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紹|PROFILE
Journal of Infrastructure Intelligence and Resilience致力于為作者提供一個基礎設施智慧與韌性領域相關研究成果的發布渠道,并建立一個國際學術平臺,將新興的智慧和人工智能(AI)技術集成到民用基礎設施系統中,以增強其安全性、功能性、韌性以及可持續性,抵御自然和人為災害;以及確保所設計的基礎設施在經濟、社會、環境和制度上具有可持續性。期刊包括三個核心主題:智能結構技術(Smart Structure Technology)、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韌性與可持續(Resilience and Sustainability)。期刊的出版發行單位為Elsevier,以Open Access 模式運行, 2024年12月31日前免出版費。
Editor-in-Chief
主編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浙江省特級專家,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院長。長期從事大跨度空間結構的教學、科研和工程實踐,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跨度空間結構理論與方法、結構復雜行為分析、結構健康監測、無線傳感監測技術、結構CAD/CAM軟件、基礎設施智慧與韌性等。
Co-Editor-in-Chiefs
聯合主編
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智能結構與軌道交通”講座教授,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國家軌道交通電氣化與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結構動力學與控制、結構健康監測、智能材料與結構、非線性振動等。發表SCI論文280余篇,擔任兩個SCI期刊副主編和7個SCI/ESCI期刊的編委會。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土木工程和工程力學系教授,哥倫比亞大學數據科學研究所智慧城市中心主席。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結構動力學、非線性系統識別與控制、智慧城市、基礎設施振動監測、非線性動力學、地震工程等。曾擔任 ASC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副主編、 Structural Control and Health Monitoring副主編等。
丹麥奧爾堡大學教授,丹麥技術科學院院士,國際結構安全性聯合委員會原主席,國際土木工程風險與可靠性協會原主席。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決策理論、風險評估、彈性、可持續性、全球災難風險、不確定性建模、生命安全管理、貝葉斯概率論和應用統計學等。
編委會成員|EDITORS
期刊編委會成員來自13個國家或地區,共36名知名專家,包括中國院士2位和國際院士9位。
宣傳海報
更多信息,歡迎關注“浙大學術期刊”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