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魏水華
頭圖 |視覺中國
1928年,一本名叫《金粉世家》的言情小說在報紙上連載。
那一年,8歲的張愛玲與父親一起回到上海。早熟的她開始對情愛、世故、恩怨的文字產生興趣,《金粉世家》成了她最早的啟蒙讀物之一。
很多年后,張愛玲回憶童年生活說:“比起人生的悲哀,我更喜歡浮世的悲歡,《金粉世家》里的人、事、景、物,甚至那里面寫到的飯肴,都是當時我窺見浮世的途徑。”
《金粉世家》的作者張恨水,是安徽安慶人。而他小說里那些蟹殼黃燒餅、清湯面、饅頭配醬蹄膀的濃湯、炒米泡雞湯、油淋鮰魚等等美食,則至今活在安慶這座城市里。
市井而精致、樸素而浪漫——這是《金粉世家》背后,安慶的滋味,和安慶的性格。
NO.1
倚靠長江的安慶,與長江有著深刻的聯系。
所謂“長三角”地區,是萬里長江奔流而下,在入海口沖刷堆積而成的一片巨大的平原。人人都知道這里富庶的上海、蘇州、杭州,但很少有人知道,安慶才是長三角的那個“角”,是這片富庶之地真正的肇始:從安慶開始,長江沿岸出現放射狀的平原,肥沃的土地在這里沉積下來,適宜耕種、適宜居住。
對農耕文明來說,這里就是得天獨厚的地方。
“舒”“宜”這些漢語里形容適合居住、物阜民豐的字,都曾經是安慶的別稱。它們中,“皖”最值得一說。
這個今天已經成為安徽省簡稱的漢字,在曾經很長的歲月里,一直專屬于安慶。“白”指日出時的天色,“完”指“完好”、“完美”。兩個字聯起來,準確地描述了“美好的土地由此而始”。
很早以前,這里就是長三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安慶人愛吃牛肉水煎包,從外觀上來看,它個頭小、皮薄、餡大,有濃郁的牛肉湯汁。其制作方式,介于南京牛肉鍋貼和上海生煎饅頭之間。但最有趣的是,正宗的安慶牛肉水煎包里,往往還摻有一定量的豆腐,以豆香平衡油膩,這是紹興嵊州地區小籠包的做法。
小小一個包子,貫穿長三角的所有特點。
油條侉餅也是安慶獨到的小吃,所謂侉餅,比安徽皖中地區的燒餅和皖北的火燒都要清淡,又薄又香又脆,更接近浙江臺州的仙居燒餅。用它包裹油條,一油潤一清淡,脆上加脆,這是江南地區獨有的風味情趣。
除此之外,還有潛山的藕,生吃脆口像水果;黃湖的大閘蟹,膘肥體壯、膏黃滿溢,一點不輸陽澄湖、固城湖、興化等地的“老牌”大閘蟹;迎江產的銀魚特別肥嫩,用來炒雞蛋,黃白相映、魚香滿口,與江蘇的太湖銀魚相比各有千秋……
總而言之,江蘇浙江“江南”地區有的,安慶都有。它凝聚了江南風云的水軟風輕,也詮釋了長三角的發達富庶。
NO.2
安慶真正得名,來自南宋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舒州安慶軍的誕生。
作為南宋基本盤、防備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前線,安慶的地理位置無比重要。從此地出發沿長江水路航行,到達南京與武漢的距離幾乎是一樣的。而往北去往合肥的直線距離,也大差不離。
而后,乾隆二十五年安徽布政司由江寧遷至到安慶,直到1949年,安慶作為安徽的省會。有一百八十多年的歷史。
兵家必爭,也是商貿通衢。
這樣的四戰之地,讓安慶成為戰亂年代拉鋸的前線,無論是三國鼎立,還是南北朝對峙,或是宋金攻伐,再往后太平天國……文化、飲食、民俗、風物,因戰爭在這里快速更迭;而到了和平年代,安慶又成為商賈往來、物產匯聚交流之所。
這種地理地緣,讓安慶人有著別處十分罕見的包容與貫通。
蒿子粑粑的主料是青蒿與米粉,揉搓成團后蒸、煎,帶有野菜的清香。它與江浙地區最常見的青團有很大的親緣關系。但有趣的是,安慶的蒿子粑粑里經常摻入臘肉,這種臘制的食品其實在從前的長江下游并不多見,相反,臘肉更流行于四川、貴州等西南地區。
“粑粑”這種對米制食品的稱呼,也同樣來自西南方言。
顯然,這是由江南本土飲食,與順長江而來的西南風味雜交而成的食品。
山粉圓子其實是紅薯粉,這種來自新大陸的農作物,其實傳入中國的時間很晚。但在安慶,人們將其細致地做成小圓子,與豬肉同煮,再搭載上寧紹上海風味的濃油赤醬,就成了安慶本地的名菜山粉圓子燒肉。
滋味來自混搭。
再比如雞湯泡炒米,相比皖北地區以雞湯沖雞蛋的糝湯,這道菜的核心在于炒米:土灶微火,把大米炒得金黃酥松。倒入滾燙的,用土雞與茶筍一起熬煮成的雞湯,就成了待客時的精細點心,滋味與營養更全面的好菜。
一種更有趣的改良。
今天安慶的滋味,就在這種反復的交織、混搭、嬗變后,誕生了獨一無二的氣質。
NO.3
坐落在岳西司空山的二祖寺,與坐落在潛山天柱山的三祖司,并稱為安慶禪宗二剎。在中國,禪宗有六座祖庭,而安慶獨占二處,這是極其罕見的人文遺存。
無獨有偶,中國文化和文學史上著名的桐城派,其始祖方苞、劉大櫆、姚鼐都是安慶人;歷仕康雍乾三朝,著述等身的張英、張廷玉父子都是安慶人;中國革命的啟蒙者陳獨秀是安慶人;美學大師朱光潛是安慶人;佛學大師趙樸初是安慶人;共和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夸克模型之父何祚庥也是安慶人……
這些本土名人背后,藏著的是安慶豐饒富庶環境下,所誕生的眾多人才,與深刻的哲思。
在他們的加持下,安慶的文藝氣息一直是長三角地區的一抹亮色。黃梅戲,這種唱腔明快的地方戲,登得上大雅之堂,卻從未失去鶯歌燕囀之間。她與安慶一樣,可以是端正莊重歷史文化名城,也可以是本鄉本土的濃重生活氣息。
而著名的“徽班進京”,誕生京劇,更與安慶有著不解之緣。
哪怕到了今天,安慶人口不到安徽全省的四分之一,但安徽籍的院士,安慶占到了近半。
在這種風氣的熏陶下,安慶的飲食,也呈現出更深邃的一面。
1902年,清政府與英國列強簽署了《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將安慶定為商埠,對外通商口岸。特定的政治地位與文化背景下,使得安慶的食譜上。既有西方傳教士帶來的精美西餐,也有南來北往的各式中餐。包括與上海一樣的炸豬排、與蘇州一樣的糖醋里脊、與和南京一樣的白斬鹽水鴨。
誕生于那個時代的“江毛水餃”,在安慶方言里讀成“gan”毛水餃。羅嶺人江慶福為了養家糊口,挑著餃兒進了安慶城,他的心思有著安慶人特有的細致:餃皮能不能搟得更薄,哪個部位的豬肉更適合做餡料,什么樣的湯頭更加鮮美。后輩人總結江毛水餃特點時,用了十六個字:皮如薄紙,餡如珍珠,形如貓兒,肉嫩湯鮮。
顯然,這種發自內在的創意,來自時代賦予安慶人的見識和思考力。
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胡玉美蠶豆辣醬,更值得一提。
它的誕生,來自清咸豐同治年間徽州醬販胡兆祥的創業,這種辣醬采納參考了四川特產蠶豆豆瓣醬的做法,加入了福建古田的紅曲,與浙江寧波的醬油之后,改良成了符合長三角地區口味的辣味淡、微甜、各種香氣復合的風味。
今天,源自四川,卻經過復雜改良的胡玉美蠶豆辣醬,已經成了安徽地區最著名的調味品之一。是蒸制臭鱖魚、調味豆腐,乃至拌飯的良配。
來者不拒,兼容并包。
1945年歲末,抗戰勝利。
張恨水帶領全家乘車經衡渝公路回鄉,行至湖南晃縣,街頭飯店食物鉤上,懸著兩尺長大魚,幾個孩子都喊著要吃魚。
他寫道:“同行最大之一兒,已不過四歲入川,其他三雛,焉知大魚之味?予憐而諾之,就食于附近飯店,為之特點二菜,一為紅燒青魚,一為炒湖南臘肉。食時,案上湯汁淋漓,與四兒嘴角之油光相映照。’”
寫的是四川風味的紅燒魚,與湖南風味的臘肉。但字里行間,都是來自江南文人士大夫的細致審美;與望眼欲穿,“初聞涕淚滿衣裳”的激動心情。
只字未提家鄉安慶,而拳拳之心,早已溢于言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