衛河主要是河南八府所繳納上來的漕糧入京通道,每年9月就會有督糧道的道臺督促各府將需要繳納的漕糧運輸至河南衛輝、直隸元城小灘鎮、山東館陶等地進行交兌(不同的歷史時期,交兌地各不相同),然后于第二年3月底前必須運到京城。
衛河流域圖
由于糧食是大宗物資,無論是各府到交兌地,還是將其運輸到京,水路是唯一和必然的選擇,保證漕路水量是關鍵。
但是作為衛河來講,其上游沒有大河,水量并不算大,而且沿途經過的豫北、直南、魯西均是糧食主產區,灌溉用水需求極大,農業與漕運爭水嚴重,有時候為了保證漕運需要,實行“官三民一”的用水分配制度,即“令三日放水濟漕,一日塞口灌田”,有的年份甚至達到“官二民一”。不但漕運艱難、沿岸百姓也是怨聲載道。
尤其為衛河補水的措施,引漳河之水“全漳入衛”,是在清朝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才得以實現的,在那之前雖然也有引漳河水入衛濟運之舉,但并不是常態。而董上新、鄭先民所在的時期,“全漳入衛”還未實現,灌溉、漕運方面的用水全靠衛河“自產”,所以秋天的衛河漲水,對于館陶縣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能夠解決兩方面問題:
其一,衛河秋漲可以緩解秋收秋種的灌溉用水,以及漕船運輸用水的矛盾;
其二,衛河秋漲減少人力、物力開支,減輕縣里官、民負擔。
以上兩點,第一條很好理解,第二條有必要解釋一下。
1855年《四省運河水利泉源河道全圖》中的館陶與臨清一帶
明清為了保證漕運的順利進行,可不是簡單弄幾條船運輸糧食這么簡單,而是有著一整套運行體系來保證運輸的。
乾隆《東昌府志·漕渠》記載:
館陶縣,主簿一員,該管衛河西南自直隸元城縣界遷堤起,東北至尖冢鋪臨清州界止,計長一百二十里。
淺鋪,額設淺夫三十名五分。
而《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九十八·河渠·夫役》則有:
館陶縣尖冢兒等淺鋪十二。老人十二名。夫九十六名。
在清朝,管理館陶境內衛河的官員為“主簿”,由于其專管河道,也稱管河主簿,是一名相當于今天正科級的官員。
而明朝史書記載的老人、夫,以及清朝的淺夫,《漕河圖志》中有載:
在淺鋪者,曰淺夫,以巡視堤岸、樹木,招呼運船,使不膠于灘沙,或遇修堤浚河,聚而役之,又禁捕盜賊。
館陶縣在明清沿衛河有遷堤、稱勾灣、小馬頭、南館陶、安靜、黃花頭、冀家河、窩兒頭、北馬頭、灘上、馬攔廠、尖冢十二個淺鋪,這些淺鋪擁有的淺夫人數在明清并不相等,可能是根據衛河水情與漕糧運輸不同的情況而設。
1937年《館陶政區圖》
這些淺夫的作用,就是巡視堤岸和樹木,避免發生險情;提醒、拖拽來往船只,避免擱淺;修理河堤;在水淺的年份要疏浚河道;捕捉盜賊等。
一般來說,這些淺夫在漕運水流不足時,或挖泥、或拖船,基本上就可以應付了,無非是工作量大小與多少的區別。
但是到了特殊年份,需要大規模疏浚河道、整治堤壩,就需要大量征發民夫來進行。《大明會典》記載:
凡超取夫役,洪武元年定役法,每田一頃出丁夫一人。
縣里每一頃田就出一人丁,明朝萬歷年間館陶縣有田一萬二千余頃,就需要出人丁12000余人。
在農耕文明的時代,人力是一切的基礎,如果因為衛河水淺而需要征發民夫,對一個縣的經濟來說就是一個沉重打擊了,否則也不會有像《大明會典》中所記載的:“凡在京城垣河道,每歲應合修繕,須于農隙之時,于近京免糧”,就連京城在進行城垣建設、疏浚護城河時所需要的民夫,也要在“農隙”時也就是農閑的時候,就是避免過于損傷民力。
因此,衛河秋漲之后,灌溉用水和漕運用水都可以得到圓滿解決,對于“全漳入衛”之前的館陶縣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喜訊,值得詩人及縣官去寫詩記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