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AI繪畫
本文編號 230803
全文共有 44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經常有讀者問我,說:你這么理性,生活中是不是不會產生任何負面情緒?
我倒是很想回答他:是啊。
但可惜我做不到。因為……這怎么可能嘛!
難道我在你心目中,就是一個沒有任何情緒的 AI 嗎?
我發現,許多人特別容易產生這么一個誤區:把「掌控情緒」跟「抑制情緒」等同起來,認為一個人掌控情緒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夠「抑制」產生的任何情緒。不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夠在情緒冒頭的時候把它立刻「掐滅」,不讓它繼續生長。然后,若無其事地繼續說話、行動、工作、生活……
因此,許多人鍛煉情緒掌控能力的做法,就是嘗試去抑制和撲滅自己的情緒:不高興了,要努力讓自己「不要沮喪」;生氣了,要努力讓自己「不要生氣」;焦慮了,要努力讓自己「不要焦慮」……
這是不現實的,也是沒有必要的。
真正的掌控情緒,并不是強行抑制自己的情緒,讓自己不產生任何情緒,而是能夠良好地接受它、包容它、對待它。
拿我自己來舉例子。
可能有許多人覺得,我這么理性,又很了解大腦的運作機制,生活中應該很少會產生負面情緒 —— 當然不是的。我遭遇到的負面情緒,一點也不比大家少。甚至,因為我本人是高敏者,可能比一般人還要多得多。
比如,我常常產生各種對未來的擔憂,所以才有了上周的推送: —— 它本來就是我的感觸和思考。
又比如,我經常產生各種各樣的焦慮,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篇應對焦慮的文章 —— 它們都是我拿自己做實驗的成果。
但我應對情緒的方式是什么呢?不是去抑制它們,而是去感受它們,觀察它們,跟它們保持距離,然后讓它們自然而然地消散。
具體來說:我可能會擔憂,可能會焦慮,可能會有壓力,可能會生氣,可能會煩惱,可能會失落和沮喪……這些感受都可能會產生,然后呢?然后就沒有了。
我會在腦海中跟這些感受打個招呼,說:喔,你又來了,今天來晚了呀,到后面排隊去吧。
然后就不去理睬它,該做什么就做什么。
于是,用不了幾分鐘,這些感受就消散了。就像它們來的時候一樣:突如其來地來,悄無聲息地走。
實際上,情緒就是這樣的:它的生命之源是什么?是你的注意力。你越是在意它,關注它,對它越是「用力」,它就越強大,不斷地迎風生長,逐漸盤踞你的思緒,讓你無暇他顧,腦海被它占滿,失去對大腦的掌控。
反過來,你壓根不在意它,不理睬它,當它不存在,它就會被切斷生命力,無力地掙扎一會,立刻就消散在空氣中,一丁點痕跡都不會留下。
我在《打開心智》中講到一句非常強大的咒語:當你產生情緒感受時,對它說一句話:「我知道了,你退下吧」—— 它跟這個做法也是共通的。
這才是應對情緒更好的辦法:不讓自己為它所控,而是自己掌控自己的主導權。
這背后的機制是什么呢?它的關鍵在于:情緒的機制,實質上是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
擔憂、焦慮、煩惱、生氣……這些東西是什么呢?是「情緒」嗎?其實不是的,它們只是「感受」。是大腦在監測到周圍存在著可能的威脅之后,向我們發送的一個警報。
如果你陷入了這些感受里面,被它們所影響,就相當于什么呢?相當于你確認了這個警報是正確的、真實的。于是,大腦就開啟了「掃描模式」,進一步去掃描這個威脅的細節,嘗試著去尋找應對或回避它的辦法。
這表現在外是什么呢?就是我們陷入了「反芻」,一遍遍地在內心翻來覆去地想:怎么辦,它是真的嗎,它會怎么樣,我該怎么做……
這才是情緒:你確認了這個威脅是真實的,向大腦發出一個授權,授權大腦耗用資源去處理它。于是,情緒完成了一個閉環:發出警報 - 確認警報 - 開始出警。大腦開始有條不紊地執行我們授權給它的任務:去掃描這個威脅,并想辦法解決它。
這就導致了:我們的思維被情緒主導,難以有效地運轉。
進一步,大腦有一個特性:重復越多次的信息,大腦就會傾向于相信它,對它賦予更高的權重。
你肯定聽過一句話「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是真理」。原因就在于:一個信息哪怕再荒誕,如果一直縈繞在大腦中,被大腦一遍遍地重復、反芻,那么久而久之,它也必定會有一部分被大腦所接受,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大腦 —— 盡管這種影響可能很細微。
同樣,當你授權大腦去掃描這個可能的威脅時,每掃描一次,就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我們潛移默化地,又更相信了這個威脅一分。
哪怕掃描不到結果,大腦也不會認為「威脅不存在」,而是傾向于認為「我沒有找到它」,于是,變本加厲,投入更多的資源去處理它……
這就是內耗,自己讓自己沉浸在虛幻的、完全不存在也沒必要的資源空耗之中。
有一個例子,你一定不陌生:生悶氣。
工作上發生了一些小摩擦,本來只是一件小事,如果我們說出來,或是把它排解出來,可能早就不在意了。但有時候,我們就是會把它悶在肚子里,回到家里之后翻來覆去地想,越想越覺得自己吃虧了,咽不下這口氣,不斷地把它放大。導致一件小事,也讓自己不舒服了好幾天,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狀態。
它的本質是什么呢?就在于反芻所帶來的自我強化。哪怕只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你每想一次,都是在給它加上一點權重,讓大腦愈發重視它。那么,它也就越難從你腦海中抹去,更牢固地盤踞在思緒中,讓你心煩意亂……
借由這個自我強化的循環,情緒被不斷地印證和強化,直至占滿我們的大腦,讓大腦「死機」。
因此,請牢牢記住一點:感受跟行動是兩碼事。
你產生了一個感受,并不意味著它是真實的,也并不意味著你必須按照它去行動、去處理 —— 你完全可以決定自己要怎么做,決定權必須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你完全可以把它擱置在一邊,告訴自己:我知道了,先放著吧,等我有空再去處理。
絕大多數時候,你會發現,這些感受基本都是虛假的。它們從虛無中誕生,又歸于虛無,對你來說沒有任何影響。就像一陣風從你心上吹過,然后消散,不留下一點痕跡。
下一次,當你產生情緒的時候,不妨按照這個方向去練習。
首先,保持對自己的審視和觀察,讓自己敏銳地覺察到:喔?我好像又產生了一個念頭,好像還是一個熟悉的老朋友。
然后,聽一聽它的話,看看它想告訴你什么,獲取它想給你的信息,告訴它:我知道了,謝謝你。
接著,在心里輕柔地把它「推開」,想象讓它跟自己保持一定的距離,告訴它:我會去處理的,現在你退下吧。
最后,輕輕地把注意力拉回自己原先在做的事情,繼續自己的行動。
我把它總結為「看聽推拉」四個步驟。不妨把它作為一個練習,在生活中反復去練習它,直到成為自己的本能。
你也許會發現,許多曾經困擾你的情緒問題,已經不再成為困擾。
當然,這說起來簡單,實踐起來可能有一定難度 —— 你可能需要獲取一些力量,來作為自己化解情緒的支撐。
這些力量可能有什么呢?主要有三個方面:身體,愛好和關系。
許多人容易忽略的一點是:身體和大腦是緊密相連的。我們的身體狀況,會極大地影響到大腦對我們自身的預判,從而決定我們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的心態和狀態。
如果我們的身體狀態欠佳,那么一個明顯的結果就是:我們的思考、決策和判斷也會受到影響,很難表現出100%的最佳狀態。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如果你常常犯困,總是感到萎靡不振,那么你多半會很難思考復雜的問題,總是感到大腦「轉不動」,喜歡順著下意識的反應行事;
如果你容易腰酸背痛,那么你多半很難堅持把一件事情做下去,總是很容易放棄或妥協,不愿意在上面投入太多精力;
如果你容易感到疲勞,常常覺得喘不過氣,那么你多半不愿意面對太麻煩的任務,總是喜歡走最簡單的路徑,不想多花費一分力氣;
試想,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已經加了這么多 debuff 了,還如何能保持良好的心態,從容地面對情緒問題呢?
一個簡單的原理是:大腦每時每刻都在掃描著我們身體內部的信息,獲取我們全身的狀態,把它作為一個參數,輸入到我們的預測模型里,以此來判斷我們的「綜合能力」,來判斷我們能做成什么樣的事情、解決什么樣的任務。
因此,我們身體上的短板和毛病,也會忠實地傳遞到大腦的思維里面。
所以,我常常說:身體和大腦同樣重要,我們除了鍛煉心智之外,也必須鍛煉身體。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大腦的作用,讓它達到100%的狀態。
當然,你不需要非常強壯,只需要做到「健康」就可以了:適當的心肺鍛煉,讓自己保持精力充沛;適當的力量訓練,讓肌肉不容易酸痛;靈活切換姿勢和活動,讓身體維持在一個均衡的狀態;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飲食,避免出現明顯的短板……
這樣,才能確保自己保持良好的狀態,更好地應對情緒問題。
關于身體健康,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可以看看:
另外兩種力量,是愛好和關系。
為什么把它們放到一起講呢?因為它們有一種共性:都能讓你感受到「我跟這個世界是密切相連的」,從而,能夠從這個與世界的聯系之中,不斷地汲取力量,為自己注入活力。
關于愛好,我在許多文章里都講過:盡量培養一種或多種愛好,為自己留出一片可以休憩、可以放松的「心靈花園」。這樣,當你遭受壓力、焦慮和煩惱時,你就沒有那么容易被困難擊倒。你會清楚地知道:
這是我自己的領地,我有喜歡的事情,有能夠關心的事物,我能夠做到我想做的。
比如:
如果你喜歡讀小說、看故事,不妨試著學習一下文學創作,試著動手寫一點故事;
如果你喜歡鉆研工具和工作流,不妨動手學一下編程,給自己寫一些插件或腳本;
如果你喜歡與人交流,不妨試著運營一個賬號,分享一些感興趣的內容,或是做一個社群;
如果你有旺盛的好奇心,不妨試著多涉獵幾個不同的領域,學習一些平時可能用不上的知識;
如果你喜歡做手工,不妨學一學咖啡、烹飪、烘焙、刺繡……
這種由成就感所產生的動力,能夠壓過我們害怕的東西,讓我們保持清醒、冷靜和勇氣。
讓自己清楚地知道「至少有一個領域,是我做得好的」,會是為你提供信心和能量的最好方式。
那么,關系呢?簡單來說,就是去認識更多同頻的人,擁有屬于自己的小圈子,讓自己相信這么一件事: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我都有一群朋友可以向他們求助,他們可以成為我的后盾。
僅僅是抱持著這個信念本身,就足以為你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讓你無所畏懼。
所以,我經常建議大家:建立一個適合自己的「支持部落」。
什么意思呢?找到一些跟你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朋友,形成一個小小的群體。他們可能有些來自線上,有些來自線上,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們彼此了解,彼此認同,有較多的相似點和共同點,有一致的愛好和價值觀,愿意為彼此付出一些時間。
這就是你的「支持部落」。當你有開心的事情時,可以跟他們分享;當你失落和難過時,也可以向他們求助。即使他們無法實實在在地幫助你,但他們的存在本身,就已經能夠為你提供力量和支撐。
在這個基礎上,如果能夠跟他們一起去做一些事情,比如一起玩一款游戲,讀一本書,參加一場活動……就更好了。這可以形成一個有效的場域,讓你們建立更多、更豐富的聯系。成為彼此的后盾。
這會是你激情和動力的不竭來源。
最后,再跟大家分享三條信念,可以幫助你在面對負面的情緒感受時,能夠更有勇氣、更從容地面對。
1)一切歷練,都是經驗。
一切困難和境遇,只要不能將我徹底打倒,那么它們都會成為我的經驗值。
我總是可以從中獲取到有用的地方,來補充和完善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更好地應對未來。
只要我作出選擇、作出行動,我就一定能有所收獲和成長,哪怕我失敗了,我也會比過去的自己變得更強一點點 —— 這就足夠了。
2)接受生命的隨機性。
生命中許多事情往往不是必然,而是偶然的。并沒有人做錯什么,但它可能就是發生了。
當遭受不好的境遇時,不要怨天尤地,也不要自怨自艾,因為當命運給予我們好運氣時,我們也并未覺得「這不是我應得的」。
生命就是一條河流,我們在河上漂流,隨機遇上各種各樣的事件。一切都會成為豐富我們生命歷程的素材,不妨用正面的心態去看待它們。
3)放下控制一切的欲望。
生命中有許多事情是我們能控制的,但有更多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控制的。而左右結果的,往往也是這些無法控制的事物。
不必對結果過分介懷,也無須追求把一切做到完美、讓一切盡在掌握之中,這不現實,也不可能。
做好自己能做的,剩下的,就坦然地接受它的發生,觀察它會如何演化和發展,這豈不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這三條信念的作用是什么呢?是減輕你的心理負擔,讓你更好地「輕裝上陣」,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問題,都可以更從容地應對,從而,也就不容易被負面情緒所包圍和困擾。
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能否良好地解決一個問題,往往不僅取決于我們的能力,更取決于我們的心態:保持更從容的心態,一定會比困在焦灼、煩惱和憂慮之中,能夠更好地應對困難。
因此,掌控情緒,不僅僅是讓自己生活得更舒適,也是提高自己對抗不確定性的能力。
希望每個人,都能解決好自己的課題,成為一個無所畏懼的「情緒超人」。
—— 閑聊時刻 ——
總結一下今天的文章:
有效地應對情緒,絕不是去抑制它,也不是要求自己不產生任何情緒感受,這是不可能的。
更好的做法,是去接納它,面對它,理解它,然后把它推開,自己掌握自己的主導權,不讓情緒主導行動。
一個鍛煉方式「看聽推拉」,可以幫你踐行這一點。
三個渠道:鍛煉身體、培養愛好、建立積極關系,可以為你注入力量。
三條信念,可以供你在行動時調用,幫你更從容地應對情緒。
歡迎大家給我留言,在看、點贊、分享,給我一個反饋喔。
微信調整了推送規則,如果你想實時看到我的推送,歡迎把我的號星標。這樣才能第一時間看到推送,否則可能會看不到哦。
星標方法:點擊右上角三個點 - 點擊下方名字「L先生說」 - 再點擊右上角三個點 - 設為星標。
另外:我已經修訂了成長手冊,同時,把成長手冊和文章搜索都加回了菜單欄里。點擊菜單欄左下角「文章和書」,就能看到「成長手冊」和「文章搜索」啦。
成長手冊:里面匯總了我近幾年來的精選文章,并且已經按照主題分好類了,方便你查閱。
文章搜索:可以用關鍵詞搜索我以往寫過的文章,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先搜一下,很多話題我都寫過的。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也許,你想讀讀近期的其他文章:
《打開心智》答疑通道:
也可以從:公眾號 菜單欄 - 書的答疑 進入。
THE END
- 晚 安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