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自從印度首都保衛戰之后,中印兩國一直很不對付,雖然沒有再次開戰,但雙方邊境卻是一直摩擦不斷,印軍更是在邊境派駐了至少十三個師,二十多萬的軍隊。
然而面對印軍的重兵威脅,我國在邊境卻只部署了三個作戰旅,兩萬多人,這又是為何,難道印軍真的這么不堪一擊嗎?
而且說到底,中印兩國其實并沒有多大的仇恨,為何印度一直如此敵視我國呢?
印度敵視我國的原因
說起來,中印兩國的矛盾應該是從那次由入侵戰差點打成首都保衛戰的對印自衛反擊戰開始。
但這場戰爭說起來,我國才是受害者,是被迫反擊的,而且后來即便打贏了也沒有趁機進攻印度首都。
按道理來說,即便印度不感激我國手下留情,也不應該如此敵視我國,難道它不怕事件重演嗎?所以,這莫名其妙的敵視究竟是哪來的?
圖1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印度雖然經常鬧笑話,但他們著實不弱。
印度疆土遼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可謂不折不扣的天府之國,而且還有充足的人口,成為一個大國所需要的底蘊,印度都具備了。
而中印兩個強國同處在亞洲一個圈子里,想要相安無事顯然是不太可能的,老祖宗有句話說得好,一山不容二虎。
也有人問,我國不是主張和平發展嗎,印度又不是我國的對手,一起和平發展不好嗎?
恰好就是我國比印度強,才不太可能能和平發展,就像大城市會對周邊鄉村產生虹吸作用一樣,強如我國也會對亞洲的資源產生虹吸作用。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假如中印兩國同樣都有導彈出售,你會選印度,還是會選更強的中國,即便它的導彈有諸多限制條件,答案不言而喻。
所以只要印度一天不放棄強國之夢,就得和我國爭資源爭機會,兩國之間就很難和平發展。
圖2
其次,跟印度的人口分布有關系,中印邊境雖然惡劣,但在邊境線向印度境內縱深大概三十萬平方公里左右,生活著將近至少六千萬人,超過一半生活在距離邊境大概四百公里左右,是整個印度東北部的精華所在。
但就這四百公里,別說洲際導彈,火箭炮就夠了,一旦有人喪心病狂,足以重創整個印度,甚至可能從此一蹶不振。
所以無論我國如何重申和平發展的信念,對于印度來說,它都不得不派遣重兵駐扎邊境上以防萬一,印度不可能將自己安危寄托在對手仁慈之上。
最后,便是矛盾轉移了,印度這個國家即便放眼全球,也是極為奇特的存在。
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集宗教矛盾、民族矛盾、貧富差距過大、地方勢力尾大不掉等等,諸多矛盾于一體的國家,能存在至今也算是一個奇跡了。
而歷史告訴我們,戰爭是轉移矛盾的最好辦法,但如今這個國際局勢和周邊國家的實力,又不允許印度隨便掀起戰爭。
圖3
所以折中一下,給印度國民樹立一個未來的戰爭對象,而這個人選非我國莫屬了。
首先,我國夠強,綜合實力世界前三;其次夠安全,我國向來以和平發展為原則,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動用武力;最后,借口也是現成的,之前打過仗結過仇。
印度只需注意好尺度,制造一些小摩擦,就能勾起印度國民同仇敵愾之心,轉移矛盾還不用擔心報復,一舉兩得。
邊境對峙背后的戰略部署
當然,對此我國是很愿意配合的,要知道印度明面上陸軍的總兵力大概在一百多萬人左右,中印邊境就占了二十多萬。
這邊兵力部署多了,其他地方自然就少了,兵力少一點,印度周邊國家就多一點安全,例如我國的盟友,有巴鐵之稱的巴基斯坦。
而巴鐵安全了,再加上我國,前后兩個擁核國家把印度夾在中間,它就翻不了天。
這也是印度即便背后有西方國家的支持,也不敢亂來的原因。
圖4
其次,中印邊境大部分都是類型西藏那種高原地形,生活環境惡劣,在這種地方駐扎軍隊的成本要比平原地區多三倍以上,一些比較極端的戰略要地更是能達到七倍以上。
二十多萬軍隊的成本開銷本就不是一個小數目,更別說是駐扎在高原這種生活環境惡劣的地方,成本就更高了。
根據印度2022年公布的軍費總支出是七百億美元左右,而中印邊境駐軍的就花了兩百多億,差不多三分之一了。
相當于我國只用了三個旅就讓印度每年都要在這破地方花兩百多億美元,這絕對是一筆相當劃算的生意,簡直就是持續性的給印度放血,還是流血量很大的那種。
而對于我國來說,自然是百利而無一害。
我國邊防的真正底蘊
當然,也有人疑問,兩萬對二十萬,萬一印軍真的發瘋,這兩萬人不就死定了嗎,到時牽一發而動全身,怕是會影響整個中印邊境的軍隊部署!
圖5
國家當然不可能拿兩萬條人命來試探,之所以如此布置,背后自然大有深意。
首先,這三個旅可不是一般的部隊,其中有兩個是山地合成旅,其中一個的前身是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以一個團的兵力堅守白云山頂住了美國人兩個步兵團的進攻,以傷亡三百余人為代價,擊斃擊傷俘虜美軍士兵一千四百余人,絕對是不折不扣的英雄部隊。
戰后更是被當時志愿軍司令部授予“白云山團”的榮譽部隊稱號,團級部隊授予榮譽稱號,這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都是很少見的,可見這個“白云山團”的分量有多重。
后來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了,又被調到了中印邊境駐守,改編成了一支山地合成旅,主要裝備是突擊車,一款名為“山貓”主機動,一款名為“猛士”主防護。
車上可掛載多種武器,如重機槍、榴彈發射器等多種火力,主打靈活作戰牽制敵軍。
圖6
另一個山地合成旅,雖然配置的同樣也是這兩款突擊車,但火力卻更勝一籌,裝備了車載火箭炮以及反坦克導彈。
這支部隊的前身就有點遠了,可以追溯到解放戰爭時期一支叫豫皖蘇獨立旅的精銳部隊,曾于淮海戰役中擁有驚人的表現。
如果說這兩個山地旅主打靈活牽制作戰的話,最后一支重型合成旅就是主打火力支援了,由多支原本駐扎在藏區的部隊混合編制而成的。
該部隊主要準備我國最新式的15式輕型主戰坦克,大概有上百輛,以及04A步戰車、裝甲車、自走火炮、反坦克導彈等等。
就這三支部隊,無論是精銳程度還是武器裝備都遠在印軍之上,而且都是主打靈活作戰,想要殲滅他們哪有那么容易;
其次,我國對印度的防御策略是前輕后重,前方看似兵力不足,其實后方足足有四個現代化合成師,以及76、77兩個集團軍下攜十幾個現代化合成旅。
我國在藏區有完善的公路鐵路系統,一旦開戰,后方部隊可以快速抵達前線,支援速度絕對出乎印軍想象。
圖7
所以實際算起來,兩國的布防兵力數量差距其實并沒有這么大,之所以如此布置主要原因,還是之前所說的前線環境惡劣,駐扎成本太高了,而這樣的布置的效果是一樣的,卻能省下大量的資金成本。
除此之外,我軍的信息化程度也遠超印軍,一線部隊中早已裝備了大量偵察無人機,可以進行二十四小時全天候巡查,還有一些無人預警雷達,時刻監督著印軍的動向,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就可以將信息傳到后方。
我國在高原山區中還有布置了大量的遠程火箭炮、榴彈炮、大型察打一體無人機等遠程支援火力,一旦收到開火的命令,先讓印軍嘗一嘗當初我國當年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時常遭受到的炮火洗禮,就是不知道他們抗不抗的住。
西部的空軍基地也配備了諸如殲-20等我國最先進的戰斗機,性能絕對遠超印軍的組裝戰機,一旦開打便能迅速搶占制空權,給印軍毀滅性打擊。
圖8
所以三個旅再加上后方這些支援部隊,才是向來狂妄的印軍不敢輕舉妄動的真正原因,畢竟再來一次,未必就會跟上次一樣好說話,今非昔比了。
當然,戰爭只是不得已的手段,和平發展才是最主要的目的,至于什么時候兩國能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就得看印度什么時候愿意真正坐下來溝通交流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