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田園美景養眼,鄉村振興青年奮斗帶感。
7月21日晚,電視劇《富春山居》在CCTV-1開播,觀眾反響熱烈。《富春山居》描寫了新時代鄉村振興中的產業升級新氣象,講述了敢為人先的基層村委會年輕支部書記許嘉富,與自己的女友孟遇椿,小伙伴許敬山、曹不居,一起致力于綠色經濟、國風創新,向著鄉村振興,共同富裕,不斷努力奮進的故事。
這群年輕人帶領團結身邊群眾,克服重重困難,為家鄉經濟高質量發展苦苦尋找解決方案,為實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而躬身“調查研究”,通過不懈努力,最終描繪出產業升級、產業惠農的當代“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4個字,也暗合了劇中4位朝氣蓬勃的青年代表名字。
《富春山居》由中央電視臺、浙江睿宸影視制作公司出品,劉志江擔任總制片人,王偉擔任藝術總監。該劇是由浙江省委宣傳部牽頭,浙江文化藝術發展基金資助,杭州市文藝精品工程重點扶持的項目。
貼近生活:追尋現實的腳步
《富春山居》借助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這個文化遺產作為要素,用豐富的視覺美感,在時代背景畫布上,涂抹出當代新農村靈動的人文氣息,使得富春江畔人民安居樂業的閑適田園生活盡顯熒屏。
該劇以許家一家人作為主線人物,貫穿故事始終。許嘉富的父親全身心投入造紙廠的運營,鄉村富了,可是小家散了,外界也變了,前路暗淡。許嘉富成年后,就像《富春山居圖》中那個走入大山的書生,為了讓父母破鏡重圓,親手拆掉父親的造紙廠,并將綠水青山還給家鄉。
當上了許家大塘村書記之后,許嘉富不斷得到女友和小伙伴的勉勵、慰藉,他們默契地形成了一個團隊,努力為鄉親們開拓福祉,自覺踏入振興鄉村之路。
在經歷新農旅項目騙局、養豬場染疫這些天災人禍的暴擊后,迷茫無助的許嘉富在街道書記鄭本坤的引導和鼓勵下重拾信心,將爛攤子最終變成了一個個熱點——無人民宿、康養月子中心、智能養豬場、無人種豬蔬菜大棚、數字化試驗區……幾位年輕人不負汗水和青春,為富春山下的鄉村“潑墨”,讓農民成為畫家和畫中人,繪就了一副現實版的《富春山居圖》。
全劇以“鄉村振興”“共同富裕”“高質量發展”三個時代主題為抓手,緊跟社會發展和文化觀念的形態變遷,以發達地區農村面臨的動能轉換新課題切入,把“國風”“漢服”“文創”“快閃”“民宿”“說唱”“短視頻”“直播帶貨”等新標簽、新現象融入鄉村年輕人創業的各種細節中,用“感性與理性交戰”的情緒設定來鋪陳敘述,強化出鮮明的長三角新農村地域色彩和鄉民議事協商間的原生態氛圍。
劇中一系列的事件轉折,有條有理,將近些年農村所發生的新鮮事有機融合在一起,承上啟下,前呼后應,其通過劇情推進和線索搭建,把劇中人物關系深度還原、置換于生活里,讓觀眾沉浸式體驗了一把劇中主人公們的“創業維艱”,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實現了共情。
貼近人物:追尋平實的形象
群體人物形象的輸出對一部電視劇十分重要,關乎整部劇集的藝術成功,也決定著觀眾能否形成經典記憶起到“封裝”作用。
《富春山居》摒棄了臉譜化與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設計,劇中人物的性格動線設計合理,經得起追溯與推敲,為新時代主旋律電視劇的人物成長性創作法則,貢獻了標志性案例。
許嘉富的成熟軌跡,并未鉆進“敘事俗套”:起先的許嘉富與很多普通年輕人別無二致,棱角分明、魯莽沖動、辦事毛躁、思慮不周,但隨著劇情進展,許嘉富通過實踐得到成長,在交足“學費”后吸取了教訓,不斷修正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思維方式,逐漸收斂并改善了自我主觀判斷、想當然和冒進冒失的毛病。
許嘉富身上包含了文學意義上關于性格畫像的“圓形人物”特征,這類人物于作品中往往是多義與多變的存在,圍繞許嘉富身邊的線頭人物——孟遇椿、許敬山和曹不居等人的形象設定則采取了詳略得當的戲份安排和藝術表現,他們依然是圓形人物,但他們作為主人公性格形成與行為發展的補充因素存在。劇中演員通過描摹人物畫像、把握人物內在氣質,準確刻畫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動線,塑造出一副充滿活力的“青年群像”。
相對于“青年群像”,“村民群像”是穩定性極強的“集體扁形人物”,他們或性格缺少變化,或性格特征突出,他們置身于各種情節段落和故事單元,通過各種關系和許嘉富等人發生聯系,他們人物特征相對簡單,通過反襯,使得“典型人物”許嘉富、孟遇椿等人更加平實鮮活。
貼近困境:追尋務實的成長
該劇總制片人劉志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奉行精品策略的《富春山居》,試圖開拓一種嶄新語態,為主旋律農村題材電視劇的藝術探索投石問路。
基于這種平衡考驗,《富春山居》從劇本內容上,更加勇于面對新農村日常場景下的旅游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養老經濟以及健康產業,更加聚焦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中衍生的利益爭議、群眾質疑、群眾關切及群眾訴求,而在產權邊界確立、所有制規范和收入預期中,《富春山居》也能夠在電視劇的語義中,找到合適的話語空間,注入關于農村經濟模式轉變的全新故事表達。
劇中一句臺詞引用《富春山居圖》原作者,元代畫家黃公望的經歷:40歲入獄,50歲學畫,80歲著《富春山居圖》。黃公望的大器晚成,終得圓滿,流芳百世,也隱喻了在富春山腳下這片人杰地靈的鄉村熱土上,年輕人必須要走出舒適區,經受風吹雨淋,鍛造不服輸的意志,練就頑強的毅力,樹立摔倒了重新站起來的勇氣,才能實現鄉村振興的創業夢。
可以說,《富春山居》為許嘉富、孟遇椿等人設置了高難度的創業挑戰和“升級打怪”等級,既讓許嘉富踩雷,又讓他入坑,要求他和團隊要從陷阱中進化出自救的本領,在大海中訓練出游泳的技能。在許嘉富體會到市場游戲規則的鐵律無情的同時,又要他適應商業競爭叢林中的不確定性。
在尚未證明自身能力或屢次搞砸自選動作時,許嘉富面臨一系列至暗時刻,經受一連串失敗不被寬容,創新不被鼓勵,點子不被認同的接續打擊,其四面楚歌、孤身奮戰的高強度壓力,又進一步使他急于證明自己,急于征服別人。在許嘉富的創業嘗試中,上級黨組織持續的關懷點撥和及時介入,循循善誘,始終發揮著“創業精神導師”的作用,甚至屢次幫許嘉富力挽狂瀾,使他得以保存實力、闖勁和積極性,另開一局,伺機再戰。
從許嘉富的父親批評兒子“沒想好的決定顛覆兩三個月論證的決定”,到上級領導的諄諄教誨“不能由干部自己的意識去代表群眾的意識”,“即使群眾不理解,也要慢慢耐心爭取他們的支持”,《富春山居》在干群和諧關系的刻畫上,著力瞄準黨員干部貫徹“群眾路線”自覺糾錯糾偏的目標感和使命感,并展現了許嘉富由焦慮迷茫,到全心全意做實、做深、做透、做通群眾思想工作,為改革夢想一再吹響沖鋒號角的成長歷程。
《富春山居》包含的精神價值主張,總結起來就是深入對照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的本質、實質,勾勒出鄉村振興在于人民守望相助,共同富裕在于理念化為行動,而青年黨員村干部的主觀能動性和敢做敢當、善作善成的形象,可以深深影響村民群眾看問題的態度、角度,解決各類疑難雜癥。
該劇讓觀眾看到了“詩畫江南”下的“富春山居”,看到了新時代的知識青年沉下心、俯下身、彎下腰,完成了中國大地上一個個大美的農旅項目的落地。這些年輕人抓住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以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的責任心和使命意識,不知不覺中詮釋了共同富裕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