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十年,終于等來了“封神”。
作為哼著“花開花落”和“傳說”長大的一代,當初聽說烏爾善要拍“封神”就特別期待。這個故事流傳三千年之久,被改編成各種藝術形式,從小說到連環畫到影視劇再到動畫片,可以說,“封神”是每一代中國人的童年回憶,一部真正的國民神話。
烏爾善在視覺方面的藝術表現力一直讓人印象深刻,所以非常好奇他會如何呈現“封神”的故事。
7月15日,魯豫觀影團在北京博納國際影城(大郊亭店)IMAX廳舉辦了《封神第一部》超前點映觀影活動。
許多影迷一早就來到影院排隊等候,比工作人員還積極,可見大家對于這部電影的期待程度。
終于在大銀幕上看到這部期待已久的電影,至于觀感如何,先來看一波點映觀眾的評價
以下是來自魯豫觀影團影迷的無劇透影評
魯豫觀影團影迷
-評價《封神第一部》-
@ Alarnz419
遠超預期!不管是劇情、演技、特效、服道化都以驚人的高完成度,確確實實塑造了國民神話電影的新標桿!IMAX效果也非常贊,宏大震撼的音響效果很好地配合畫面構建了一個青銅器時代的鼎盛王朝。非常感謝魯豫觀影團給予的觀影機會!
@ 霍可風
現代電影工業技術和恢弘史詩會碰撞出什么火花?答案就是《封神》。氣勢恢宏的場面,性格鮮明的人物,緊致有序的劇情,帶給我的是視覺奇觀的刺激,是神話史詩的活靈活現,一個字:爽!作為中國電影工業化里程碑式的作品,起了個好頭。
@ 吃喝玩樂記事薄
意料之外地好看,這種題材很容易出爛片,但封神完成度很高。適合中國人體質的神話史詩大片,特效特別好,服化道肉眼可見的質感,IMAX看得很過癮。
@ 看那只老貓頭鷹
感謝魯豫觀影團帶我看封神,氣勢恢宏的場面,大氣磅礴的配樂,活靈活現的道具,群星薈萃的演員,高級逼真的特效,無一不體現出導演高超的技巧和掌控能力。走出影院直感嘆看得不過癮,迫不及待想看后兩部了,導演搞快點!
@ La_am_me
解鎖二刷《封神》成就!感謝魯豫觀影團的IMAX廳體驗,視聽效果真的絕了!特效體驗很棒,沉浸感十足,酣暢淋漓又意猶未盡的140多分鐘,期待后面能有導演加長版的版本!
@ momo
結論寫在前面:可以放心去電影院看!電影對大家都很熟悉的國民神話做出了合理的改編,情節更緊湊吸引人,節奏把控也很棒,將近2個半小時全程毫無尿點。無論是老戲骨還是小鮮肉,各位演員的表演都很出眾,一閃而過的客串也充滿驚喜。
@ Star明星說
不辜負預期的史詩感,把大家心中的封神故事精彩地呈現出來了。人物群像很飽滿,新老演員演繹經典人物,每個人都很出彩。這部故事主要圍繞父子線、家國線、小我映照大局,環環相扣,雖然時長將近150分鐘,但是看完之后意猶未盡,非常期待后面兩部!
@ 柚子醬
中國的神話故事是個取之不盡的靈感寶藏,烏爾善導演拍出了自己的封神榜。作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故事線流暢完整,后半段高潮迭起,讓人仿若置身于影片之中。總之,對《封神榜》有兒時情懷的我來說是沒有失望的,會繼續支持第二部和第三部。
@ JoanYao630
首先感謝魯豫觀影團的邀請,在炎炎夏日的夜晚體驗了一場視覺盛宴,烏爾善導演的作品一定要在電影院看,工業級的制作、強大的陣容、精美的服化道,在IMAX影廳的觀感太酷了,是一部懂觀眾的電影。PS:片尾有彩蛋!
以上來自魯豫觀影團影迷
很多人都在問《封神第一部》到底值不值得看,在我看來,它是值得一看的。
下面從三方面來講講這部電影為什么值得一看。
01 巧妙的故事改編
首先是巧妙的故事改編。
“封神”的故事雖然流傳三千年,家喻戶曉,但其傳遞的一些價值觀其實早已不符合現代人的觀念,比如女人是禍水、天命不可違。
將這樣一部神話題材影視化,如何能在還原國民三千年瑰麗想象的基礎上,將人人熟知的故事拍出一點新意,同時又符合現代人的價值觀,是烏爾善和編劇團隊所要解決的難題。
2014年起,烏爾善與編劇團隊開始進行劇本創作,他們邀請到人類學家、歷史學家、民俗學家、歷史小說作家等各專業領域精英參與劇本策劃會,經過大量的研究與討論,最終確立了“封神三部曲”的敘事結構——單部獨立成片,三部構成完整故事。
因為要考慮單片獨立性,同時又要保證三個故事之間有所關聯,劇本反反復復被打磨近五年,很多前面已經鋪墊好的設計可能會因為后面的一處改動而不得不重新調整。
曾與烏爾善合作過《畫皮2》的編劇冉平,2014年6月開始著手準備“封神”項目時就聽烏爾善說“我們要工作八年”,冉平當時還以為烏爾善是在開玩笑,沒成想竟然不止八年。
“封神三部曲”的劇本取材于明代小說《封神演義》和宋元話本《武王伐紂平話》,即將于7月20日上映的《封神第一部》為“封神三部曲”的序幕,主要講述“朝歌風云”:
商王殷壽與附身于妲己的九尾狐妖勾結,暴虐無道,引發天譴。昆侖仙人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攜“封神榜”下山,尋找天下共主,以救蒼生。西伯侯次子姬發在殷壽登上王位后逐漸認清他的真面目,少年覺醒,反出朝歌。
在故事情節設定上,烏爾善與編劇團隊的許多處理都令人驚喜。
比如對于“封神榜”的設定。
原著小說中的“封神榜”就像一張企業員工錄用名單——集團大老板昊天上帝發話:天庭缺神仙了,得擴招。但上仙們根本看不上這份工作,可又不能不給大老板面子,于是闡教、截教和人道三大部門領導開會合議,最終編撰出一份囊括365位正神的名單,交給獵頭姜子牙去搞定。
至于誰能上榜,一分靠打拼,九分天注定。
這種極強的宿命感基本背離了現代人的價值觀,所以在電影中,“封神榜”被重新設定:它是女媧留下的寶物,可以用來拯救蒼生,而只有真正心系蒼生的“天下共主”才能開啟使用。
原著中姜子牙“生來命薄,仙道難成,只可受人間之福。”彼時恰逢成湯數盡,周室將興,姜子牙又命享將相之福,所以他下山完全是命運使然。
但在電影中,姜子牙攜榜下山、尋找天下共主拯救蒼生完全是他自己的選擇,他也為這一選擇付出了巨大代價——因接觸封神榜而喪失掉用四十年光陰修得的全部法術和長生,從一個正值盛年的昆侖仙人變回年過古稀的平凡老者。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這種表達也體現在商王殷壽身上。
原著中商王殷壽是受到妲己媚惑犯下種種暴行,終致殷商覆滅。但在電影中,蠱惑他的并非妲己,而是他自身對于權力的野心與欲望,所謂“福禍無門,唯人所召,心懷惡念,妖孽自至”。一切惡果都是殷壽自己的選擇。
同樣面臨選擇的還有少年姬發。
在《封神第一部》中,“武王伐紂”的故事不再以姜子牙為核心來呈現,而是轉換成年少時期的“周武王”姬發自己的視角。
這里也有一處巧妙的改編,就是融入中國古代質子制度(諸侯將自己的孩子送往宗主國作為人質)做出 “質子旅”的全新設定——“東西南北,合八百諸侯各遣其子入貢大商,是為質子,諸侯敢有謀反者,先殺其質子,然后族滅之。”
諸侯之子自幼便被送往朝歌做人質,成為殷壽麾下“質子旅”的一員。他們在殷壽的PUA式教育下長大,追隨殷壽征戰四方,為其出生入死。
西伯侯次子姬發便是其中之一。
他自幼背井離鄉成為質子,在殷壽身邊長大,跟隨殷壽習武練劍,征戰沙場。他崇拜殷壽,視其為“精神父親”。他滿腔熱血,渴望自己也能成為像殷壽一樣強大的男人,做一個所向披靡的英雄。
結果在一次次善惡抉擇中,姬發逐漸發現自己原來只是商王殷壽用來作惡的工具,少年終于覺醒,離開朝歌回到故鄉西岐,找回真正的自我。
影片中有一句臺詞是西伯侯姬昌對兒子姬發所說:“你是誰的兒子不重要,你是誰,才重要。”這句話也相當于《封神第一部》的“題眼”,潛臺詞就是:你得學會獨立思考,學會承擔責任,學會鑒別真偽,學會抉擇善惡。
人的一生是由無數選擇疊加而成,這些選擇最終會決定一個人成為誰。
烏爾善希望可以通過年輕人的視角來講述英雄的成長,而他所經歷的種種選擇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
從觀影感受上來說,這樣的視角確實更容易與現代觀眾產生情感共鳴。
02 經典人物再創新
接下來說說《封神第一部》里一些主要角色的刻畫。
導演烏爾善對于“封神”的最初印象來自他小時候看過的《封神演義》小人書,據說翻過很多遍,開始做“封神”項目后,他又翻閱了更多相關史料和文學作品,再去重新設定每個人物的形象。
封神中最早定下來的演員是飾演姜子牙的黃渤。
有些觀眾覺得黃渤版的姜子牙不符合想象,一點仙氣也沒有。但其實姜子牙本就沒有什么仙風道骨,修仙四十年都沒啥太大進展,《封神演義》中對于他的外貌描寫也是“白首牢騷類野人”。
所以在烏爾善看來,黃渤出演姜子牙其實更接近《封神演義》原著中的形象。看完電影會發現,黃渤確實通過他的表演詮釋出了一個更親切、更市井、更幽默、看起來擁有更多民間智慧的姜子牙。
影片中的商王殷壽由費翔飾演,其人物形象是根據《荀子·非相》篇中的一段描述來設定的,文中描寫商王殷壽“長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勁,百人之敵也。”
為了塑造出符合角色形象的身材,費翔凌晨三點就跑到健身房鍛煉,每天花兩個多小時跑步、做各種體能訓練。除此之外,他每天還要學習武術和馬術。從成片效果來看,費翔在戰爭戲中的表現倒是十分貼合《荀子·非相》篇中的描述。
此外,對于殷壽的人物特質,司馬遷的《史記·殷本紀》中也有記載:“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
由此可見,殷壽四肢雖然發達,頭腦可一點兒都不簡單,他極其聰明、語言能力極強,非常擅于詭辯,光靠言語就能顛倒是非甚至殺人,活脫脫一個商朝版“PUA大師”。
這一點在影片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無論是親兒子殷郊還是被當作質子的少年團,全部淪為他忽悠的對象。
這些人里,沒有獨立思考和辨別是非能力的年輕人,最終會成為任他擺布的政治工具,而那些還能保持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年輕人,終會覺醒,找回自我,獲得成長,就像姬發一樣。
詮釋這些質子角色的20多位年輕演員,先經過封神劇組的全球海選,又經過導演烏爾善的親自面試,最終被挑選出來進入封神演藝訓練營進行為期半年的培訓,接受表演、馬術、動作、禮儀、鼓樂、文化史等方面的綜合訓練,最終在電影里展示出殷商時期驍勇善戰、孔武彪悍的戰士形象。
影片中許多高難度的馬術動作,如姬發騎馬脫韁回身射箭、眾質子縱馬跨越火墻等鏡頭,均為演員親自完成。
在所有角色中,備受關注的還有娜然飾演的妲己。
作為封神故事中家喻戶曉的經典人物,狐妖妲己的妖媚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電影《封神第一部》中,妲己有了不同以往的塑造,其行為舉止多了幾分動物性,比如舔舐殷壽的傷口,以及在舞蹈中添加一些類似于狐貍舔爪的動作。
而對于九尾狐附身妲己的經典情節,電影也給出全新設定,令人耳目一新。
從觀影期待上來說,這些經典人物所產生的“陌生感”,確實會給觀眾帶來一些驚喜。
03 視聽盛宴
比起劇情和演員表現,“封神三部曲”最令人期待的還是音畫呈現。之前看《畫皮2》和《尋龍訣》時,就對烏爾善在視聽藝術上的超強表現力印象深刻,這次看完《封神第一部》,再一次被他的電影音畫所震撼。
聽說在籌備封神的過程中,導演烏爾善與主創團隊根據神話史詩電影的特性,走訪了山西、陜西、河南等封神故事相關的博物館和歷史遺跡,從元代永樂宮壁畫中汲取靈感,結合現實與想象,承古創新,最終為封神世界構建出一套既貼近現代審美又蘊含古典美學的視覺體系。
服化道方面,美術團隊從古代繪畫及文物中汲取靈感,融合多個朝代的美學特點進行制作——服裝款式來自元明道教水陸畫,上面的刺繡皆由非遺傳承人手工打造;配飾設計源于商周青銅器的圖案和紋飾,片中人物所佩戴的玉飾也是由真正的玉石定制雕刻。
電影中的各類兵器都制作得相當精美,比如東南北三大伯侯佩劍上的蟠螭、白象和虎形等圖紋裝飾,正是按照各諸侯國不同的地域環境所加入的特定元素。殷商和東南西北四方諸侯國的人物造型也是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五行五色”相結合,分別對應金木火土水,對應顏色為白青赤黃黑。
殷商大殿中還融入了大量的“饕餮”元素,比如殷壽王位后面那扇屏風柱子上所雕刻的眼睛,看起來陰森冷酷——饕餮代表貪婪,在影片中也是商王殷壽的象征。
此外,美術團隊根據專業史料復制還原了歷史上的“天子駕六”馬車,還找到濰坊風箏的非遺傳人,用竹子扎制出商王殷壽登基大典上用于表演“玄鳥生商”的玄鳥。鹿臺宴飲場景中伯邑考吹的篪,則是參考了曾侯乙墓葬中出土的篪打造而成。
導演烏爾善給服裝道具組提出的要求就是:在制作的完成度和美學的成熟度上要能夠跟文物媲美,所有道具放到博物館里都可以“以假亂真”。他希望可以用最先進的電影技術和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為觀眾在大銀幕上呈現出一個沉浸感十足、真正具有中國神話史詩感的視覺世界。
音效方面,《封神第一部》也制作得臨場感十足,音樂制作團隊為還原殷商時期的音樂形態和演奏場面,專門對篪、筑、編镈等古代樂器進行仿制重現和音色模擬。
比如伯邑考吹的篪,就是青年笛簫演奏家王華用笛子吹奏降E小調所模擬的音色。還有“質子戰舞”這場戲中所使用的古代樂器“筑”,也是用古箏去代替它的音色。
對古代樂器音色的再現,會讓觀眾在觀影時有一種穿越到殷商的身臨其境感,這里也強烈推薦大家去IMAX廳觀看,真的非常震撼!正如烏爾善所說,在電影《封神第一部》中,觀眾可以看到創作團隊對于中國古典世界的音樂想象,“從聽覺上領略到三千年前的神話史詩世界”。
從觀影體驗上來說,《封神第一部》遠超預期,單是視聽這一塊就已經值回票價。如果能搭配IMAX震撼音畫,觀影體驗更佳。(再次推薦IMAX廳,這真的是一部為IMAX而生的電影)
作為華語電影首次三部連拍的作品、中國神話史詩電影類型的拓荒之作,“封神三部曲”整個項目從籌備到拍攝完成耗費近十年時間,籌備及拍攝期在組人員多達8000位,后期制作人員1565位,其技術難度之大、工種配合之復雜可想而知。尤其是看到片尾字幕上出現的各個工種的大篇幅人員名單時,你能感受到另外一種震撼。
對于中國電影而言,烏爾善的“封神三部曲”毫無疑問是一次勇敢的嘗試,無論最終市場反饋如何,他和他的創作團隊都非常讓人尊敬。
7月20日,《封神第一部》即將全國公映,去大銀幕好好感受一下烏爾善團隊用近十年時間打磨出的封神世界吧。
溫馨提示:請堅持將片尾字幕看完,本片不止一個彩蛋
順便祈禱一下:第一部可千萬別撲,真的很想看第二部和第三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