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用兩分鐘揭開一個千年謎題——中國為啥窮了4000年?答案你絕對想不到,它就藏在老祖宗分家產的規矩里。聽好了!
你知道歐洲人怎么分家產嗎?
他們就像切蛋糕一樣,老大獨吞整個城堡,老二老三連渣都撈不著。咱們老祖宗可“公平”了!皇帝生了5個兒子,國土咔咔分成5塊;要是大兒子再生6個孫子,接著再切成6份。算算這筆賬,不出三代,土地碎得跟餃子餡似的。這就好比家里有一條祖傳的金鏈,每代人都要截成幾段,傳到你手里時,只剩個金渣子了。
所以關鍵問題來了:資本積累就像滾雪球,得越滾越大才行。但按照咱們這種分法,雪球直接滾沒了!歐洲那邊守著一個城堡傳承數代,到工業革命時,城堡直接能變現用來建工廠;而我們的土地越分越零碎,連個像樣的廠房都蓋不起來。聽懂了嗎?不是祖宗不努力,是制度逼著家底越拆越薄。
再告訴你們一個扎心的事實:中國古代壓根沒有“經濟特區”的概念。知道宋朝最繁華的地方是哪嗎?是現在的河南開封,以前叫汴京城。《清明上河圖》看著熱鬧,仔細一看,全是小商小販。為啥沒有像意大利錢莊那樣搞抵押借貸?因為根本不需要!農民種兩畝地、養三只雞,自給自足就夠了,何必交給資本運作?
更糟糕的是交通系統。秦朝就兩條直道,南北大運河用來運貢品,咸陽直道運軍糧。平時老百姓想賣個蘋果,得自己推著車走山路;蒙古騎兵打過來,朝廷征兵,得挨家挨戶敲門。1億人口的大國,愣是湊不出10萬正規軍——為啥?連運糧草的馬道都沒有!不信?明朝守城官兵吃的豬肉,都是附近農民按月分攤送來的。
說到這兒,你們應該明白了:不是中國人不聰明,是制度捆住了手腳。土地細碎、物流遲緩、資本難以壯大,這三座大山壓了中國整整4000年。為什么老祖宗的勤儉持家反而成了絆腳石?古代農民為啥既種水稻又養雞鴨?《清明上河圖》里為啥全是小攤販?根本原因就倆字——“匱乏”!沒有集散中心的市場,就像沒有網的手機。你種1畝蘋果,賣給誰?最后只能爛在地里。
于是,老祖宗被迫開啟“全家桶式生存”:種糧防饑、養雞解饞、織布御寒。這就好比現在一個人既要當程序員,又要送外賣、修汽車,結果樣樣都會,樣樣稀松。
更要命的是,這種生存方式催生了三大致命觀念:
第一,節儉是王道;
第二,量力而行;
第三,勤勞自足。
聽著耳熟吧?我明確告訴你們,這些全是貧窮時代的生存法則。歐洲中世紀農民敢只種葡萄釀酒,是因為有威尼斯商人收購;咱們的農民要是只種水果,早就餓死了。不是我們不懂專業分工,是制度逼得我們必須“十項全能” 。
重點說說“節儉”,這簡直是個大坑!古代文人天天鼓吹“一簞食,一瓢飲”,把摳門包裝成美德。明朝山西票號老板要是信這套,早就倒閉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瘋狂砸錢資助藝術家,孵化出整個西方文明;咱們省下的銀子,要么埋在后院招賊,要么熔成元寶陪葬——這哪是資本積累?分明是資本沉睡!
再說說“量力而行”,翻譯成現代話就是“年輕人別折騰”。宋朝商人運貨到汴京,明明可以組隊搞規模化運輸,卻偏要一家老小推著獨輪車。為啥?因為道路坑洼,土匪橫行,又沒有保險,誰敢冒險?結果小農思維貫穿2000多年,寧要10個小作坊,也不要1個大工廠,跟現代化思維完全背道而馳。
最諷刺的是教育體系。四書五經里找得到“資本運作”這四個字嗎?科舉考試算過賬嗎?全在教如何當清官,導致古代中國最聰明的大腦都在研究怎么從田賦里摳錢,而不是創造財富。對比同期歐洲,威尼斯商人13世紀就玩匯票了,荷蘭人17世紀就有股票交易所了,咱們還在“之乎者也”。
舉個例子,明朝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夠牛了吧?要是按資本主義玩法,直接成立“大明遠洋貿易公司”,發行股票、搞私募,沿途建殖民據點,太平洋說不定早改名“中國洋”了。結果朝廷覺得燒錢,把航海圖都燒了。
還有個細思極恐的現象:中國古代建筑為啥多是木結構?因為石頭房子太費錢!歐洲教堂一蓋就是200年,靠的是教會百年的資本投入;我們改朝換代就燒宮殿,根本無法形成持續積累。現在去看山西朔州應縣木塔,還在搖搖晃晃;人家科隆大教堂,石頭縫里都透著資本的力量。更可怕的是,這些觀念至今陰魂不散——現在大爺大媽把存款塞枕頭底下,覺得投資就是賭博;年輕人有點錢就想“躺平”,連婚都不想結、孩子也不想生,一門心思規避風險。這些全是農耕文明下的條件反射,因為祖祖輩輩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才靠譜。
但40年前,一切變了!深圳漁民村第一個搞土地入股,安徽小崗村半夜按手印搞承包制,義烏貨郎搖身一變成了“世界超市”。這說明什么?不是中國人不會玩資本,而是制度松綁后,潛藏的力量再也憋不住了!這一招直接打破了4000年的死循環。
1978年,安徽小崗村18個血手印,按下去的哪里是土地承包書?那是捅破農耕文明的“天花板”!當年搞大包干的農民可能不知道,他們無意中完成了中國版的“圈地運動”——土地終于不用無限細分,可以集中起來搞專業化種植了。這就好比把祖傳的碎金渣熔成了金磚,資本積累的第一塊基石終于到位。
但真正的“王炸”是1992年那句“要致富,先修路” 。這句話有多牛?它直接破解了中國4000年的交通困局!秦朝修700公里直道,用了10年;現在中國高鐵“八橫八縱”,總里程達4萬公里。古代運糧要30天的路程,現在冷鏈貨車12小時就能到達。以前農民怕菜果爛在地里,現在村村通公路,還能直播帶貨,陜西蘋果48小時就能賣到東南亞。
最絕的是現代物流中心,義烏小商品市場就是超大型的集散中心!過去走西口要三個月運的貨,現在義烏老板喝著茶就能發到200多個國家——這意味著什么?專業分工不再是死路!溫州人專心做皮鞋,晉江人專注搞運動鞋,各自形成產業集群,這不就是歐洲城堡資本積累的現代升級版嗎?
再說說資本流動。1987年,深圳拍出第一塊地,這不是簡單的賣地,而是發放資本證券化的“入場券”;2014年,支付寶推出余額寶,讓老百姓存款里的“死錢”變成了流動資產;更絕的是科創板,以前祖輩囤銀元防饑荒,現在你可以投資半導體公司“賭國運”。
這套“組合拳”打下來,4000年沉睡的資本全被激活了!教育體系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現在小學生學財商課,985高校金融專業擠破頭——這在古代可是要被當成“投機倒把”游街的!看看拼多多的黃崢、字節跳動的張一鳴,哪個不是名校出身玩轉資本?當年科舉考八股文,現在公務員考試要考經濟學原理。
這場認知升級,相當于給民族基因做了一場手術!觀念也徹底變了:以前618、雙十一全民剁手,在老祖宗眼里就是敗家;現在房地產開發商搞預售,擱明朝得被當成“空手套白狼”砍頭;就連大媽都懂“錢生錢”,把退休金投進理財——這些都在顛覆“勤儉持家”的老觀念。
看看成果:1978年,全國存款余額210億元;2024年,這個數字飆到302萬億元。40年資本積累速度,是過去4000年的近1萬倍!現在中國每天新增市場主體超2萬家,比《清明上河圖》里所有商鋪加起來都多。
再看歷史:鄭和船隊沒做到的,中歐班列做到了;晉商票號沒賺的錢,移動支付賺到了;古代缺的集散中心,現在每個城市都有物流產業園;就連最頑固的土地問題,也被土地流轉和現代農業盤活了。
最后問幾個問題:中國人真的不會玩資本?全球十大互聯網公司,中國占3個!中國人不懂科創?SpaceX火箭用的震動臺都是中國制造!真有所謂“貧窮基因”?那深圳從漁村變成國際大都市,40年就做到了!
記住:4000年貧窮不是宿命,而是制度枷鎖下的無奈。中國人一旦擺脫束縛,爆發的創造力能震驚世界!就像這幾年在國際競爭中取得的成果,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別再迷信“祖宗智慧”了,要信就信制度創新和資本覺醒!聽懂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