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暴熱和暴雨天隨時切換,翻臉比翻書都快。
正值暑假,這種天氣很適合帶娃到處逛各種展覽館、博物館了,既長見識又能室內吹空調躲雨,一舉兩得。
正是各展館大施拳腳,增強城市好感度的時機,但有的博物館居然敗在了“最后一公里”,就像這個網絡帖子說的——
“廣州藝術博物院居然不提供停車場,要到東門對面停車,還得冒著大暴雨繞行至西門入口。”
一石激起千層浪,沒想到,一個帖子引發了好多人共鳴,底下評論暢所欲言,直指廣州公共空間停車問題。
其實關于廣州停車難、停車貴的問題,我們以前出過不少文章討論,感興趣的可以點擊回顧:
今天,我們再次就停車問題,聊聊廣州“停車不友好”的公共場所。
為啥新館也沒有停車場?
廣州市中心的一些公園及其他市政場所,很多都沒有對外開放的停車場,為什么這次矛頭偏對準了廣州藝術博物院?
因為相比“歷史沉疴”,帖子提到的廣州藝術博物院新館是2023年11月建成開放的,距今不到兩年,它本應該考慮到停車問題。
難道它目光真的如此短淺?非也。
其一,不是沒有停車場,只是內部停車場不對外開放。
廣州藝術博物院新館在城市新中軸上,位置寸土寸金,土地資源緊張,且場館本身占地小,考慮到周邊環境和布局,規劃前期優先用于場館建設了。
其二,該館緊鄰四季天地商業體,能一定程度上滿足自駕游客,還能帶動餐飲消費。
其三,新館臨近地鐵12好像赤崗塔站,公共交通出行方便。
地理位置和情況相似的展館,還有廣州市新文化館——在海珠湖公園附近,也沒有專屬停車場,自駕需要停到隔壁露天場。
這兩個館,雖說是近年開設的新館,但都在城市的黃金地段,土地緊缺難有大型公建停車場,只能依賴周邊配套,難免會陷入“停車不友好”困局。
市中心交通擁堵、公共場所停車難已成常態,如若需要駕車前往,最好的應對方法,是提前做好停車攻略,避免去到現場“臨時抱佛腳”。
吐槽不是否定
而是希望廣州更好
原以為就新中軸地段的新館會出現“沒有對外停車場”的情況,結果往下一拉評論區,2024年5月開放的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即三館合一)也有一樣的問題。
我們有同事去年開車去,場館地下停車場是關閉狀態。
前兩周去,依然未提供公共停車位。
查詢了一下,原來是地下停車場硬件及相關設備設施尚未建設完善,還沒具備對外開放的前提條件。
官方預約小程序上也有提示,若自駕前往,需停至立白大廈或周邊的停車場,再步行前往展館入口。
↓圖會替換美編做的,更顯眼
不得不說,這都一年多了,還不具備條件,對自駕出行可以說是相當不友好了,期待今年能完工對外運行。
廣州這幾年新冒出來的文化地標,在顏值和內涵上不斷進階,卻屢屢在“停車”這最后一公里上絆住腳。
或因黃金地段土地緊缺,或因配套建設滯后,“停車不友好”成了城市公共空間的共性痛點、
說到底,我們吐槽停車難,不是否定廣州的好,而是希望它能更好——
新文化地標成為了城市名片,配套服務更應跟上腳步。
最后插播一則消息:想了解更多買房優惠,獲取一對一買房資訊服務,掃描二維碼加我們!
免責聲明:
本文對項目或產品的介紹,對項目周圍環境、交通、教育資源、商業配套及其它公共設施的介紹,均旨在提供相關信息,不作為任何購買要約,不意味著本公司對此作出承諾。本文涉及面積均為建筑面積。買賣雙方的權利義務以雙方簽訂的《商品房買賣合同》及附件等協議為準。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