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網絡)
牛頓的“蘋果”
□盧江良
在《語文》(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有一篇課文講述了“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1666年,23歲的牛頓還是劍橋大學三年級學生。有一天,他坐在果園里,看到一只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由此受到了啟發。后來,他經過不斷思考和推理,終于發現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
關于牛頓和蘋果的故事,首先源自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收集”,據說他是在倫敦參加牛頓葬禮時聽牛頓的同母異父妹妹漢娜·斯密思的女兒凱瑟琳·康迪特講述的。不過,后來有多篇文章指出,那個故事純屬伏爾泰杜撰,依據是牛頓所有手稿中均沒提到過那只蘋果。
當然,也有人認為,牛頓沒在手稿中提及那只蘋果,不代表沒有。他們的理由是,科學家在手稿中未必記錄科研靈感的來源。而告知伏爾泰那個故事的凱瑟琳·康迪特,其丈夫約翰·康迪特是牛頓在皇家造幣廠的助手,曾有意撰寫一部牛頓傳記,很早就開始注意記錄他的談話。
那么,在牛頓的視線中,到底有否出現過那只蘋果?目前,已無從考證。但大多數人還是相信有過這么一只神奇的蘋果引發了牛頓的思考:為什么蘋果是掉地球上,而不是蹦到天上去呢?從而,讓他發現了一種自然規律:任何兩個質點都存在通過其連心線方向上的相互吸引的力。
據說,在高科技企業中以創新而聞名于世的蘋果公司,它的第一個LOGO就是“牛頓坐在蘋果樹下讀書”的一個圖案,上下有飄帶纏繞,寫著“Apple Computer Co.”字樣,外框上則引用了英國詩人威廉·華茲華斯的短詩:“牛頓,一個永遠孤獨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中靈魂。”
其實,了解過牛頓這位“用真理的力量統治我們的頭腦”的偉大科學家的一生的話,是否有過那只杜撰的還是真實存在的蘋果,對于他發現“17世紀自然科學最偉大的成果之一”的萬有引力定律,也就顯得無足輕重了。因為倘若沒有足夠的積累,根本不可能引發那樣的科學思考。
的確,牛頓少年時就特愛介紹各種簡單機械模型制作的讀物,并學著制作一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到了中學時代,對自然現象極具好奇,尤其是對幾何學、哥白尼的日心說等;進入劍橋大學后,更是接受了笛卡爾等現代哲學家和伽利略、哥白尼、開普勒等天文學家先進的思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牛頓在劍橋大學畢業那年,便發現了廣義二項式定理,并開始發展一套新的數學理論,也就是后來為世人所熟知的微積分學。此后兩年,他在家中繼續研究微積分學、光學和萬有引力定律。由于太過于專注,冷落了未婚妻,導致其嫁給了別人。于斯,他終生未娶。
正因為此,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牛頓運動定律,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和光的色散原理、微積分(與萊布尼茨)。如果查閱一部科學百科全書的索引,有關他的篇幅就比其他科學家要多2-3倍。法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拉格朗日曾評價道:“牛頓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天才。”
這也就是說,對于牛頓而言,與其說看到一只蘋果的掉落而受到啟發,后來經過不斷思考和推理,終于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不如說在他的整個人生歷程中,對于科學的每一次潛心研究,都像吞食著一只只伊甸園中的蘋果,無限地開啟著自己的智慧,煉成了“百科全書式的全才”。
2023.9.6于杭州
盧江良:憑著良知孤獨寫作
■http://blog.sina.com.cn/lujiangliang
微信公眾號:lujiangliang-1972
新浪微博:weibo.com/lujiangliang
騰訊微博: t.qq.com/lujiangliang197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