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的長美軒餐館,有兩點特別可述之處:一是飲食,其主打的川味蒸菜在當時獨樹一幟,為傳統川菜奉獻了些經典菜式;二是統戰,當年長美軒作為地下黨秘密聯絡點,匯聚各方仁人志士,為促進成都和平解放出了力。這一切皆源于其主人,韓伯誠先生。
梓潼橋是蓉城一處老地名,原本真實有橋,故址約在今梓潼橋西街與梓潼橋正街交匯處。大概唐代中期,此處始有一條韋皋所鑿的解玉溪,由北至南穿境而過。大概清代初期,溪旁尚立著一座梓潼宮,宮前筑有一橋,橋因宮名曰梓潼橋。至乾隆三十九年,宮已不存,橋被重修。后不知何時,水枯橋亡,惟此地界得了橋名延續下來。
1938年8月,當越巂人韓百城——即韓伯誠,本文解放前寫作百城,解放后寫作伯誠——自寧回蓉,落足梓潼橋正街54號時,舊河道早已填平,門前躺著一條長210米、寬8米,翻修恰滿八年的敞闊馬路。韓此行身負特殊任務,故在途經江西時置辦了一批碗盞,準備在此開間餐館以利斡旋。
韓百城,即韓伯誠
韓百城1946年參加國大會簽名
當時梓潼橋一帶聚著幾家大商號,有印刷業同業公會主席唐子楨設的維新印刷局,麥粉業公會主席艾冰臺開的麥興面莊,人力車公會主席王為本辦的勝利車行,另有《華西晚報》營業部、四川絲業公司成都辦、廉記和生號,同時還散落著陳蘭亭、楊漢忠、朱竹修、李春江、曾浚明等軍政官紳的公館宅院。
該區繁盛雖不及春熙總府,亦常年人來貨往,輿馬不息,早有一眾食店布局其間,僅梓潼橋就有以蟹黃包子、鱔魚面聞名的稷雪面館,有川南風味的合敘飯店,有以鮮花餅著稱的式式軒。毗鄰的布后街、華興街、福興街,更有稷雪母店——大名鼎鼎的榮樂園,江浙味的全家福,川味金花之竹林小餐、盤飧市,名餐館春和園、飶其香,諸店并峙,佳肴橫陳,大嚼小吃,一應俱全。
舊時餐館之紅鍋館子
為迅速拉起生意,韓百城決定另辟蹊徑——主攻蒸菜。彼時蓉城,上至包席館下至便飯館,蒸菜都有一席之地,既有金錢海參、荷包魷魚、蟲草鴨舌、琵琶大蝦、肝糕湯、汗蒸魚、八寶雞、香糟火腿等大菜,又有粉蒸肉、蒸牛肉、蒸肥腸、蒸排骨等小食,尤其是壩壩宴九大碗,燒白、鲊肉、肘子、香碗、扣雞、扣鴨…無蒸不席。但若要在市面上找一家蒸菜專門店,不僅梓潼橋沒有,全成都亦少見,做蒸菜可謂基礎與機會俱佳。
韓百城早年輾轉多地,上過大小席面,吃得諸派風味,于飲食頗有心得,對青睞之作不僅熟記于心,更能親手炮制,他聘來得力廚師共同精研,將高級蒸菜和民間蒸菜各取一部,比大館子原料降一點,比小食店制作精一點,弄出些風格卓絕的菜式來。又該店所在是座舊式四合院,數間小屋含窗納影,韓遂以“長美軒”名之。
川菜名蒸菜之原籠玉簪
川菜名蒸菜之金鉤瓜烹
川菜名蒸菜之龍眼燒白
川菜名蒸菜之竹蓀肝糕湯
菜品多蒸制,米飯則以小碗分裝入籠,肴香、菜香、米香、竹香層疊交融,別有風味。長美軒如此做派,在當時堪稱一絕,其推出的豆芽肉餅湯、鹽菜肉餅湯、鹽水雞、燈籠雞、荷葉蒸肉、粉蒸排骨等一應蒸菜,很快成為食客口耳相傳的名品,肉餅湯和粉蒸肉則成報刊推薦的招牌,燈籠雞更是在若干年后被端上中南海餐桌。
憑此奇招,長美軒不久便站穩了腳,復添拌牛雜、蔥燒魚、鹽煎排骨等品,各色蒸菜依然是絕對主力。盡管后來附近的華興街又誕生了另一家川菜巨擘頤之時,慈惠堂街亦設名店醉漚,長美軒仍生意興隆,時人竟將其與頤之時、明湖春、姑姑筵三家大餐館相提并論,甚至連碗盞供貨商都要沾它的光,登報廣而告之。
四十年代廣告:食在成都
四十年代廣告:東方瓷廠以長美軒背書
長美軒菜肴精特,且惠而不費。一些慕名赴宴者就曾記錄其菜價,如易君左寫到“十個人只吃了二元多錢”(1939年價),覺得“再好沒有了”;如吳宓先后請張光裕和鄧紹勤用餐,各花約2000元,與羅髫漁合宴六人共費8300元,人均僅千余元(1946年價);另如黃炎培、許壽裳、唐振常、蒙文通諸先生,雖未涉菜價,但均把歡宴之舒坦躍然紙上。
價廉物美,名人捧場,自然賓朋滿座,這為韓開展工作提供了便利。當時其公開身份是川康綏靖公署高級參謀、長美軒經理,保密身份則是地下黨員。據其后人韓士光記述,韓百城1897年生于寧屬越巂縣,早年先后就讀于成都農專學校、北京陸軍講武堂、陸軍部無線電傳習所,學畢返渝任職川軍,期間結識劉伯承,由楊闇公和劉伯承介紹入黨。
楊闇公
劉伯承
1927年初,韓作為參謀長隨劉伯承參加瀘州起義,后輾轉鄂、滬及川內多地。1937年,韓在成都接李一氓帶來劉伯承親筆信,按指示打入劉湘部。是年底,劉湘率軍出川抗日,韓被派駐南京,期間多與董必武聯系。次年初,劉湘病逝漢口,韓又接指示回蓉鞏固川軍后方,任川康綏署高參,同年在梓潼橋開辦長美軒。
當年在此出入的有楊伯愷、王干青、肖華清、張學云、羅髫漁、李筱亭等人。楊、王二人于1949年底在成都十二橋就義,楊遭搜捕時,韓曾將其安置在桂王橋家中(韓家原居長美軒后院,后遷桂王橋南街39號),楊被捕后,韓又多方奔走圖救未果。張是韓同鄉,越巂進步青年,受韓影響入黨,義行頗多,后在重慶渣滓洞遇難,張妻余顯容被韓安置在長美軒。
楊伯愷
張學云
1946年國大會上的西康代表團,內有韓百城
同時,韓百城也憑自身人脈在軍政高層活動,向有志將領、要員做工作,掌握動態傳遞情報,與之聯絡的有董宋珩、彭友朋、嚴嘯虎、曾甦元等,其中董與韓私交甚好,曾幾度借宴長美軒密談。另一方面,韓通過星一會、留蓉學會等同鄉組織,為鄉人提供財物幫助,支持武裝斗爭。韓曾在1946年當選西康國大代表,赴南京參加國民大會,聯署過多項有利川康的提案。
1949年秋,韓百城參加中共四川省臨時工作委員會(簡稱臨工委)工作,與羅髫漁、胡春浦、田一平、易野源、李筱亭等人共同展開統戰策反活動。在大勢已明及前期大量鋪墊下,臨工委數月緊張突擊,促成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董宋珩、曾甦元、李振、魯崇義等部官兵起義,為成都免受炮火之災,實現和平解放扣上關鍵一環。期間,長美軒一直充當掩護場所和經費來源之一,直至被敵搗毀停業。
胡春浦
李筱亭
解放后,韓伯誠歷任西南中蘇友協總干事、西南軍政委員會參事、川西行署委員、川西行署財政廳副廳長、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副秘書長等職,五十年代末,韓再次發揮在川菜領域的特長,奉命籌建北京四川飯店,為川菜發揚光大做出了特別貢獻。1970年,韓伯誠不幸去世,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四川省政府為其召開了追悼會。
梓潼橋長美軒,在短短十來年歷程中,書寫了傳奇,見證了歷史。老成都曾有許多這樣的橋和店,盡管皆已消失無蹤,但那些無形的橋和店,仍存于蓉人心中,不管白晝還是黑夜,它們都屹立在那里,牢固而且堅定,閉目遠望,依稀能見來路,仿佛可識歸途。
四十年代萬里橋下
文/泡海椒(“川味文化”作者)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僅供示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