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個被焦慮困住的媽媽,請先照顧好自己的內在。
——薩姐
作者:木青
一個焦慮的媽媽,對孩子的殺傷力有多大?
臺灣著名腦科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專家洪蘭教授說:焦慮性是會傳染的。
洪教授有個同事,孩子因為早產,肚子里有空氣,常常晚上鬧哭。
由此,從小到大,媽媽特別緊張孩子會“肚子疼”。
等孩子長大上了學,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媽媽就會問他:“今天,你的肚子痛了嗎?”
事實上,孩子一開始是不痛的,但媽媽的關切與擔憂,不由自主傳遞給孩子一個信息——“他應該要肚子痛”。
久而久之,孩子的肚子真的開始作祟:考試,肚子痛;體育課,肚子痛;遇到所有孩子不愿意面對的事情,都會肚子痛!
洪蘭教授說:父母無端的焦慮會傳遞給孩子,徒增自己的精神負擔,也讓孩子變得急躁不安。
操心孩子健康,擔心孩子學習,憂慮孩子前途……
生活中,有太多媽媽陷入焦慮的困境里,說不上來為什么,卻總感覺莫名恐懼。
如果你也是一位被焦慮困住的媽媽,請一定要看完這篇文章,也許它會幫助你解開那想要宣之于口,卻總緘之于心的負面情緒。
01
身體才是你最誠實的心境
當焦慮來襲,無法紓解痛苦情緒時,該怎么辦?
我一個閨蜜說:去運動吧!
閨蜜是個警嫂,丈夫常年忙工作不著家,她一個人又當爹又當媽,很辛苦。
孩子步入青春期,各種問題迭出,閨蜜招架不住,終于在一個夜里崩潰。
那段時間,閨蜜為了幫助孩子在小升初取得好成績,于是四處托人,高價報了補習班。
然而,孩子沒上幾節課就產生抗拒情緒,有一天下午出門前提出:不想再去補習班了。
閨蜜以為孩子說說而已,一番苦口婆心后孩子總能懂事,誰料一個小時后,培訓班老師焦急來電:孩子根本沒去上課!
打孩子電話,鈴聲卻響起在家里,閨蜜又氣又急又擔心。
直到夜幕降臨,孩子玩盡興了才歸家。
毫無懸念,親子矛盾爆發。
一個費盡苦心為孩子,一個百般不理解怨父母,閨蜜最終選擇妥協,從此安心做廚娘,不再焦慮地做孩子的學習輔導老師。
后來,閨蜜給自己報了一個瑜伽班,周末線下培訓,平時在家里練習。
雖然生活依然忙碌,但不再監督孩子學習后,閨蜜每天都能抽出一個小時鍛煉身體。
晚飯后,兒子回房間寫作業,媽媽拾完廚房在客廳放著音樂做瑜伽,成為母子倆的靜好歲月,
伴隨著身體放松,也讓閨蜜的思想松弛放空,這讓她看淡了很多曾經很在意的東西,比如孩子作業本上的紅叉叉,孩子考卷上的分數上下。
令她驚喜的是,兒子的學習狀態并沒有因為自己的放手而糟糕,相反,母子關系卻因為媽媽的松弛慢慢變得融洽。
運動,是療愈焦慮最好的方式。
就像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白說》一書中講的那句話:
“越是累得一塌糊涂的時候,我最先想到的是跑步。”
那時候,白巖松也因工作長期超負荷,身體健康亮紅燈,焦慮也找上了門。
當他把跑步當作釋壓的方式,不僅病治愈了,心態和精神也更足了。
如果你是一個被焦慮困住的媽媽,建議你放下煩惱,嘗試去運動吧。
身體出汗的過程中,那些困擾你的壞情緒會隨之消散,令人煩惱的問題也將不藥而愈。
身體是最誠實的心境,身體放松了,心境才松弛。
02
執念才是你最強大的敵人
孩子成不了“別人家的孩子”要焦慮,孩子已經是別人家的孩子,父母還焦慮嗎?
重刷紀錄片《零零后》讓我發現:擁有執念的父母,始終陷入焦慮陰影。
紀錄片中有一個文靜內向又高智商的男孩叫做錫坤,早在讀幼兒園的時候,孩子就對科學充滿了好奇。
在媽媽的悉心培養下,錫坤不負眾望,他好學、專注力強,滿滿的學習狀態,成為無數焦慮家長眼中的典范。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孩子,他的媽媽卻依然焦慮。
錫坤媽媽不擔心孩子學習,卻操心孩子性情:孩子從小不從眾,不喜歡社交,只喜歡獨自一人研究科學實驗。
媽媽擔心,這樣的性格未來會讓孩子享受不到交往的樂趣,突然在某一天,會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于是,她想盡一切辦法,拓展孩子的社交能力。
她邀請小伙伴來家里玩,可兒子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她給兒子報了語言培訓班,兩年下來,依然沒有進展;
她又給孩子報英語夏令營,學英語不是目的,社交才是初衷。
可相比其他同齡孩子在夏令營里一見面就打成一片,錫坤的表現卻越來越讓媽媽焦慮,自始至終,兒子成為孩子群里的異類——寡歡不合群。
為此,媽媽不惜逼孩子在夏令營結營之際當眾表演魔術,孩子抗拒到崩潰大哭,媽媽卻執拗不改決定。
迫不得已,錫坤當眾表演了一個失敗的魔術。
媽媽始終以為,自己秉承負責任的態度,逼一逼孩子,孩子就會進步感激。
然而在鏡頭內外,你卻會深深感受到,媽媽每一次出場后的窒息。
每一個焦慮的媽 心里都住著一個執念的魔。
焦慮,就像一個無底洞,即便孩子已經夠優秀,父母又會情不自禁地操心。
知乎有一個熱門提問:不能容忍孩子不優秀是個什么心態?
有個高贊回答令人深思,@菠菜說:
大概就是“焦慮”和“害怕”的心態吧,這種心態常見于家族中第一次超越父母的人,在為人父母后的心情。
深以為然。
縱觀生活,陷于焦慮中的家長往往來自中階層次,上不能啃老,下不忍啃小,配偶與自己能力相當。
沒有依靠的惶恐,只能促孩子奮發向上,對優秀的執念,讓媽媽在焦慮的路上越走越遠。
在潛意識中:最終,我們還是企圖孩子長成自己的依靠。
縱然這個世界上,沒有誰可以完美,那又何必苛求孩子?
把自己還給自己,把孩子還給孩子,讓花成花,讓樹成樹,每個人才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03
自我成長才是你最有效的解決途徑
焦慮既不會遲到,也不會缺席,它幾乎貫穿作為父母的整個過程。
我們常說要做智慧父母,那么,父母該怎么做,才能在育兒過程中,做好自己,成就孩子呢?
中國人民大學碩士,著名心理咨詢師歆然老師說:關注自己成長,才是最有效的解決問題途徑。
歆然老師結緣心理咨詢,源于自己青春期輟學的孩子。
彼時,她的孩子不肯去上學,每天黑白顛倒玩游戲,這讓做媽媽的她無比崩潰。
于她而言,這不僅是養育的失敗,更是人生的一種失敗。
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我該如何拯救他?
帶著復雜的心情,歆然走進心理學的世界里尋找答案,在這個陌生的領域,她拿到的第一個難題是:欣賞孩子。
孩子連學都不想上了,我拿什么去欣賞?
歆然老師說,內心的聲音告訴她“無從欣賞孩子”,果然,言不由衷的夸獎,換回孩子決絕的回懟:我太差了,我太蠢了!
孩子的行為不斷挑戰媽媽的底線,甚至將她僅存一點的美好幻念踐踏得粉碎。
最終,她不得不赤裸裸面對現實,承認失敗。
然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當自己坦誠面對現實后,她學會了真實接納:拋開世俗觀,看見孩子最真實的樣子。
欣賞卻不期而至,還是那個黑白顛倒玩游戲的孩子,但媽媽看孩子的眼里開始有光,心里開始有感動和心疼:自己的孩子,本來是那么美好的一個生命……
這是一次內心的成長,穿越失敗,迎來內心平和。
然老師恍然:原來失敗感,只不過是身體里面震動的一種能量。
每一段走過的路,全都是禮物,那仿佛是一個專程為“愛”設計的過程,幫助每一個人懂得去珍惜。
回看來時路,歆然老師說:
父母首先要學會自我成長,才能穿越迷霧看到孩子本來的樣子。
不是孩子變好了,父母才去欣賞他,而是要看到孩子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奇跡,父母去欣賞他,孩子才會變得越來越好。
正如期許的那樣,她的孩子自己一步步從房間里面走出來。
他重新回到學校,他成績名列前茅,他變得懂事溫暖,整個人脫胎換骨,仿佛判若兩人。
孩子是敏感的接收器,當父母懷揣真誠的欣賞目光,孩子才會煥發美好的生命狀態。
04
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都在拼盡一切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然很多父母卻忘了思考一個問題: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世界里,什么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榮格說:
父母對孩子的最不好的影響,莫過于讓孩子覺得,他們的父母沒有好好過日子。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刻意而為,也不是幫助孩子負重前行;父母過好自己的人生,就是對孩子細雨潤無聲最好的教育。
當父母活成自己滿意的樣子,就像標桿,給予孩子指引。
無需言語,只靜靜站在孩子身后,目送他大步奔赴自己的理想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