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同事聊八卦,她分享了她的家事:
她兒子只有8個月,只會爬幾步,婆婆已經給他安排了學步車,特地拍視頻到家族群
夸她這個孫子聰明伶俐,手腳靈活。
不過我同事可不領情,她在家族群發(fā)了幾篇“太早用學步車導致肢體運動發(fā)展不平衡”的文章
跟我們吐槽,她大伯家的兩個兒子,就是太早用學步車,后來走路時老是磕磕碰碰,跑著跑著就跌倒,也很難單腳站立....
看到這,我不禁有一個疑問
如果小時候四肢動作不協(xié)調,還有其他補救的機會嗎?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邂逅了《兒童感覺統(tǒng)合與功能性訓練游戲》這本書,它是一線K6班主任近30年科學指導的經驗分享,90個親子訓練游戲,245張全彩手繪步驟詳解插圖,且每天只要10分鐘,就能有效改善孩子的感知、注意、理解、協(xié)調、運動等能力,同時也能提高專注能力,讓孩子更好適應課堂生活。
那么,什么叫做感覺統(tǒng)合呢?
由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川心理學專家艾爾斯博主創(chuàng)建的“感統(tǒng)”理論,指的是將從人體各個器官輸入的感覺信息組合起來,由大腦進行統(tǒng)合,再完成對身體內外的知覺,并做出相應的反應。
我們舉一個例子,媽媽對孩子說:“去樓下買瓶醬油。”孩子聽到媽媽的請求,把聲音傳送到大腦,大腦對這個聲音進行分析,明確意義,形成指令,再通過神經把指令分別下達到手、腳等不同肌肉,產生肌肉運動,孩子就會拿起媽媽給的錢,到樓下去買醬油,這個過程就是感覺統(tǒng)合。
而感統(tǒng)失調,指的是不能準確地接收信息或及時作出反應,或是某一項能力明顯落后于同齡孩子,就好比我同事大伯的兒子。除了運動協(xié)調能力,還包括注意力、記憶力、自制力等等,在孩子12歲之前進行介入訓練,可以得到有效的糾正,而且這種訓練都是以游戲方式進行,大幅度降低孩子的抵觸、逆反心理,還能增強親子親密關系。
在這本書里,作者潘瑩將游戲分為肢體運動、聽覺能力、視覺能力、注意力與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情緒管理能力六大類別,方便家長對號入座,找到快捷有效的訓練游戲。
上周日我去美甲,美甲店老板的兒子剛好在店里做暑假作業(yè),全程歇斯底里,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媽媽在給實習生的作品打分,一旁的兒子邊哭邊喊著,“媽媽,媽媽。”
媽媽剛開始很耐心勸導他:“你先把會的題做了,待會我們再一起做不會的。”
可小男孩仍舊我行我素,“媽媽,媽媽,你快幫我做作業(yè),我不會啊。”
見勸導沒用,媽媽的怒氣已經開始上頭,以更大的聲音吼著:"別叫我,沒看到媽媽在忙嗎?"
小男孩可不管,跑到媽媽工作崗位旁,“我就要叫你,媽媽,媽媽,媽媽。”
后來,媽媽不得不草草結束工作,在一旁輔導兒子的作業(yè)。
作為旁觀者,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小男孩全程被情緒牽著走,但這不能怪他。大人在情緒上頭時,知道深呼吸調整心情再處理問題,小朋友可不管這么多。不過,我們可以通過游戲訓練,讓孩子去識別情緒、接納情緒。
第一個游戲是“情緒盒子”,這個游戲是讓孩子每天睡前梳理一次自己的情緒,一周進行一次總結。游戲的規(guī)則非常簡單,家長只需要準備2個沒有蓋的紙盒子(一個開心,一個不開心)和若干乒乓球,睡覺前讓孩子想一想今天遇到的事情和自己的心情,再根據自己的心情,往不同的盒子扔兵乓球。爸爸媽媽再根據孩子扔乒乓球的情況進行引導提問,讓孩子講述事情的經過。
最后,每周對2個盒子里的乒乓球數量進行整理和記錄,帶著孩子進行一次事件回顧和情緒分析,第二周再重新開始記錄。
第二個游戲是“吹氣球”,幫助孩子把看不見的情緒具體化,變成直觀能看見的東西,再釋放掉的過程。因為在吹氣球的過程中,孩子會進行深呼吸,慢慢平靜下來,隨著氣球的爆開,情緒也會被釋放出來,這時候家長應作出相應的反饋,“哇,原來你的氣有這么多啊?都放完了嗎?還需要再來一個氣球嗎?”
當我翻到最后一頁時,又下單買了兩本,一本送給我的同事,一本送給美甲店老板娘,大家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當孩子,給彼此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陪伴時間,適當訓練,該玩的時候應盡興玩,學習的時候認真學習,這樣才能讓孩子在未來有更強的競爭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