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道家文化,留住歷史記憶。推進道教中國化,書寫時代新華章。近日,武漢長春觀“文化長廊”建設方案開始啟動。
“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是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關于活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留住歷史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提出“深入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的明確要求。不斷推進道教與時俱進、創新道教教義思想,更好地適應新社會、服務新時代,是道教發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長廊規劃平面示意圖
道家文化深深嵌入擁有5000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深深融入中國老百姓的社會生活,是中國歷代圣哲的智慧結晶。道教作為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在回歸和重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深入挖掘研究論述道家傳統文化包涵的思想理念、文化內涵、結合時代要求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揚創新,讓道家傳統文化內涵展現出創新性的時代魅力。
長春觀從觀志開元二十六年有記錄至今已經有一千兩百多年的歷史,若從周朝先農壇、神祇壇算起,歷史則更為久遠。古長春觀,為道教全真四大叢林之一,被譽為荊楚名區、黃冠之所。秦漢之際,名老子宮、太極宮,晉唐以后,為太清觀,兩宋改名天慶觀,自元至今,號長春觀,歷史悠久,方丈高道輩出,伴隨華夏民族的進程有太多的歷史軌跡,值得中華兒女關注分享。
文化長廊·來成樓規劃區
改革開放以來,宗教政策不斷落實,日益完善,在歷屆黨政領導、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吳誠真方丈帶領全觀道眾及十方善信,修山門、建大殿,設文化碑廊,長春古觀得以再現榮光。
為使古觀傳統文化、教職建設,不斷完善,探索建設道教中國化實踐陣地,營造濃厚的道家文化氛圍,吳誠真方丈在和政府相關領導、教內外同仁志士、十方善信幾經商榷,長春觀將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利用現有屋舍、廊道空間,著力打造文化長廊,讓原本年久老化的場地煥發新的生機。
文化長廊·乾芳樓·憩園規劃區
文化長廊以長春觀歷史沿革為主軸分為若干個板塊:
一、建筑布局沿襲
通過實物和電子沙盤模型為游客和十方善信帶來具象的長春觀建筑群的歷史變遷。
二、傳錄(歷代住持、方丈、監院、高道、大功德主、善士)
三、弘道(傳道和慈善)
大凡宗教,乃以弘揚教理教義為大要,借慈善之心以傳播大道之理。弘道,乃道場的基本職能。
傳道部分,分為來成宗堂、法筵承宗、陞座傳戒、道學講堂(道教文化培訓中心、道文化夏令營)、長春觀經樂團、叢林官學(高功經懺科儀培訓)、龍門精武館、文化交流(出版物、活動:來訪、出訪,歐洲傳道)等。
慈善濟世則包含捐款捐物,義診施藥,救災助學、疫情英雄等重大事件的記錄分享。
文化長廊·游客中心規劃區
四、紅色歷程及法治園地
紅色歷程及法治園地將同時涵蓋歷史上和社會主義新時期與黨政互動的相關內容。這些板塊的展出將帶領信眾游客們了解道教作為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愛國愛教的先天稟賦和民族使命。通過長春觀的窗口感知道家文化魅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據悉,界于實物展示空間有限,長春觀文化長廊將全面導入最先進的展館電子設備,拓展數字互動多媒體在線展廳,為現場游客、十方善信帶來更便捷的資訊查詢服務和更加豐富全面的道家文化展示內容。
文化長廊的建成,將為武漢市民、游客和長春觀的信眾們搭建一個新的文化交流平臺,吸引道家文化愛好者前來參觀學習,同時,亦是道教中國化的探索、創新、實踐之旅。
吳誠真方丈強調文化自信,道教中國化進程和文化長廊規劃的美好愿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