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社會中,由于生活在以家庭或族群為基礎的共同體之內,人們遵循的規范和認同高度一致,能夠形成強烈的集體意識或共同意識,從而得以建構他們自身明確的生活體系。
而在跨文化溝通中,不同社會規范體系相遇時所產生的摩擦和沖突現象時常出現,由于不同文化對于行為、價值觀和社交互動等方面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可能導致誤解、沖突和不適應的情況發生。而其中社會規范體系在不同文化中引起的跨文化沖突,有其共同特點,可以提前了解,加以解決。
1
社會規范體系
社會規范,它是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的、社會的,反映了合法的社會目的,并能創造出特定群體穩定的、共享的行為模式。規范來自于維護社會關系運行的客觀要求,是經由歷史和生活實踐形成的,決定了人們參與社會活動的共同標準,限定著人與人的關系,也決定著文化成員的共有觀念、價值判斷和行為方式。規范告訴了文化中的人應該做什么, 不應該做什么。
文化可以理解為維護特定社會內部基本秩序的生活方式、互動合作模式,或者說是經由一整套規范體系驗證的行為模式和倫理標準。例如中國傳統中的“禮”就是一種維系家庭、族群、社群、鄉里以及整個社會政治機制運作的規范體系。儒家推崇的“仁義禮智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做人標準,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事原則等。
社會規范體系包括以下方面:
1)習俗與禁忌
習俗(folkways)是不同文化在日常活動中世代沿襲、傳承的行為模式,表現在飲食、服飾、節慶、居住、禮節、婚姻、喪葬等各個方面。
習俗大體可分為七種類型。歲時節令是根據時間推移而周期性出現的一種重要習俗,比如中國的春節、元宵節,西方的圣誕節、感恩節。
人生禮儀是根據個人的生命發展而定期出現的習俗,比如生日、婚禮、生育、喪葬。
社交慶典是為進行集體交往和娛樂而周期或定期出現的習俗,例如競技、賽會、集會,等等。
原始信仰是人們根據共同的向往或信念而形成的行為模式,例如中國農村的祭灶習俗。
禁忌是在社會活動過程中產生和延續的習俗,例如出海的漁夫所遵守的禁忌。
日常格調是人們在飲食、服飾、居住、見面等方面的特殊模式。
慣例是社會生活中人們共同遵守的某種規定。
對于每個人來說,遵從習俗即“從俗”的行動一般會發生兩種效用:一是獲得生活的樂趣,激發人生的眷戀與熱情;二是得到周圍人們的接納,即受到一定程度的社會認同,獲得及強化成為社會成員的資格
禁忌是習俗重要的組成部分。禁忌便和關于宗教、祭祀、鬼神等現象的文字記錄摻雜并傳了。人類學家弗雷澤在《金枝》(Golden Bough)中即指出,禁忌是一種“想象的危險”,但“這種危險倒不因為它是想象的就不真實了,那種想象在人們身上所起的作用,跟地心引力對人所起的作用一樣,它能夠像一劑氫氰酸一樣置人于死地”。
在印度,牛被視為神圣動物,因此大部分印度教徒禁止食用牛肉。在伊斯蘭教國家,禁止食用豬肉和衍生品,因為豬被認為是不潔的。在沙特阿拉伯等伊斯蘭教國家,女性通常需要穿戴遮蓋全身的服裝,以遵守伊斯蘭教的規定。
在日本,直接指向他人用手指被認為是粗魯的行為,人們通常使用手掌來指示方向。在中國,夾取食物時將筷子直立插入飯碗是不吉利的,因為這類似于祭拜時供奉食物的做法。在德國,使用希特勒和納粹相關的象征和言論是非常嚴重的禁忌,因為這與他們的歷史有關。
禁忌因文化、民族、宗教、觀念的不同而有巨大的差異,不同文化的禁忌便由此成為跨文化交往中頗為敏感的問題,要求人們予以充分的關注、理解和尊重。
2)禮儀與道德
禮儀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系列行為規范,涉及各種儀式的樣式和要求,以及人際交往中的禮貌、禮節等,是人類社會為妥善處理社會關系、建立必要的生活秩序而建立的一種調節外在行為方式的社會規范,主要作用在于:“使我們作為個人在為自己營造的生活中能夠和平地、有成效地與他人共處。”
道德是一個復雜、綜合的概念,可以指涉個人美德、倫理價值、文化精神,同時也是社會觀念形態和人類生活理想的反映。
道德評價有兩種形式:自我評價是道德的心理調節機制,是個人對自己行為和動機的道德價值、意義進行的鑒定,表現為榮辱感、正義感、義務感、良心感,等等;公共評價是社會對于人們動機與行為的道德價值、意義的鑒定,表現為一種隱形或無形的精神影響,結果往往形成一定的社會輿論。一定數量的人們對某種社會行為的道德價值所給予的傾向性評判意見。這些評判意見的產生是許多人相互取舍、相互傳遞,最后形成一種精神壓力的過程。道德的社會輿論一旦形成,會造成一定的孤立情境與心理壓力,即“人言可畏,千夫所指,無病而死”。
在不同的社會經濟、地理等條件下,不同文化形成了不同的道德規范體系,可能導致對同一事物、同一社會現象產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道德評價。
西方道德定義是有利于他人的福利、幸福以及成就感;只有公平對待人性的每個必要方面,包括個人和社會的,思想和身體的,思維、感覺和欲望的,這樣的道德才是完整的,才能成為崇高理想的基礎;道德是自愿的選擇,不受物理或精神上的強制。道德也是必須作出決定時,基于最佳信息的選擇,“它意識到那些希望影響他們所追求的價值和目標的人的動機
中國道德是分開使用,道是規則、規范、規律、道理的意思,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德”即“得”,人們認識“道”,遵循“道”,內得于己,外施于人,便稱為“德”。儒家思想是判斷是非曲直的主要道德規范,仁是個人道德思想的最高境界,天下歸仁是社會道德最高理想,通過克己復禮實現。忠孝也是重要的道德規范。
恥感文化是日本的傳統道德規范,“恥感文化”則是以羞恥為道德原動力的文化,在這種文化中,人們認為最高道德標準是“知恥”,同時認為,絕對的道德評價標準并不存在,人們行善是在外部強制力的影響之下進行的。
3)作為規范的宗教
宗教有原始宗教和人為宗教之分。宗教的最初表現是對自然物與自然現象的祭祀與慶祝活動,人們對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的崇拜形成了原始宗教,表現為圖騰主義、萬物有靈和自然崇拜,其本質是通過直覺所體悟的超越性的信仰和崇拜。人為宗教是有意識地創建的,對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的崇拜在各個人為宗教中都有所反映。
基督教新教思想以積極的姿態深入到西方國家的社會生活中,有效地推動了資本積累,也促成了資產階級經濟倫理的建設。其中,馬克斯·韋伯的研究頗具代表性,在他看來,新教倫理(Protestantism Ethics)對現代西方社會生活的影響是復雜而深刻的,包括:第一,合理地限制消費,尤其是奢侈品消費,堅決反對貴族的窮奢極欲與新貴的大肆揮霍,但對中產階級的節制有度、自我奮斗則給予了較高的道德評價;第二,把合理地追逐財富視為上帝的意愿,從而把贏利沖動從傳統宗教倫理的禁錮中解脫出來。
自19世紀開始,受到基督新教思想影響的美國人的看法是:人是善與惡的混合體,或為環境和經驗的產物。無疑,這一信念超越了歐洲傳統中基督教的原罪教義。在此基礎上,強調人的變革之力就成為更具代表性的美國文化觀念,使現代美國宗教同時具備了至善論(perfectionism)和樂觀主義的顯著傾向
在上古時期,中國的原始宗教多以拜物教的形式度過其早期萌芽階段,如對動物、植物、太陽、星辰、江河等產生的崇拜。到了殷周時期,祖先崇拜與天神崇拜構成了中國早期宗教的主要內容,對中國文化的萌芽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祖先崇拜帶有濃厚的血緣家族關系的性質,使這一信仰凝固了中國舊家族制度,在此基礎上提出的“孝”的觀念,構成了秦漢以來中國文化的重要特色;尤其是經過儒家思想的發揮和潤色后,成為維系家庭、家族乃至國家的重要倫理支柱。
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宗教是與整個社會結構相適應的,世俗王權的力量始終高于宗教力量,因此宗教的地位一直不像西方那樣顯著,民眾的宗教情緒也不如西方那樣強烈。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外學界出現了一種新的趨向,就是不僅視儒家思想為一種支配中國人行為的觀念系統,而且將其理解為一種宗教倫理體系——“儒教”。因為“儒教”為傳統社會中個體的存在提供了一種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在社會中發揮了“正人心、齊風俗”的作用,這些功能正是基督教等宗教傳統所承擔的。
4)制度與法律
制度(institutions)是一定社會組織在某個社會活動領域的各種基本規范的總合,其對象與范圍涉及兩個方面:一是一定的社會關系,二是處于這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雙方采取的社會行為。
制度的主要功能有三:一是給予個人以社會導向;二是保證與協調個人與社會一定利益的實現;三是維持一定的社會秩序。為了實現這些功能,制度規范包含了三種要素——原則、獎懲與權威,
作為社會規范的法律,所指的是法的整體,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釋、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等。法律是一種具有他律性、強制性的實現社會控制的規范,主要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由國家機構保證實施
對于影響社會關系的各種行為方式的評價,是形成各種法律規范的一個必要條件。在不同文化中,面對同樣的行為及其結果,譬如墮胎、婚外戀、克隆人、槍支管制,乃至節日燃放鞭炮等行為,人們往往會有不同的評價,由此也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法律規范。
社會規范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當一個人出生以后,在社會規范中長大, 不會覺得這有什么不對,有什么問題,但是當兩個不同的文化的社會規范相遇的時候,大家對于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理解,于是沖突出現了。
2
社會規范體系不同引起的跨文化沖突
1)首先,不同文化對于行為規范的理解和要求存在差異。
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獨特的行為準則和期望。例如,在一些文化中,個人表達意見和主動性被視為積極的品質,而在另一些文化中,遵從權威和集體利益更為重要。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互交流時,他們的行為可能會被誤解或與當地社會規范相沖突。這種沖突可能導致溝通障礙、不適應和矛盾的產生。
在西方文化中,吃飯時常見的做法是將食物切成小塊,用刀和叉來進食。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使用刀和叉的正確方式被視為禮貌和文雅的表現。同時,西方人習慣在用餐時進行談話,這被認為是社交互動的一部分,可以增強人際關系。
相比之下,在東方文化中,如中國和日本,使用筷子進食是常見的做法。正確使用筷子被看作是一種技藝,需要掌握特定的技巧和禮儀。例如,在中國文化中,將筷子插在飯碗中是不禮貌的行為,因為它與祭祀儀式中供奉食物的方式相似,被視為不吉利的象征。此外,東方文化中的飯局通常比較安靜,人們更專注于享受食物的味道,而不像西方文化那樣經常進行交談。
2)其次,不同文化對于傳統和價值觀念的重視程度也會導致沖突。
每個文化都有自己的傳統和價值觀念,這些觀念塑造了人們的行為和思維方式。然而,當不同文化的傳統和價值觀念相沖突時,可能會引發摩擦和沖突。
在西方文化中,個人主義的價值觀較為突出。個人的自由、個人權利和個人成就被重視,人們通常更注重追求自我實現和個人幸福。家庭關系相對較為獨立,個人在決策和生活方式上享有更大的自由。
相比之下,在亞洲文化中,家庭觀念被視為非常重要。家庭被認為是社會結構的核心,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和責任感是至關重要的。亞洲文化中的家庭關系通常更為緊密,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助、孝順和尊重被強調。家族傳統和祖先崇拜也是亞洲文化中常見的元素,人們注重維護家族的聲譽和傳承家族價值觀。
3)社交互動方式也是引起跨文化沖突的一個重要因素。
不同文化對于社交互動的方式和規范也存在差異。個人空間、面部表情、身體接觸等方面的規范可能因文化而異。當人們來自不同文化背景時,可能會對對方的行為產生誤解、冒犯或不適應的感覺。例如,在一些文化中,觸摸他人被視為親密和友好的表現,而在另一些文化中,這可能被視為侵犯個人空間的行為。這種差異可能導致社交沖突和不適。
4)此外,不同文化對于性別角色和平等的看法也可能引起沖突。
某些文化對于性別角色分工和性別平等有著不同的觀念。在一些文化中,男女角色分工明確,而在其他文化中追求性別平等和性別角色的多樣性。這可能導致性別平等和性別角色的沖突和誤解。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女性在家庭和職場中的地位可能受到限制,而在其他文化中,女性享有更多的自由和機會。這種差異可能導致性別沖突和不平等的現象。
3
如何解決社會規范體系不同引起的跨文化沖突?
要解決社會規范體系在不同文化中引起的跨文化沖突,相互尊重、開放對話和文化敏感性是關鍵。
1) 首先,我們應該努力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背景和價值觀。
這意味著要學習和接受不同文化的行為規范、傳統和價值觀念,而不是簡單地將其視為錯誤或不合理。我們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愿意學習和接納其他文化的觀點和做法。
假設對日本文化感興趣,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學習他們的社會規范。首先,我可以閱讀有關日本文化的書籍、文章和旅行指南,了解他們的價值觀、禮儀和行為準則。其次,我可以觀看日本電影、電視劇和紀錄片,從中了解他們的社會互動方式和禮儀習慣。此外,我還可以參加跨文化交流活動,與日本人交流,親身體驗他們的社交行為和社會規范。例如,我可以參加日本茶道、花道或劍道的課程,感受日本傳統禮儀的重要性。通過這些學習方式,我可以逐漸了解日本文化的社會規范,并在與日本人交往時更加尊重和遵守他們的習慣,促進跨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
2)其次,建立跨文化的溝通和理解至關重要。
通過積極的對話和交流,我們可以增進對彼此文化的理解,減少誤解和沖突的可能性。在跨文化交流中,我們應該盡量用清晰、明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并且主動傾聽對方的觀點和想法。尊重和接納不同的觀點是增進跨文化理解的關鍵。
3)此外,培養文化敏感性也是解決跨文化沖突的重要方面。
文化敏感性意味著我們能夠意識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并且能夠適應和尊重這些差異。我們應該學習并遵守當地的社會規范,尊重他人的個人空間和行為習慣。通過體驗和學習其他文化,我們可以增強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從而減少沖突和誤解。
賽諾文化風格偏好測評(CSI)是一個線上文化偏好測評工具,能幫助您了解自身在社交、做決策和表達想法方面的偏好,從而幫助您進一步加強您在個人和跨文化方面的覺察力。使用文化風格偏好測評為團隊成員提供了一種共同的語言,來識別和利用文化差異和相似之處。利用團隊的文化風格偏好地圖,團隊可以清楚地看到哪里需要縮小文化風格差距,并看到團隊內如何社交和建立信任,制定決策并與權威互動,以及其他成員如何展示信息并期望受到同事們何種方式的影響。
4)最后,教育和宣傳也是解決跨文化沖突的重要手段。
通過教育和宣傳,我們可以增加人們對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認識,促進文化多樣性的尊重和包容。學校、社區和媒體等平臺可以提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機會,幫助人們建立更加包容和和諧的社會。
4
總而言之,社會規范體系在不同文化中的差異可能引發跨文化沖突。然而,通過相互尊重、開放對話和文化敏感性,我們可以解決這些沖突,并建立更加包容和和諧的跨文化關系。通過理解和接納不同文化的行為規范、傳統、價值觀和社交互動方式,我們可以促進文化多樣性的尊重和交流,從而創造一個更加和諧和平的世界。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別忘了分享點贊支持阿布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