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當孩子確認自己可以隨時回家時,才可以安心地向前發展。
——溫尼科特
作者:木青
刷到一個小女孩犯錯面壁的視頻,聽完母女倆之間的對話,令人深思。
小女孩紅著眼睛啜泣,媽媽勸導:“服個軟,我們還是好朋友。”
“你都把我聊墻上了,我們還談啥朋友?”孩子反駁。
媽媽沒有放棄,繼續柔聲堅持:“你就不能服個軟嗎?”
誰料,孩子不按常理出牌,“委屈”地告訴媽媽:“我這不隨你嗎?犟!”
很顯然,媽媽有些錯愕,她剛想給自己找說辭,女兒卻給了她一個臺階下:“媽媽,你就別說我了,給點面子吧。”
聽罷,媽媽又好氣又好笑,她繼續教育:“你真想要面子?”
孩子一聽這話,立馬來了精神:“媽媽,你放心,我下次肯定改,我保證。”
但媽媽似乎不吃女兒這套,她反駁:“但是你昨天也是這么保證的啊?”
接下去,小女孩的回答令人震驚,不得不佩服:小小年齡,思路清晰,邏輯完美,無懈可擊。
她先說自己昨天人小不懂事,但今天長大了(真的是一夜長大啊);然后給媽媽支招,如果她不聽話,媽媽可以買點好吃的哄哄她。
更關鍵的一句話是:“媽媽,你不是常說,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是要講愛的……”
媽媽破防,張開雙臂,母女倆以擁抱和解。
是啊,家應該是一個講“愛”的地方,但不知不覺,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卻習慣不斷“講理”。
此刻此刻,小女孩稚氣的聲音,猶如一記洪鐘敲在父母心底:
親愛的爸爸媽媽,乖巧時,請你愛愛我;不聽話的時候,也請你一樣愛我……
我們常常說“要無條件地愛孩子”,可怎么做,才是“無條件的愛”呢?看完以下幾個家庭日常,也許你就明白了……
01
無條件的愛是父母很生氣
卻能克制自己
原央視主持人王小騫在一次采訪中說,有一天,她突然被女兒的滿口臟話震驚了:一個文氣的女孩,怎么可以蹦出這么“臟”的內容?
當下,王小騫就炸了,她想立馬制止孩子“不準說臟話”,也想訓誡孩子“再說臟話就要狠狠揍她”。
但是,她很快冷靜下來,因為她知道:家長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就動怒,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說臟話錯在哪里。
即便孩子受制于家長的怒威,但在背后,可能會說更多的臟話,適得其反。
深呼吸后,王小騫問清楚了孩子說臟話的原因,她用形象的比喻讓女兒明白了說臟話錯在哪里;
接著,她又坦誠和女兒一起討論說臟話的行為問題,讓孩子自己思考,進而得出總結;
最后,她又為女兒提供了一個糾正說臟話的方法。
一番交流下來,王小騫再問女兒:“寶貝,你還說臟話嗎?”
女兒誠懇地搖搖頭:“不說了。”
誠如孩子保證的那樣,在接下去的一段時間里,在家人的共同敦促下,女兒經過努力,終于改掉了說臟話的習慣。
什么是無條件的愛?
那就是在孩子說臟話的時候,為人父母明明很生氣,但依然能夠理性克制自己的怒氣,循循善導,讓孩子明白:表達情緒不是問題,但一定要注意措辭和方式。
家長有素養,用春風潤雨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成為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
02
無條件的愛是孩子遠不如期待
卻依然給他信心和鼓勵
穿著漢服,扎著麻花辮,戴著漂亮的發飾開心轉圈……
如果不做說明,你能想到這是一個考試得14分的孩子狀態嗎?
事實上,就在前一秒,孩子拿著低分成績單不敢吭聲,她忐忑而又認真地問媽媽:“媽媽,你確定不生氣嗎?”
在得到媽媽肯定回答后,小女孩簡直無法相信,她以為自己考了這么低的分數,一定會讓媽媽暴跳如雷!
但實際上,父母在這個問題上,給予了孩子難能可貴的理解和包容。
媽媽問爸爸:“女兒考14分,你頂得住嗎?”
開車的爸爸沉默了一會,然后苦笑一下回答:“頂得住,為她14分驕傲。”
哪有父母不在乎自己孩子的成績,但誠然如這位媽媽思考后說的那樣: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成績,常常只顧著自己生氣,自己傷心,卻很少換位思考,這個時候,最難過的其實是孩子。
媽媽表示,接下去,她會和孩子一起學習,幫助孩子梳理知識點,一起迎接困難。
她希望,傳遞給女兒一個信心:無論什么樣子,爸爸和媽媽都跟她站在一起。
爸爸淡定、媽媽豁達、孩子釋然。
一家三口,讓人看到人間美好。
對孩子無條件的愛,不只是在孩子取得高分時,為他開心鼓掌,更應該在孩子成績低谷時,沒有對他表示失望。
理解并接納孩子,即便她遠不如自己的期待,但作為父母,依然對孩子充滿信心。
父母給孩子注入心理能量,才能陪伴孩子走過最難熬的時光,迎接陽光燦爛的美好。
03
無條件的愛是孩子有過失
卻依然帶著愛和他在一起
在一家燒烤店里,顧客很多,生意很好。
爸爸忙著烤魚,孩子自告奮勇為客人端盤送菜。
就在小男孩端著熱氣騰騰的烤魚快要走到客人桌前時,因為疏忽,他沒有看到拐角處的一箱啤酒,腳被絆了,人摔了,烤魚也打翻了。
當眾犯錯,孩子嚇得六神無主,回過神來的他,大哭著跑向爸爸道歉。
但接下去,爸爸回應,卻令人暖心。
爸爸安慰兒子:“沒事,別哭,爸爸再烤一個,你歇著,我來!”
簡單一句“沒事,爸爸再烤一個”,勾起無數網友回憶里的感傷:
“我小時候,好心給做飯的爸爸幫忙,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盤子,我爸對我又打又罵,說我一點用都沒有!”
“我突然淚流滿面,小時候因為家務做得不好挨了很多打,甚至無緣無故莫名其妙地挨打……”
心理學研究指出:人類最負面的情感,不是悲痛,不是憤怒,而是羞恥感。
故意也好,不小心也罷,哪一個孩子不是犯錯中跌跌撞撞成長?
孩子犯錯,父母當眾羞辱,是毀掉一個孩子最粗暴的方式。
無條件的愛,那就是在孩子犯錯時,父母仍能以平和、友善之態安慰孩子,包容他的過錯,和孩子站在一起,維護孩子的自尊。
父母接納了犯錯的孩子,孩子接納了自己犯錯的事實,才更能夠讓孩子明白:犯錯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犯錯后承擔責任。
04
無條件的愛是孩子不斷犯錯
卻依然選擇信任孩子
有個媽媽很苦惱,孩子才3歲,卻頻頻撒謊:
不想睡覺,謊稱要尿尿,結果蹲在小馬桶,沒有半點尿意;
打壞了水杯,死不承認,反而臉不紅心不跳嫁禍給正在臥室呼呼睡覺的爸爸……
媽媽問:孩子這么小就開始撒謊,要不要暴揍他一頓,長長記性?
孩子撒謊,打一頓就能變誠實?
鐘南山院士說,暴力教育能讓孩子屈服,但并不一定能讓孩子誠服。回憶起自己的童年,鐘南山小時候也撒過謊。
有一次嘴饞,鐘南山拿著父母給的餐費,悄悄買了零嘴。父親知道后,沒有暴怒,只問了一句:“南山,你好好想一想,你這樣做來騙我們,到底做得對不對。”
沒有打,沒有罵,但爸爸的這句話擲地有聲,讓他銘記一生,從此把踏實做人當作人生信條。
撒謊是孩子成長路上必經的一段彎路,父母的第一反應,對孩子影響深遠,在一定程度上,它決定了孩子“行路”的方向,走出迷途,亦或一意孤行。
無條件的愛,就是要求父母從內心深處建立起允許孩子犯錯的意識,給孩子空白去思考,孩子才有空間面對自己的錯誤。
父母“刻意教”,不如孩子“自發學”,孩子明理了,教育這件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05
無條件的愛是孩子的心迷失了
卻依然引領TA找回自己
有個男孩向媽媽吐槽:“媽媽,我發現同學家都好有錢啊,感覺我是班里面最平凡的一個家庭了。”
媽媽聽完,哈哈一笑,反問兒子:“你拿什么去衡量我們家很平凡?”
兒子如數家珍報出一串豪車品牌名字,言語中,充滿了羨慕、嫉妒之情,還有一份深深的自愧不如。
媽媽聽完,沉思了一下,鄭重地問兒子:“孩子,父母是誰,做什么,那是父母;你去學校里面是學習知識的。你要記住三個點,你是誰、你在哪,你來干嘛!”
接著,媽媽又語重心長地啟發兒子:“孩子,財富不過是我們的硬件設備,你知道什么比財富更重要嗎?”
兒子搖搖頭,媽媽堅定地告訴他:“一個有價值的孩子!”
瞬間,男孩發自內心地笑了,如醍醐灌頂,他一下子明白了生活的真相。
媽媽的這番話,讓他心悅誠服,從“心”開始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家庭。
什么是無條件的愛?
那是在孩子的價值觀迷失時,父母沒有惱羞成怒,也沒有自愧不如,依然用豁達的胸襟,樂觀的生活態度,睿智的人生智慧啟迪孩子,幫助孩子撥開迷霧洞察問題本質,從而堅定做更優秀的自己。
06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
“只有當孩子確認自己可以隨時回家時,才可以安心地向前發展。”
于萬物而言,陽光促生長;于孩子而言,父母的愛,伴他們成長。
我想,這份愛,只有加上“無條件”三個字,才會成為孩子生命中,無論順境還是逆境,喚他們隨時回家的信號。
因為,這份無條件的愛,給予了孩子托底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