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中國電信宣布,暫停辦理e-SIM手表一號雙終端與獨立e-SIM業務辦理。
至此,三大運營商的e-SIM卡業務均已全面暫停。
此前,自今年5月中旬開始,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都已先后暫停了相關業務。
那么,e-SIM卡業務究竟是什么?三大運營商為何暫停?未來這一業務會徹底取消還是有望恢復?
e-SIM卡業務是什么?
e-SIM卡的另一個名字,是虛擬SIM卡。
SIM卡,是我們激活手機號碼時,在手機里插的那張芯片。
每一張SIM卡里,都有運營商預先寫入的一組安全信息,對應著一個運營商分配的號碼。
通過讀取SIM卡里的信息,運營商就能識別是哪個用戶正在使用這臺手機,才能為我們這些用戶提供服務。
而e-SIM卡,就是不再需要這張芯片,而是利用手機、手表等終端里自帶的安全芯片,運營商遠程寫入信息,為這臺終端分配一個號碼。
過去幾十年來,我們其實經歷過幾次大的變化。
一開始,手機是沒有SIM卡的。模擬網的時候,用戶的信息直接寫入到手機里,換手機就得換號碼,換號碼就得換手機。
后來,為了方便大家,SIM卡成了通行的標準。我們可以把SIM卡從舊手機上取下來,插到新手機里,實現“換機不換號”。
而隨著智能穿戴、物聯網等新的趨勢興起,近幾年來,e-SIM卡也開始投入應用。它可以讓一些設備實現“換號不換卡”。
三大運營商為何暫停e-SIM卡?
從換號必換機,到換機不換號,再到換號不換卡,通信技術不斷變化和演進的背后,最初的邏輯是讓用戶更方便地使用移動通信業務。
但在很多時候,新技術的引入往往帶來新問題。對于運營商來說,e-SIM帶來了新的安全問題。
運營商內部人士向科技雜談透露,三大運營商集體暫停e-SIM卡業務,核心原因就是出現了嚴重的信息安全隱患。
中國e-SIM卡業務的啟動,始于2018年。
過去幾年來,相關業務主要應用于兩大領域:
一是面向普通用戶,實現手機與智能手表等穿戴設備綁定,共享同一個號碼、話費及流量套餐,這樣穿戴設備即使遠離手機,也可以獨立接打電話和上網。
二是面向行業用戶,為大規模的物聯網應用提供服務。比如在廣告牌上裝一個支持e-SIM的物聯網終端,在運營商網絡空閑的時候進行視頻下載,哪家運營商的資費更低,就將e-SIM的號碼設置為這個運營商的用戶。
為了更好地拓展可穿戴終端以及物聯網業務,e-SIM用戶的資費只是常規個人客戶的兩三折,甚至更低,于是一些不法分子找到了漏洞。
他們通過技術手段,將eSIM轉化為實體卡,非法竊取運營商的流量等資源,甚至將其用于通信和網絡詐騙。
(科技雜談注:應運營商要求,為避免風險擴散,本文不再詳細就隱患問題細節展開討論)
運營商集體暫停該業務,也是這一風險之下的不得已。
e-SIM卡業務將何去何從?
運營商內部人士向科技雜談透露,如果隱患排除,e-SIM卡業務未來有望重新恢復。
如果您近期購買了支持e-SIM終端設備,但還沒有開通業務,不必太過擔心。
據了解,三大運營商已經會同公安等部門,從技術、流程等層面,對相關業務展開重新設計。
其中,就現有風險問題的防范與應對,已經有初步方案,但仍需要進一步驗證和評估。其核心就是確保e-SIM資費和使用終端的一致性,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
所以,該業務最終能否重啟,以及何時重啟,目前仍然無法定論。
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否重啟,運營商的出發點,都是要在更安全的保障下,讓用戶獲得更便捷的體驗,使通信市場得以健康持續地發展。
面向服務,場景、產品、業務更加多樣化的物聯網,環境更加開放、復雜、多元化的數字化時代,運營商不可避免會遇到更多風險與挑戰。
要與不法分子斗智斗勇,讓每一個用戶花最少的錢,享受最好的服務,這是一個永遠沒有盡頭的艱巨挑戰。
所以,對于e-SIM卡業務的暫停與重啟,我們可以給運營商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時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