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鄉市芙蓉山普濟寺廟會見聞
文/ 蓮華
8月2日,普濟寺舉辦的廟會,游人如織,盛況空前。虔誠的人們從四方八面涌來,通往普濟寺的路上被擠得水泄不通。為紀念清庵祖師誕辰日(農歷六月十六日),善男信女穿著淺色衣服,踏著朦朧的月色前往芙蓉山頂、絡繹不絕,每條上山的路猶如一條舞動的白龍,蔚為壯觀。普濟寺的傳燈祈福法會上人山人海,梵音傳唱、青燈長明,香火不絕,門庭如市;芙蓉山頂上紙錢燒紅天際,鞭炮響徹云霄。
清庵祖師脫凡成佛
普濟寺大殿翼角飛檐,屋頂覆以銅瓦,金光燦燦,寺內以供奉清庵祖師聞名遐邇。普濟寺位于寧鄉市青山橋鎮田坪村芙蓉山麓,殿閣宏偉,前檐正中高懸“大雄寶殿”四字匾額,氣勢恢宏。青峰翠巒、鳥語花香環繞著大批古剎精舍,園林景觀與廟宇飛檐相互映襯,打造富有禪意又充滿佛國神秘色彩。
清庵祖師原名夏天圭,祖籍寶慶府新化唐溪,生于元代延祐七年(1320),少時穎異,頗具佛緣,童稚持齋,口誦阿彌,6歲入芙蓉山芙蓉庵投師學佛。據傳,當時芙蓉山人煙稀少,經常要到幾里外去討火種。而自他入庵后,“師傅討火要半天,徒弟取火眨眼歸”,如此時經6載,師傅自然起疑心,某日,師傅暗地窺探究竟,只見他騎一高大紅虎而歸,師傅驚呼“小心”,因天機識破,清庵祖師離虎脫凡,飄然仙去,只聽半天云中曰:“世世修來成神佛,一十二歲脫凡胎,普濟眾生救世民。”少年時期因騎虎跌落圓寂成佛,他的肉身至今供奉在芙蓉山頂的祖師靈塔里。從此,四方善男信女,朝拜不絕。
在明成祖永樂十一年((1413年)癸巳桂月望日,圣旨敕封普濟寺,正廳供奉清庵祖師坐像,左廳供關帝等神像,至此芙蓉山庵子始登大雅之堂。朝廷敕封,表明清庵祖師從民間信仰變成了封建官方認可的正神。
臨近芙蓉山頂,可見從山脊延伸到路邊的幾塊巨石,名“下馬石”。傳為清庵祖師離虎脫凡之處。石下有“阿彌陀佛”石碑。巨石上有一石槽,長尺余,寬數寸,槽內天天有水,天旱數十日不干。槽中之水,人稱“圣水”,過路香客和游人用槽中“圣水”涂擦身體各部,有病祛病,有痛消痛,無病防災,說得神乎其神。
在芙蓉山西側的半山腰,可見幾塊巨石上有幾處碗口粗的指痕。傳說神仙路過,風雨大作,神仙攀石而行,便在石頭上留下這一道道痕跡。而后,神仙在巨石下一洞棲身,以避風雨,此洞后人稱為“風洞”。傳說從風洞燒火,可見山南面的仁仙洞出煙。普濟寺山門外右側有石虎和石屋,石虎仿清庵祖師坐騎而雕,雕師乃祖師原籍人氏,雕成雛形后即回原籍探親,暴病而亡,無人敢再加工,因而石虎雕制粗糙,但形象逼真。石屋中有清庵祖師坐像。下層是祖師圓寂葬身之塔。
詩意芙蓉山
“山不在高,有佛則名”。芙蓉山以山兼湖之勝,風光獨特,山中奇石林立,寺塔崖刻,梵音濤聲,構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
從山腳往上看,芙蓉山蒼松翠竹,四季長青,生機勃勃。踏在麻石鋪成的長梯,仿佛置身于綠色的夾縫,天,成了一線,路,曲曲折折,通達白云。不必說鳥語花香,也不必說風景雅致。看著這些不規則的石梯,還有那些頑強的從石縫里長出的枝條,似乎在告訴人們:通往善的路,充滿著艱辛;通往愛的路,必須具備頑強和毅力。佛道悠悠,人心向善,是這一片山水給人們的一個永恒的啟示。
唐代詩人劉長卿遭貶謫潭州刺史(今湖南)時,路經寧鄉境內,登上了芙蓉山,突遇大雪,劉長卿夜宿芙蓉山的農戶家,芙蓉山的靈山秀水讓詩人暫時忘卻塵世的紛爭,寫下《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從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可見芙蓉山奇峰疊秀,一副清幽俊朗的風骨。
“上頭壁立起千尋,下到群峰次第深。兀兀籃輿自吟詠,白云流水此時心。”宋代湖湘文化大學問家張栻輕身行走于雄奇險峻,云煙連天的芙蓉山,一路觀山之俊逸,崖之雄奇,見禪寺隱于山中,忍不住即興賦詩。
清代詩人周俊煊曾游歷此地,揮寫下《大芙蓉峰》:“高聳芙蓉一朵開,巨靈掌上幾時栽。崖前得雨添新瀑,石萼逢春長舊苔。選勝應驚湘岸色,登高莫作錦城猜。托根何必華峰頂,采得龍涎露幾杯。”詩人把高聳入云的芙蓉山比喻成出淤泥而不染的芙蓉,這里風光旖旎:峰頭聳立、云環霧繞、溪流蜿蜒。
芙蓉山的千年禪言密語,逸韻流芳,不知吸引了多少代懷著景仰更懷著虔誠膜拜來到它懷抱中的人群,唐之劉長卿,宋之張栻,清之周俊煊,還有邑人周楊樞,一個又一個,一代又一代人瀏覽于此,遺下一串串的足跡,留一首首不朽的詩詞歌賦。
祈福普濟寺
青山蒼蒼,香煙裊裊,雄偉莊重的大殿,古色古香,紅墻綠瓦,更顯肅穆凝重。清庵祖師座像端坐普濟寺正殿,各路神像供列其左右。傳說中清庵祖師濟世救民的故事廣播民間。每年農歷6月16日乃普濟寺清庵祖師誕辰,每逢此時,都將迎來最熱鬧的祖師圣誕慶典,普濟寺內人山人海,善男信女從四面八方前來朝拜,多達十萬余眾。今年8月2日(農歷6月16日),為慶祝清庵祖師703歲誕辰,芙蓉山半山腰處進寺(原二佛殿)的祈福路提質改造后煥然一新,大道蜿蜒如游龍,清新而優雅的寺院,虔誠迎接信眾到來納八方祈福!
農歷6月15日晚上,曾家老小一行5人乘著月色啟程,朝著目的地進發,只見一路上前往朝拜清庵祖師的人絡繹不絕,十分喧囂熱鬧。小波才爬過一道小山梁,就已經累得不得了。這時,外公告訴他,前面這座基本與月亮一樣高、在云彩里半隱半明下的大山才是目的地,咱不要性急,花一夜的功夫爬上去就可以了。
小波記得第一次上芙蓉山,是小學二年級讀完后的暑假,當時不到8歲。因為表哥家就住在山腳下,媽媽很早就安排小波先到表哥家住一段時間,正好能方便小波在農歷6月15日晚上就近出發前往朝拜清庵祖師。8歲的小波,對清庵祖師的故事似懂非懂,對求神拜佛也似信非信,但對于爬芙蓉山,卻是期待已久。記得那天晚上,母親和外公、舅舅一同徒步遠行來到了表哥家先和小波會合,小波更是歡呼雀躍,要與大人比試比試,看誰爬得快。
月色下的大山更顯巍峨,通體黛綠,偶爾可見到裸露的白色花崗巖大石頭。待翻過了一座小山之后,一路上腳下都是花崗巖鑿成的條石,道路明顯感覺好走多了。待到過了山坳,前方不遠處的寺廟出現在眼前,那就是清庵祖師所在的普濟寺了。寺廟的鞭炮徹夜響個不停,人聲鼎沸。寺中燈火通明,人影晃動,鼓樂聲聲。曾家一行人輕快如風,瞬間隱沒于人海中。燒香拜佛,祈愿安康。愿福澤大地,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永享太平。愿家人身體安康,幸福吉祥!
責任編輯:李蘇
審核:朱閱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