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國家地理經(jīng)典影像展將于6月21日在廈門寶龍一城L4寶龍藝術中心3號展廳精彩開展,本次展覽將持續(xù)展出到十月份。這是一場跨越130年的時空對話,從自然之美到人文科技,從細微之物到浩瀚宇宙,170幅精彩的攝影作品將帶你看盡世間美景。
01
《國家地理》雜志自1888年創(chuàng)刊以來一直致力于探索我們所在的星球和其中的一切。它不僅探索和記錄了自然地理的萬千概貌,還定格了野生動物、人文、歷史、社會珍貴而動人的經(jīng)典瞬間。
135年間《國家地理》對世界和人類的無盡探尋、對社會和人文的深入觀察,都將在本次展覽里一一呈現(xiàn)。這些讓人嘆為觀止的照片和故事反映著我們所處世界的廣闊視野,極富美感和詩意的視角導引著我們重新認識世界。
02
「1」升級8大板塊
本次國家地理經(jīng)典影像大展來到廈門市思明區(qū)金山路1號寶龍一城L4寶龍藝術中心3號展廳,在以往的基礎上進行全面升級,由七大主題板塊升級為八大主題板塊:探索發(fā)現(xiàn)、大地之美、奧妙生命、勇闖未知、全新視界、環(huán)保之聲、《國家地理》的攝影記者們及特別策劃關于中國的展區(qū)——巍巍華夏——力圖發(fā)現(xiàn)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之壯闊山河,體驗中華泱泱大國之千年文明。
▲黑夜公園
DarkNight Sky Park selected by International Dark Sky Association (IDA)
攝影師:詹·理查德森(JimRichardson)
城市中心的光污染正在掠奪屬于我們的星空,漸漸地我們看到的都是陰霾,位于美國猶他州自然布里吉斯國家天然紀念物的奧瓦喬姆橋,詹·理查德森捕捉到黑夜公園這幅作品,仿佛是我們又重新奪回了天空一般,讓人充滿希望和欣慰...
▲《引領文明黎明的夏爾伊肖赫塔》
Shahr-iSokhta that led the dawn of civilization
攝影師:巴巴克·塔弗萊希(Babak Tafreshi)
2014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被焚之城”,位于與阿富汗接壤的伊朗東南部赫爾曼德河流域,這是一座從農(nóng)耕文化轉變?yōu)槌鞘猩畹某鞘校瑫r也是第一個出現(xiàn)的復雜社會形態(tài)。曾榮獲2009年倫納德·尼爾森科學攝影獎的伊朗攝影師巴巴克·塔弗萊希,通過鏡頭記錄下貧瘠沙漠中的美麗圖景,引人遙想歷史塵埃中出現(xiàn)過的城市文明。
「2」首次設立巍巍華夏展區(qū)
“見證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
這是國家地理影像大展第一次在展覽中設立“巍巍華夏”主題展區(qū),跟隨《國家地理》國際攝影大師們的腳步,我們得以足不出戶,飽覽華夏之美。
▲巨大的佛像
BIGBUDDHAS
攝影師:吉爾伯特·H·格羅夫納博士(DR.Gilbert. H. Grosvenor)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首任總編吉博特·H.格羅夫納,在1937年6月于中國云岡石窟拍攝下這一巨大的佛像作品。他同時也是《國家地理》雜志創(chuàng)始人,該雜志現(xiàn)已成為世界上廣為人知的一本雜志,他在相機的背后,記錄下這尊被稱為“東方的偉大奇跡”的云岡大佛。
▲中國丹霞
ChinaDanxia
攝影師:湯姆·蒂爾(TomTill)
中國丹霞地貌是世界重要的自然遺產(chǎn),也是中國第四十項世界遺產(chǎn),這一地區(qū)壯觀的紅色懸崖和高聳的天然石柱是由不同顏色的砂巖和礦物層在數(shù)百萬年的擠壓下形成的。拍攝者是獲得北美自然攝影協(xié)會杰出會員獎、擅長風光攝影的著名美國攝影師湯姆·蒂爾。他著迷于天地萬物的自然之美,巧妙利用自然界的光線與反射,從而獲取到一幅不同于尋常的五彩丹霞地貌圖像,令人驚艷。
▲明清兩代的皇宮
ImperialPalac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攝影師:何娟(JuanHe)
北京紫禁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的最佳世界遺產(chǎn)”,它是明清兩代最后兩個封建王朝建立的宮殿,是當時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文化中心,現(xiàn)今也成為中國的象征,承載了中國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攝影師何娟鏡頭下的皇宮,在藍天白云、湖水及綠樹掩映下,特殊的構圖使得皇宮少了一份威嚴,多了一份柔美。
「3」全新立體全景圖片
“360度完整場景拍攝,強烈視覺沖擊”
這次展覽還帶來一幅用360度完整場景范圍拍攝的照片,為大家提供“沉浸式”的觀展體驗,展現(xiàn)極度震撼的視覺體驗。
▲嫦娥三號
Chang'e 3
攝影師:?阿拉米圖片社/國家地理
The surface of the Moon_ Alamy Stock Photo/National Geographi
2013年,作為“嫦娥三號”登月任務的一部分,中國成功發(fā)射了機器人著陸器,并部署了這臺第一輛月球車。該幅360°全新立體全景圖片,令觀者跳脫以往紙質觀看的視覺局限和角度障礙,從更為宏觀和全面的角度,零距離享受視覺上帶來的強大沖擊力,仿佛置身浩瀚星河,在太空遨游。
除此之外,展廳中的全景幅作品區(qū),用360度完整場景范圍拍攝的照片,為你提供“沉浸式”的觀展體驗。最長的巨幅作品達5.8米,每幅作品讓大家擁有巨大舒適的觀感。
站立畫面前,去探索城市風景的光影變化,山河湖海的細節(jié)溝壑,甚至鏡頭下的皮膚纖維,仿佛個人已置身于真實的場景中,一覽城市及自然的全貌。
「4」保留部分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
熟悉的地方也有新奇的風景
本次展覽仍保留了部分國家地理經(jīng)典作品,它們大都是通過攝影師深入嚴寒酷暑之地,周游人文歷史之所拍攝的。他們總是擁有比常人更細致的觀察,過人的耐心,記錄下難得一見的生命百態(tài),最后再以極具震撼力的視角把他們世界展現(xiàn)出來。
鏡頭中,我們視野延伸到世界的角落
▲采集燕窩的馬來族漁夫
皮皮島,泰國,1989年? 埃里克·瓦利/ 國家地理
Phi Phi Island, Thailand, 1989_ ?Eric Valli / National Geographic
▲印度泰姬陵前的蒸汽火車工程師們.
北方邦,印度 ?史蒂夫·麥凱瑞/ 國家地理
Uttar Pradesh, India _ ?Steve McCurry / National Geographic
鏡頭中,我們用另一種角度看世界
在挪威,一只好奇的北極熊向攝影師所在的木屋內(nèi)部觀察搜尋食物。
攝影師:保羅·尼克倫(Paul Nicklen)
保羅·尼克倫是一名極地攝影專家,他從1995年開始就觀察和拍攝北極圈的生物與環(huán)境變化,他用鏡頭揭示了全球變暖對北極圈的影響,讓人們直觀地看到冰山融化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巨大影響,從而引起人們對全球變暖問題的重視。他的極地影像富有視覺沖擊力,為讀者揭開了一個神秘的冰雪世界。
03
-展覽現(xiàn)場-
(實際展出作品以現(xiàn)場為主)
展覽現(xiàn)場及展覽講解現(xiàn)場實景圖片
·-正版周邊產(chǎn)品,把小黃框帶回家-
看得盡興,還可以買得高興,現(xiàn)場有《國家地理》正版周邊產(chǎn)品出售,還有眾多經(jīng)典藝術衍生品供愛好者們選擇。
國家地理正版毛絨公仔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