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女知青吳獻忠受到大家一致認可,接到北大和清華名校的邀請名額。豈料,她卻說:“把機會讓給別人吧,我不走,我要扎根農村一輩子,爭做改變農村第一人”。不曾想,這個決定改寫了她一生。
吳獻忠最初的名字是吳風琴,她是撫順市第十中學的優秀學生,品德和學業兼優。
1968年9月,吳獻忠與成千上萬的同齡人一起響應了“知識青年前往農村接受貧困農民再教育”的號召。
從城市下鄉到廣闊的農村支援建設,成了遼寧省黑山縣耿屯一隊插隊的知青。
來到農村后,吳獻忠全身心地忙著農村的生產建設工作中,每天都早起晚歸,勤勞地干活,村里的領導和村民們都喜愛她。
在扎根農村的九年間,她把全部身心都投入了自己熱愛的土地上。
她從未請過一次探親家,也從未關心過計算工分,就連那條褲子上的五六十塊補丁也從未考慮過要丟棄。
可以說,吳獻忠作為一個來自大城市的知青,真誠地將農村視為一個廣闊的舞臺,也將自己視為縮小城鄉差距的實踐者。
1970年秋,國家開始從下鄉的知青中招工回城工作,而當時在生產隊兢兢業業干了兩年的吳獻忠,得到了貧下中農和同志的一致推薦。
豈料,她卻干脆地說:“我不走,我要扎根農村一輩子,爭做改變農村第一人”。
不久之后,大學招生名額也發布了,甚至包括北大和清華等名校也前來當地招收學生。
這一時,從上到下也都一致推薦吳獻忠,然而她再一次拒絕了,并把名額讓給其他人。
在當時那個特定的年代,吳獻忠曾親眼目睹農民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她將永遠留在農村并為之奮斗,成為她最崇高的理想。
在她的日記里記著這句誓言:“一條心扎根在農村,甘愿吃盡天下苦樂,把青春獻給人民”。
這句話成為了當時全國知青中響亮而具有號召力的口號之一。吳獻忠也因此成為了知青中的典范,并以此改名為“吳獻忠”意思是:要將自己的忠誠獻給農村和國家。
吳獻忠的事跡漸漸傳播開來,她成為了全國知識青年的楷模,并受到了眾多表彰。
然而,在1977年,因為吳獻忠在縣里的一次發言,被人扣上了現行反G命罪的帽子,成了階下囚。
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的時光,等到1981年因證據不足被釋放時,吳獻忠的雙腿也因監獄潮濕的環境幾乎癱瘓,只能一瘸一拐的走路。
此時她卻獲知自己曾經愛的對象苦等了她三年后,終將迫于各方面的壓力,就在不久前找了新的對象,他們的感情已經成為了過去。父親也急火攻心而病逝,母親哭瞎了眼睛。
在經歷了一次徹頭徹尾的失敗婚姻后,吳獻忠又一次承受了精神上毀滅性的打擊。
但此時的吳獻忠還沒有從悲痛陰影中走出來,她渴望過平凡而又簡單的農民生活。
后來,錦州市相關部門根據吳獻忠的意愿,將她安排到農業科學研究所工作。
1998年9月,正值吳獻忠下鄉30周年紀念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她毅然辭去了公職,拿出自己的積蓄創立了遼寧知青食品有限公司,其寓意不言而喻。
公司主要生產以她的名字命名獻忠牌系列食品。在眾多朋友的幫助下,吳獻忠的知青食品有限公司發展的很快,畢竟人們都太熟悉。
曾作為全國之星女一號的吳獻忠對當初那段知青下鄉的歷史充滿著關注。
她面對磨難的不屈,也給予了我們太多的感動。
有人認為吳獻忠是那個時代犧牲的代表,但是她對此并不認同。
在她看來,無論是身為全國女知青的代表,還是在監獄度過的三年牢獄之災,都是生活對她的一種歷練。
吳獻忠,一個敢于扎根農村一輩子的英勇知青。她放棄北大、清華的名額,毅然選擇改變農村命運。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獻忠牌食品迅速發展,成為她不屈不撓的象征。
無論是榮譽還是困境,她都堅韌不拔,給我們帶來無盡的感動。
歡迎關注+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