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匠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早期的中式傳統紋樣中,動物紋樣和幾何紋樣是絕對的主角,尤其是素雅、富有規律美的幾何紋樣,更是古代運用最廣泛、最活躍的裝飾紋樣。
幾何紋飾 圖源網絡
在幾何類紋樣中,有這樣一種紋樣,早在4000多年的新石器時期就已出現,它造型回環反復、延綿不斷,圖案靈動、規整,有一種規矩之內的隨性之美,曾頻繁的出現在歷朝歷代的青銅器、服飾、家具、首飾等各個領域中。
青花雞心碗 明代 圖源:四川博物館
雖然它只是一種輔助性紋飾,但卻被古人賦予了“連綿不斷、子孫萬代、富貴不斷頭”等諸多美好的寓意。
回紋珠 圖源:珠寶匠
今天,我們的這篇文章,就來說說中國傳統的幾何類吉祥紋樣代表、器物上的“綠葉擔當”:回字紋。
清 金【萬壽無疆】套戒
什么叫回字紋
回字紋,因形如“回”字而得名,它是以漢字“回”字為主體框架,以橫豎轉折組成的一種幾何紋樣。
《說文解字》中記載:“古文,低回漢衍貌”。
圖源網絡
它的形態變化豐富,方圓兼具,圖案回環反復、整齊劃一,常以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的形式出現,由古代陶器和青銅器上的雷紋衍化而來,是中國典型的傳統紋樣之一。
真玉匯 黑白玉雕回紋牌 圖源:嘉德拍賣
早期因其規整、秩序、又具有韻律感的圖形特點,成為了青銅器上的主要裝飾紋樣,奠定了商周時期的主流審美。
西漢 圓形鳥喙舞蹈人紋銅扣飾 云南省博物館藏 云南省官渡雙龍橋遺
后期,回紋樣式開始朝著靈動、婉約的方向發展,尤其是回紋中的一筆環連型回紋,因其回紋的連續性,更被賦予了長壽吉祥、生生不息的寓意,在漆器、陶瓷、首飾、建筑等各個領域中被廣泛使用。
遼至金 玉龍紋盤
回字紋的千年歷史
- 新石器時期:開始出現
據史料記載,最早的回紋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在馬家窯文化中出土的古陶器皿上曾出現回形紋樣。
這一時期,匠人們開始使用豎行平行線紋、菱格紋、云紋等簡單的幾何紋樣來裝飾器皿,其中,造型方正、寓意吉祥的回字紋,便是最為流行的幾何紋飾之一。
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 回紋彩陶罐 1994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
方回單體型是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回字紋樣式,也是最基礎的樣式。
回紋尊
這一類型的回紋呈現一個方方正正的外形輪廓,再通過一個中心點由一根線條以橫豎轉折向外延伸,再將呈回旋往復狀的獨立單體進行間斷式的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的排列,從而呈現出連續不斷、循環往復的空間流動感。
大汶口文化回紋彩陶豆
匠人們將這一多變的紋樣作為地紋,繪制在青銅器的頸、腹、足等部位,起到裝飾作用。
- 商周時期:逐漸流行
到了商周時期,回紋開始盛行起來,成為了青瓷、灰陶等器皿的主要裝飾紋樣。
這一時期的回紋形態更為豐富,除了新石器時期流行的方回單體型外,還衍伸出了“曲折雷紋”、“三角雷紋”、“鉤連雷紋”三種形式。
玉龍紋觿 西周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小知識:
曲折雷紋是由粗線條回紋與細線條回紋相間排列構成;
三角雷紋是以三角形為框架,內填回紋,通過三角形的角連成橫列;
連雷紋是由粗線條構成山字形外框,用細線條的回紋進行填充,并用斜線進行連接;
比如這件現藏于甘肅省秦安縣博物館的鑲綠松石回紋雙大耳陶罐,出土于距今3900-3400年的四壩文化時期。
它是以泥質紅陶制成,侈口斜腹,束腰,在兩扁平大耳及陶罐下端鑲嵌有綠松石片,樣式奢華,在腹部前后及內部分別刻畫大三角回紋,紋樣規整嚴謹,富有秩序,閃爍著獨特的藝術韻味。
鑲綠松石回紋雙大耳陶罐
這一時期的回紋線條簡樸、凝練,一般是裝飾在器皿的頸、足的邊緣部位,常與饕餮紋、夔龍紋一同出現,穩定而有規律的次序排列,使得青銅器呈現出渾厚之美。
西周回紋陶罐
- 春秋戰國:輝煌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人們審美的提升,回紋在形態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減筆組合型回紋。
春秋時期回紋玉器
減筆組合型回紋,顧名思義,是指減少筆畫的意思。
相對于常見的方回單體型回紋,這種紋樣減少了囗字轉折圈數,使得紋樣從原來的緊密、規整,朝著簡約、高雅的方向發展。
戰國 回紋龍形玉 圖源:雅昌拍賣
除了減筆組合型回紋外,匠人們還將回字紋填充在菱形、方形、長方形之中,并做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的排列狀態,形成樣式更為繁復的菱形雷紋、方塊雷紋、長方形雷紋等,曾在當時風靡一時。
戰國 回紋龍形玉 圖源:雅昌拍賣
- 漢朝:消失匿跡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代,國家興旺,人民富足,社會相對穩定。
漢代 回紋鏡
笨重、沉穩的青銅器皿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取而代之的是色彩艷麗、造型豐富多樣的玉器、漆器、彩陶等。
西漢·“長相思毋相忘常貴富樂未央”銅鏡·川博館藏
曾頻繁出現在青銅器皿上的幾何紋樣:回字紋,因其簡潔、規整的造型已無法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逐漸被人們所拋棄,漸漸的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
- 宋代:卷土重來
宋朝時期,戰亂頻繁、紛爭不斷,但在重農興商,尊崇文化的理念下,不僅經濟、文化極為繁榮,民間的手工業發展更是十分昌盛。
宋 定窯白釉刻花螭龍紋折沿盤 圖源:動脈影
宋代的統治者推崇程朱理學,提倡恢復古周禮制,在這種背景下,宋代的文人對古物的整理研究出現了一股熱潮,曾被歷史淹沒的文字與紋樣重新出現在了人們的面前。
宋 定窯白釉劃花回紋盞托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石鳩頭劍珌 四川博物院藏
尤其是在漢代便已銷失匿跡的回紋,因其規整秩序、單純簡潔、造型多樣等特點,重新贏得了宋人的喜愛,被廣泛的運用到陶瓷、服飾、首飾等各類器物上。
南宋 扣箍
下面這件玉雕回紋玉鐲,玉鐲玉質細膩,整體滿布血紅沁,色澤瑰麗,在玉鐲的表面刻有菱形回紋飾,造型簡樸而不失莊嚴,深邃典美,頗具威嚴肅穆之感。
玉雕回紋鐲 圖源:嘉德拍賣
- 明清時期:進一步發展
明清時期,帝王十分重視手工技藝,名師名匠的地位甚至可以與縉紳并坐,或與“士大夫相抗禮”。
清早期 剔紅山水人物長方盤 圖源:中國嘉德
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彩瓷、青花瓷、首飾、家具等各行各業都十分興盛,上面的裝飾紋樣也變得豐富、繁復起來。
清乾隆 仿古通菜犧耳尊
曾備受宋人喜愛的回紋,被賦予了“百轉千回,富貴不到頭”的寓意,在樣式上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正反“∽”型回紋和一筆環連型回紋。
清 銅鎏金套白玉鏤空回紋香熏 圖源:北京保利
正反“∽”型回紋是指將減筆型回紋中單一的回字紋進行反向繪制后形成“∽”型的樣式。
清乾隆 掐絲琺瑯回紋錠式盒
雖然只是做了一個“∽”形結構形式的改變,但卻為傳統嚴肅、規整的回紋增添了靈動、婉約的韻味,曾作為邊飾或底紋,出現在這一時期的器皿、服飾、配飾等物品上。
明成化 青花嬰戲圓碗 圖源:保利拍賣
比如這件清光緒時期的粉彩九桃紋碗,敞口,弧腹,碗內外飾有白釉,腹部繪有九桃與靈芝紋飾,在碗外壁口沿繪有一圈彩色的正反“∽”型回紋,紋飾描繪細致,配色明亮輕快。
清光緒時期粉彩九桃紋碗 圖源:域鑒拍賣
除了正反“∽”型回紋外,在明永樂時期,還出現了一筆環連型回紋。
一條不間斷的線一氣呵成的進行連續的回環往復,線條的粗細整體劃一,生生不息、循環往復,被賦予了無盡和延綿的含義,這種回紋樣式從明代一直流行到清末。
明晚期 黃花梨百寶嵌大筆筒 圖源:嘉德拍賣
這一時期的回紋從輔助性紋飾變為主體紋飾,為了進一步豐富視覺效果,有時還常與龍鳳、花卉等寓意吉祥的紋樣相結合,回紋成為了這一時期最受歡迎的幾何紋樣之一。
清乾隆 金甌永固杯
J先生說:
回紋作為中國傳統的幾何類吉祥紋樣代表,自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開始流傳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它回環往復、規整秩序,不僅體現了古代匠人的智慧與高超技藝,也反映出了古人對和諧、平衡的追求,成為了中國歷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你還知道哪些中國的傳統紋樣?歡迎留言分享~
參考資料:中國傳統藝術符號回紋研究 湖南工業大學 孫倩儀
注:本文圖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
推薦閱讀:
成交128件,拍出8689萬人民幣!54張珠寶大圖,直擊2023西泠春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