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周,就是嘉興、湖州撤地建市,同時也是兩者分家40周年的日子了。
1983年7月27日,國務院發(fā)布(83)國函字145號文件決定:撤銷嘉興地區(qū)行政公署,分設嘉興市、湖州市,由省直接領導,實行市管縣體制。原屬嘉興地區(qū)的海寧、桐鄉(xiāng)、海鹽、嘉善、平湖等五縣劃歸嘉興市;剩下的安吉、德清、長興三縣則劃歸湖州市管轄。
也是在那一年,我最小的表哥出生。幾天后,爺爺過世,一個家族由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雖然相較嘉湖上千年的建城史,40年的設市時間短如一瞬,但是跟農耕時代慢如靜止的歲月不同,過去40年,無論是個人、城市還是國家,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回首四十年來嘉湖,很多事情確已“不惑”,可以拿出來心平氣和地“閑話說玄宗”了。
01
改革開放后,為了適應經濟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城市帶動作用,中央決定改革地區(qū)體制,推行市領導縣的體制。全國由此掀起了一股“撤地建市”的風潮。
在浙江,這股風潮從1980年代一直持續(xù)到2000年麗水撤地建市為止。
其中,嘉興地區(qū)與金華地區(qū)比較特別。別的地區(qū),要么直接由地改市(如臺州、舟山),要么地市合并(如寧波、溫州)。但嘉興地區(qū)(嘉興、湖州)與金華地區(qū)(金華、衢州)因為各自包含了兩座過去的府城,所以撤設過程中也伴隨著分家。
而且比金華地區(qū)更特殊的是,嘉興地區(qū)雖然冠以“嘉興”之名,但地委、專署駐地1958年以后便搬去了湖州。對于搬遷原因,按照曾任嘉興市長的杜云昌回憶,是由于湖州地礦產豐富,為了加強對“大辦鋼鐵”的領導,故將駐地北移、靠前指揮。
但坊間也有傳說,當初地委、專署曾有十年之約,即嘉興十年、湖州十年、嘉興再十年……所以1949-1958地委、專署在嘉興,1858年遷至湖州,本來1967年應該遷回嘉興的,但因為撞上了“十年艱辛探索”,很多固有的規(guī)則被打破,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
這種說法未必可信,但它至少表達了一種情緒,即嘉湖合并的那些年,嘉興吃虧了。無論是工廠數量,還是城建水平,嘉興都只是縣城級別,遠遠落后于吳興。以至于分家后,嘉興嚴重缺乏符合條件的辦公場地(如要有幾部電話等),最后實在沒有辦法,部分部、委、辦、局如市氣象局、市工商局等,不得不蝸居在少年路電影院南一個浴室的樓上辦公。
這令歷史上一向與湖州平起平坐,甚至略勝一籌的嘉興心里憋著一口氣。因此1983年甫一分家,嘉興立馬著手修建長3.14公里、寬40米,當時號稱“浙北第一路”的中山路,某種意義上也是為了和湖州別苗頭。
中山路今夕
當然這種情緒如今早已煙消云散,這中間除了時間的撫慰劑作用,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嘉興的崛起,以及嘉湖經濟地位的逆轉。
02?
1983年嘉湖分家,嘉興得海、湖州得山。相對來說,嘉興更占優(yōu)勢,但作為市區(qū),嘉興卻落后湖州很多。
比如1985年,嘉興市區(qū)GDP為10.96億,比湖州市區(qū)少了1.13億,僅為后者的八成五不到。此后30年,兩者的差距時而拉大,時而縮小,但湖州始終力壓嘉興一頭,最高值時兩者一度相差108.94億。
不過此后得益于長三角一體化的推進,區(qū)位優(yōu)勢更突出,被滬杭蘇甬四大城市環(huán)抱的嘉興開始發(fā)力。2017年,嘉興被省政府確定為浙江省全面接軌上海示范區(qū)。也是在這一年,嘉興市區(qū)GDP(1196.78億)反超湖州市區(qū)(1188.23億),至2022年,兩者差距已經拉大到60.96億。
隨著經濟的崛起,嘉興市區(qū)的人口也快速增長。特別是最近這幾年,嘉興每年常住人口增量均穩(wěn)居浙江第三,在長三角也名列前茅,而這些人口主要集中到了市區(qū)。
體現在數據上,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嘉興市區(qū)才88.2萬人,而湖州則有114.54萬人,比嘉興多出26.34萬。而根據2022年末抽樣調查數據,嘉湖兩地市區(qū)人口分別為157.7萬和158.34萬,湖州的領先優(yōu)勢差距已經縮小到僅剩6400人。
考慮到最近幾年,嘉興每年的常住人口增量都比湖州多出好幾萬,嘉興市區(qū)人口超過湖州市區(qū)應該只是個時間問題。
當然,用我爸的話來說,嘉興湖州就是華大華二(注:《唐伯虎點秋香》中華太師的兩個兒子,意為一對寶貨,半斤八兩)。放眼整個浙江,嘉湖的經濟表現都不算特別出色,這可能也跟兩地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以及由此塑造的市民性格有關。
作為“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最大的一塊平原——杭嘉湖平原上的兩顆明珠,嘉湖皆有“魚米之鄉(xiāng)、絲綢之府”的美譽,歷來富庶,鮮有災荒,但它也使得民間養(yǎng)成了小富即安的習性。相比“上八府”溫臺、義烏等地民眾為了掙錢不惜“走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說盡千言萬語,吃盡千辛萬苦”,嘉興湖州人明顯缺乏些闖勁。
特別是湖州,哪怕GDP長期屈居省內老八,這些年甚至接連被安徽蕪湖、滁州等地超越,心態(tài)始終“百坦”(不著急,慢慢來)。
但安耽也有安耽的好處,尤其是現如今,隨著大城市的節(jié)奏越來越快,很多人開始忍受不了,選擇定期逃離放空。而坐擁青山綠水的湖州則成為很多人首選,安吉、德清等地更是農家樂遍地開花。像我爸媽,每年夏天都要去湖州等地的山里住上十天半月避暑消夏。
當中國經濟從比量擴張的階段,步入到穩(wěn)量提質的下半場,像嘉湖這樣細節(jié)精致、節(jié)奏緩慢,又區(qū)位突出、交通方便的江南小城,或將迎來“第二春”。
03?
平時逛嘉興、湖州的一些本地論壇,經常會看到關于“嘉湖合并”的提議,認為嘉湖歷史上是一個地區(qū),如能再次合并,將成為GDP浙江第三、人口近900萬的大城市。并且還列舉了網上關于深莞惠、潮汕要求合并的例子作為佐引。
這種提議當然是不可能實現的,甚至其舉出的理由、說法也站不住腳。比如跟深莞惠、潮汕系出同源,歷史上分別共同隸屬于惠州府和潮州府不同,嘉湖歷來是兩府。所謂“嘉湖是一個地區(qū)”,只是建國后特殊時期的短短幾十年,相較兩地漫長的獨立發(fā)展史,可謂曇花一現。
但它也提醒了我們注意一個事實,就是作為曾經的“一家人”,分家40年后,嘉湖兩地無論是民間的情感連接,還是經濟產業(yè)的聯系都在漸行漸遠,至少相比嘉興跟上海、德清跟杭州的熱絡親密是如此。
記得我小時候,也就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們日常聊天時經常會說起湖州的近況,或者比較下嘉興五芳齋與湖州諸老大,誰家的粽子更好吃、名氣更大?偶爾還會蹦出一兩句湖州方言。而各行各業(yè)自稱“神姆湖居”(我們湖州)的人也隨處可見。
至于湖州師范,當時在嘉興的中小學里更是影響巨大。相比本地的平湖師范(中專),湖州師范(大專)畢業(yè)的都算是優(yōu)質的好老師,受到各校的爭搶。
由于往來頻繁,甚至還出現了一些用地名指代的口頭語,聽到最多的是“去蘇州”和“去湖州”。
“去蘇州”是指睡覺了,因為蘇州城自古繁華,而對于平民百姓來說,這種繁華只有夢里才能見到;而“去湖州”則是指某人腦子出了毛病,需要送去湖州三院(浙江省首批三級甲等精神病專科醫(yī)院)接受治療。話雖戲謔,但也反映出嘉湖這兩位鄰居的聯系密切,甚至共享資源。
但進入21世紀以后,嘉湖兩地明顯漸行漸遠。
以交通為例,這些年,杭州灣跨海大橋通了,滬杭高鐵來了,通蘇嘉甬高鐵也開建了,環(huán)顧嘉興的四鄰中,就只剩下湖州方向尚無鐵路。而湖州呢,除了南北向的杭寧線,往西,商合杭高鐵已經通車;往東,滬蘇湖高鐵正在建設中。而這條接入松江南的高鐵,在出了南潯后沒走直線,而是往北拐了個弧線,把嘉興完美繞開,不知道是何用意?
04?
其實早在兩千零幾年的時候,嘉興就規(guī)劃了從乍浦港到嘉興市區(qū)再到湖州的乍嘉湖鐵路,不僅詳細的線路走向圖都畫好了,有些地方據說都開始準備征地了,結果撞上“高鐵時代”呼嘯而來,這一普鐵項目便被擱置了下來。
不過最近,我又在嘉興交通的遠期規(guī)劃中看到了“嘉湖鐵路”的名字。
這種變化的出現始于2020年,當年1月,浙江省發(fā)布《浙江省推進長江三角洲區(qū)域一體化發(fā)展行動方案,提出打造5個省內一體化合作先行區(qū)。這5個合作區(qū)中有4個位于杭甬兩大城市與周邊衛(wèi)星城之間(杭紹、杭嘉、甬紹、甬舟),唯獨嘉湖是個例外。
2021年8月,嘉興、湖州兩地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fā)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印發(fā)《嘉湖一體化合作先行區(qū)建設方案》,明確桐鄉(xiāng)烏鎮(zhèn)西北部和湖州南潯區(qū)練市鎮(zhèn)東北部毗鄰地區(qū)劃定69.3平方公里區(qū)域為嘉湖一體化合作先行區(qū),未來適時將先行區(qū)范圍拓展至練市、烏鎮(zhèn)兩鎮(zhèn)全域。嘉湖合作由此步入快車道。
交通方面,嘉湖省級綠道主線基本貫通,文旅路線串線連片。
公共服務方面,在練市和烏鎮(zhèn)兩地互設的“嘉湖一體化”通辦專窗中,居民可實現醫(yī)保、社保等七大類別196項民生高頻事項的異地通辦。
環(huán)保方面,去年夏天,桐鄉(xiāng)牽頭探索與南潯及江蘇吳江跨界治水,成立了長三角首個跨兩省三縣聯合河長制工作室,23條交界河道全部納入聯合治理范圍。得益于此,桐鄉(xiāng)流域水生態(tài)環(huán)境逐年好轉,2022年,浙江省跨行政區(qū)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考核,桐鄉(xiāng)為優(yōu)秀;全市13個市控以上斷面II—III類水質占比100%,同比提升7.7%。
回顧四十年來嘉湖,應該說兩地再次合并已無可能,但在長三角一體化大戰(zhàn)略的推動下,嘉湖最終走到一起,卻是一個可期的目標與方向。
多說兩句:
最近,“三土城市筆記”聯合數十位國內資深媒體人、寫作者,發(fā)起“為父親寫史”計劃。我們希望盡可能多地記錄每一個普通人或平凡或坎坷的一生經歷,為家人珍藏回憶,為這個大時代留下見證,為將來的國史編寫收集資料。如果您有人生故事需要傾訴,或者希望將父輩的經歷整理成冊,歡迎私信聯系我們。
︳END ︳
想了解更多區(qū)域城市最新信息, 歡迎加入三土城市筆記讀友群。入群請先添加土哥助手號,并注明“我想入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