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云計算是底層的承托層,上面支撐各種芯片、操作系統,各種數據庫、中間件,抽象成統一的接口提供給應用,而在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國內IT產業生態的新一代技術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導致其需要多技術路線全棧式的支撐能力,至此,業內提及的“一云多芯”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而是構建我國IT產業新生態的關鍵路徑。
云計算進入新階段,“一云多芯”是關鍵
提及云計算,從產業的高度看,云計算用客戶需要綜合考慮技術風險、供應鏈風險以及性價比。
例如在技術風險上,用戶多樣化的應用和部署模式促使云服務商的基礎架構升級換代。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基于x86的通用計算基本上能滿足計算的基本訴求,但隨著場景化應用增加,一些特定場景對計算能力的要求或者對計算特性的要求越來越復雜,導致越來越多的企業會選擇多元架構算力,而如何保證這些異構算力針對不同應用場景的高效使用(例如在保持最佳性價比的同時,做到不同芯片架構的隨需切換,跨架構隨時遷移和流量切分等),構建和使用一個云平臺去統一管理這些異構的算力資源,實現異構算力和相關的存儲和網絡等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和統一管理,就變得尤為必要,也頗具挑戰。而“一云多芯”可滿足用戶算力多樣化需求,并且可有效規避技術風險。
而在供應鏈風險方面,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例如技術封鎖、架構不授權等),目前在云計算產業中,國內服務器芯片廠商呈現出多而不強、表現參差不一的特征,進而使得云計算的用戶體驗難以一致,應用落地的效果也大相徑庭。對此,“一云多芯”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技術路線的選擇風險,極大提升業務穩定性以及業務改造的靈活性。
由此看,無論是從產業可能存在的諸多風險的角度,還是目前的技術和應用現狀的角度,踐行“一云多芯”已經成為當下及未來云計算產業發展的關鍵及相關廠商的必然選擇。
泥沙俱下,“一云多芯”挑戰猶存
不可否認,“一云多芯”在云計算步新中的優勢已經成為業內共識。
首先,“一云多芯”是IT產業鏈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具備對下納管底層各種芯片、操作系統,對中兼容各種類型的虛擬機、容器、數據庫、中間件,對上適配各類云原生應用和軟件;其次,“一云多芯”不僅指國內不同企業推出的各種芯片,而且可以兼顧不同指令集架構的CPU,同時還包括CPU之外的其他類型芯片,如GPU、DPU等,使云計算不再依賴于單一計算芯片,從而滿足用戶更加復雜的應用場景及業務需求;再者,“一云多芯”可以統一資源調度,同時實現控制面對多種資源池的管理,以節約客戶成本;最后,“一云多芯”一定程度上激發了IT產業鏈上下游的創新活力,進而促進整體生態的發展。因此,一云多“芯”只是開始,多“芯”全棧才是終極目標。
如上述,雖然“一云多芯”優勢明顯,目標明確,但要真正實現它,相關產業和廠商在落地的過程中仍存在認知和部署的誤區及挑戰。
首先是理念的轉變。IT基礎架構經過長期的發展,從大機、小機時代逐步演進到云計算時代,開放計算深入人心。但直至今日,芯片指令集、操作系統架構上的差異化依然制約著架構的橫向協同。
以芯片指令集為例,目前國內主流芯片架構覆蓋x86(包括Intel、AMD及國內基于該架構的被授權廠商)、ARM(主要是國內某些指令集或架構的被授權廠商)、Alpha、MIPS、 LoongArch(主要是架構的被授權或以此為基礎的二次修改)等,每種架構的應用適配都需要從底層操作系統、虛擬化層、云管理層到應用軟件層。
對此,浪潮數據董事長張東認為,IT產業需要新的理念、新的路徑、新的設計,即以CPU為核心的設計模式轉變為以系統為核心的設計,依托“以應用為導向,以系統為核心”的理念構建新一代產業生態。“一云多芯”就是這種理念的具體體現。
具體到客戶端,需要在建云和選擇技術路線的時候,就要從“一云多芯”的思路來進行考慮,而不是把寶全都壓到某一個廠商,或者是某一個芯片的架構之上。而是應該從應用的開發到做云的廠商,一層一層,大家共同努力,形成開放的“一云多芯”的新的生態環境。張東補充道。
其次是缺乏統一標準、規范。各廠商因技術能力差別,對外宣傳的“一云多芯”也有所不同,如通過云管多個異構資源池實現、通過單一資源池即可管理多架構資源等。比如部分廠商將納管多個獨立的不同芯片架構資源池的這種模式也包裝成“一云多芯”,由于無法實現真正的互聯互通,對業務的連續性造成很大的風險。
最后是垂直封閉、生態離散化。主要體現在多個小生態并存且互不兼容,部分處理器廠商與自有軟硬件綁定,形成自有封閉生態,在不利于產業發展的同時,又給行業客戶在使用環節帶來困擾。
迎挑戰八仙過海,場景驅動的硬件重構+軟件定義是正解
如上,面對“一云多芯”落地的挑戰,相關企業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在我們看來,如何對癥下藥,切實解決上述“一云多芯”落地面臨的挑戰才是正解。
需要說明的是,從技術縱深的角度,目前IaaS基礎服務占云應用的絕大多數份額,這意味著現階段“一云多芯”的競爭還是主要體現在IaaS基礎服務,它不僅是客戶上云和改造云的基礎,更是云計算生態建設完成度的重要體現。
基于此,與其他廠商不同,作為私有云領導廠商的浪潮云海始終遵循場景驅動的硬件重構+軟件定義的融合架構。
浪潮云海OS是面向下一代云數據中心和云原生應用的智慧云操作系統,是下一代基礎架構技術——“融合架構=硬件重構+軟件定義”的重要組成,通過軟件定義一切,將多元計算、不同存儲介質和復雜網絡架構統一的虛擬化,形成動態的資源池,同時具有完善的微服務化控制界面,可自動化的彈性資源調度和自適應編排,實現資源的高效流動。
具體到“一云多芯”方面,浪潮云海OS采用業界領先的架構,實現包括基礎設施資源層、平臺層、業務層的分層解耦:全棧CPU架構(X86、ARM、MIPS、Alpha、LoongArch)服務器兼容,主流存儲廠商設備、主流SDN硬件以及主流安全廠商的全面開放兼容,全面納管VMware、Power VM、KVM等虛擬化平臺。
除此之外,浪潮云海OS在云數智融合增強、平臺極致可擴展性和領先的融合架構方面均處在領先的位置。
所謂實踐出真理。近日,浪潮云海OS完成業界首個面向一云多芯場景的SPEC Cloud基準測試,在三種處理器節點混合部署集群測試中,相對可擴展性、平均實例配置時間等指標均達到全球領先水平,驗證了云海OS在一云多芯場景下具備高效率、高性能和高擴展性,可實現跨架構資源池混合部署、架構感知適應性調度、應用負載實例快速配置與創建、高并發與負載均衡等,能夠有效幫助企業級用戶完成一云多芯資源統一管理、負載均衡調度、應用高效穩定運行和業務彈性擴展。
對此,浪潮數據云計算技術總監亓開元表示:“一云多芯的最終目標是支撐用戶業務在不同架構處理器之間的低成本切換或者自由切換。因此,基于以系統為核心的設計模式,采用以場景驅動的‘硬件重構+軟件定義’的融合架構,是數據中心建設的發展方向,場景驅動的軟件定義,是實現一云多芯的核心。”
“通過這個測試,我們一來是借此推廣上述一云多芯的核心理念,其次是希望通過這個測試能提供一個參考標準,讓業內認為是可行的。“浪潮數據云計算方案總監劉健補充稱。
實際的情況是,目前,浪潮云海OS服務全球10000+客戶,擁有超過500+技術、方案和服務合作伙伴。
例如浪潮云海配合某國有大型銀行進行了“一云多芯”的實踐,使用多種芯片服務器和云海OS,完成了核心MPP數倉產品的認證測試并實現大規模生產系統應用。同時,針對大數據、消息中心、緩存系統等核心業務平臺也全面開展了合作。
又如浪潮云海助力某省構建全國最大規模“一云多芯”云平臺,覆蓋近2000臺、三種架構處理器的服務器,成為國內規模最大、芯片種類最多的省級政務云平臺。全面集成基礎軟硬件、云平臺、安全系統、運維管理系統、應用系統,形成大規模、統一納管、統一監控、統一運維的云計算平臺,累計完成104個業務系統遷移,以及4個公共應用系統的對接。
在我們看來,上述種種事實足以證明場景驅動的硬件重構+軟件定義的“一云多芯”的技術方向的正確性及其給用戶帶來的價值。
三步走實現真正“一云多芯”,明天會更好
從上述我們看到,“一云多芯”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云計算應用落地的解決方案,是構建我國IT產業新生態的關鍵路徑。
俗話說:飯不是最后一口才吃飽的。“一云多芯”的發展也需要循序漸進。
為此,浪潮云海站在整個“一云多芯”產業發展的高度,制定了“有-好-優”三步走的戰略來實現“一云多芯”的中長期目標。
具體表現在,第一階段,混合部署、統一管理、統一視圖。這一階段核心在于解決“有”的問題。以云為入口,通過云操作系統實現異構處理器服務器的統一管理,覆蓋國內外主流處理器,提供統一操作界面、操作方式及統一監控運維等,解決云資源池只能承載單一廠商或單一架構處理器的服務器而導致的應用無法跨架構部署、協同的問題。
第二階段,業務牽引、分層解耦、架構升級。這一階段核心是解決“好”的問題。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應用的低成本跨架構切換。通過資源層、平臺層和應用層的“分層解耦”設計,實現架構升級。在資源層面,通過跨平臺的遷移實現應用跨架構快速部署。在平臺層面,實現平臺應用的跨架構混合部署,如數據庫集群在一云多芯平臺上實現跨架構的狀態同步、數據同步,實現了多實例在不同處理器架構的服務器上的并行運行。在應用層面,可通過服務網格等技術實現應用的跨架構流量切分。
第三階段,算力標準、全棧多芯、生態共建。這一階段核心是解決“優”的問題。從業務連續性的維度,“一云多芯”的終極目標是實現應用與芯片架構的徹底解耦。這需要硬件、云以及應用等產業鏈上下游的共同協同,完善異構架構下有效算力的量化方法,以支持應用在不同架構處理器間的等價切換。共同推動應用與云基礎設施的一云多芯相結合,打造垂直一體化方案,實現應用層面的跨架構無感知切換。在標準和測評方面,聯合專業軟件測評機構及產業鏈上下游生態,形成一云多芯行業標準。
對此,張東總結稱,這三個階段最后形成的不僅是浪潮云海自己的一個價值主張,而是包含了芯片廠商、整機廠商、云平臺以及應用廠商,到客戶應用,形成一套規范的標準,大家按照這一套標準規范來進行整個生態的構建,這個才是“一云多芯”的最終目標。
寫在最后:縱觀當下的“一云多芯”市場,百花齊放的同時,也不免泥沙俱下,而在我們看來,惟有遵從“以應用為導向、以系統為核心”的設計理念,秉承“分層解耦、開放標準”的“一云多芯”建設原則,才能加速IT產業生態的繁榮,真正實現“一云多芯”及其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