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雅婷、木村拓周
從第三季《再見愛人》開播到現在,這檔離婚綜藝每次上線,都會在各種社交媒體平臺引起熱議。不同于第一季對愛與分離內核的多維討論,第二季情感沖突強烈的溯源剖析,第三季的觀眾們更憤憤不平的部分來自女性在親密關系中的妥協,相比為什么分開,大家更好奇她怎么還不離開。
由此,想象“女強男弱”的親密關系模型,成為觀眾們樂于參與討論的最大動力之一。這種“女強男弱”,既是指女性在經濟貢獻和溝通態度上的客觀強勢,也能指向女性總是更容易于親密關系里成長在前的境遇。很大程度上,這也更接近女性在社交網絡平臺感受到的現實。
一方面,獨生子女一代的女兒們已經長大,受各種女性問題/意識輿論的啟發,她們不愿意倒退回家庭傳統對女性的要求中去。另一方面,受經濟產業結構變化出現的影響,相對多的女性會更容易在服務業和文化娛樂消費主導的第三產業,獲得更好的經濟回報。同處于此社會現實中的男性,他們在家庭中的位置、需求和付出也必會發生變化。在這樣的基礎上,第三季《再見愛人》提出的問題,也是一個有普適性的問題,在“女強男弱”越來越多發生的現實框架下,這個時代的的夫妻們,該如何停泊自己的親密關系?
這篇文章我們以對談的形式展開,也期從不同性別視角來理解,《再見愛人》提出的問題和現實有什么勾聯?
木村拓周:第三季《再見愛人》給我的初始觀感是,“這群男的就是找來放網上挨罵的吧?”因為你能感受到節目里女性承擔的責任,以及女性渴望成長那種積極性,整體是比男性強太多了,或許也反映了線下社會里的真實情況。
雅婷:也可能是信息繭房,《再見愛人》在(常規印象中)女性用戶更多的社交媒體平臺(像小紅書和豆瓣)討論度也是更高的。這可能確實也說明現實生活里的女性,在親密關系中獲得成長的意識大體強于男性。
木村拓周:這三對夫妻中,大家負面觀感一致的應該就是王睡睡和張碩了,你認為在社交媒體上大家的感受是一致的嗎?
雅婷:我感覺還是比較一致的,線上線下的對婚鬧的共識是統一的。騷擾伴娘這個事一被提出來,觀察團的評論就一致否定,沒有人愿意在這個事情上站在張碩那邊。但按現在社交媒體的討論風氣,這個事一出現,好像很好解決:分手,萬事大吉,不分手,她就活該。所以社交媒體上也有人對王睡睡持負面評價,比如說不知道為什么拖這么久,為什么還要將就張碩。
這可能也是《再見愛人》好看,影響力大的一個體現方面。對觀察嘉賓也一樣,看起來可以用分手/不分手解決的事,被強制加入到了一個進程里,大家在看的過程里也是在直面更復雜的問題。評價親密關系不是評價一個退不退貨的事情,這是很復雜的,愛的背面有很多東西。
《婚姻故事》
木村拓周:其實我也很不解,不明白為什么王睡睡會和他在一起這么久。你從女性的角度怎么理解這個事?
雅婷:我能理解的點是王睡睡節目里反復提到的,張碩在結婚前不是這樣的,這也是我在傾聽長輩婚姻問題時會被反復提及的話,“結婚前他不這樣”。我說不清原因,我也不認為她這樣做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但我能感受到她的心理軌跡。
一個是黃執中在節目中解釋過的,女生被社會文化規訓成要在親密關系里反思自己的問題,受這種文化影響的男生可能更容易/傾向反思伴侶的問題。王睡睡看起來咄咄逼人,非常準確直指張碩語言行動上糊弄人的地方。但也強調他以前不是這樣的,其實還是在對這個男生抱有期待,我猜想隱藏的意思是他并不一直都是有這么多問題的人,張碩變了。但張碩為什么變了,為什么在結婚后就變了,是不是解決幾個溝通方式和找到成長契機,張碩就能變回來了?王睡睡還是站在這段親密關系思考自己很前置的地方,她沒出太大問題,但她好像覺得自己有很大“責任”幫張碩。好像找出某個原因,等待一個契機,張碩就能完全變了。
我在看了張碩給王睡睡發自己流淚視頻后,更強的感受不是張碩變了,是王睡睡變了。王睡睡變得能看清這個(觀察室公認)自私小男孩的缺點了,她作為(曾有百萬粉絲的)美妝博主,她完全有能力也需要要求一種有進步意識的愛,一種能看見她也能看見這段關系的愛。我認為張碩哪怕后期變得有基本是非觀念也很難承受這個。這種愛人的能力,不是某個成長契機給的,我覺得和他接受什么(機構)教育,在什么環境成長有更大關系。
所以其實就目前內容來看,我不明白節目里這幾對情侶的女性要怎么反思親密關系的自己,她們的溝通方式更像是結果而不是原因。你要求一個有自我成長意識和需求的女性在親密關系里反思什么呢?她要做出的改變是原地踏步和現實妥協嗎?這種故事的性轉版在現代民國時候好像發生得特別多,哪些個詩人文學家要追求伴侶有現代意識了,就想把家里許的小腳原配妻子休了。休了的,歷史夸他們進步,沒休的,人們覺得他有情。怎么這個事到當代女性身上,就溝通來溝通去的呢?
雅婷:但我真的很不理解張碩為什么會一直這樣?總說父權父權的,父權和資本主義結合起來,張碩這樣的男性,不應該根本無法從自己的行為舉動里獲得好的結果嗎?肯這種有反思意識的男性到現代社會也不配騎馬。現實很多男性現在也不會(明顯)這樣,這種小聰明不就是在證明他是很不可靠,很投機的人嗎?應該被效率淘汰出去呀?怎么還會有人從中受益呢?
《花束般的戀愛》
木村拓周:我其實能理解他,但不會同情。我也傾向于張碩一直沒變,就是像節目嘉賓說的,張碩還沒從高中生戀愛的模式里走出。遇到一個真正困難而重要的事情時,你會愿意做一切其他事情去回避它,等待一種僥幸。
張碩在王睡睡發燒時回房車去睡覺,等她病好了又把羊肉串拿出來那個情節,會讓我不斷想到一個詞“男寶”。這個詞顯得很負面了,但還是很得其精髓的。很多男人的行為真的很像一個寶寶,人們對這個寶寶的期待是什么?他不用去承擔任何真實的重量。他只是出生,一個家庭就會倍感喜悅。這就是人們對一個寶寶的期待。張碩好像只能做錦上添花的事情,他只能面對睡睡狀態好的時候的一面,然后一起玩、給你拿羊肉串,當真實的困難浮現的時候他就會直接隱身。小孩之于家庭就是這樣的角色,所以會想到“男寶”這個詞。
至于他處理婚鬧那個事情的時候,他展現出來的姿態是很軟弱的,包括對老哥們兒說話的言辭很含糊,然后有時候他在解釋自己一些問題的時候也會拉上一些大的東西墊背,比如“我們北方人”怎么怎么樣。給我的感覺是他在下意識地尋求那個傳統性別框架的庇護,以此來給自己“賦能”。第一集里他說他知道自己不夠勇敢,但他可能還是會有一種幻覺,覺得投靠到男權秩序里,我能使自己看起來很強,我就可以走到這段關系里的權力高位上去了。這個需求的來源可能是睡睡的美妝事業的成功以及性格上的堅強,讓他感受到自己在這段關系里處于所謂的“弱勢”,但是他的錯誤解決方向是不斷重申自己作為一個社會男性的身份(因為我是男的所以你應該對我撒撒嬌、你應該給我做飯,我送禮物你不能不要),要去投靠這個傳統規范來獲得力量,然后問題就陷入一個負面循環。
我覺得這可能也是我們今天觀察到的普遍的“男性糊弄”的根本,就是在今天當一個好的伴侶很大程度上跟當一個傳統性別規范里的頂天立地大男人是有沖突的,這背后可能有一個身份認同的問題。你到底更珍視你作為社會男性的身份,還是你作為伴侶的身份,男性如果不能認清這里頭的沖突,就會造成搖擺,然后在關系里不斷用模棱兩可、糊弄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你讓我去打掃衛生,我就象征性掃掃地,你讓我付出情感價值、陪伴,我就走個流程,到醫院里打著游戲等你。因為我意識深處仍然覺得這些不是“男人”干的事情。
為什么張碩對婚鬧的朋友說不出狠話,我覺得與其說是是非觀的問題,比如說他的勇氣還是不足以支撐他去和這些男性兄弟同盟以及背后的傳統男子氣概這些東西劃清界限,他還想在獲得這個身份下的優勢、害怕付出一些潛在的機會成本,因為他害怕自己如果不是一個社會男性的話就什么也不是。你說他不可靠、很投機,按理說應該被效率淘汰出去,的確可能是的,但如果這個集團不是以效率而是以權力壟斷來獲取利益,那考核的就不是效率而是忠誠。
雅婷:我自己樂于看到的片段,是張碩和老紀說自己本質問題和他們一樣,老劉老紀立馬著急,說不一樣。其實男性自己也知道張碩這樣的問題,確實是太離譜了。這個橋段本身也體現了,男性通過和別人劃清界限,就能掌握的進步意識。
《再見愛人》上線后,因為傅首爾和劉毅的感情問題本身很好看,所以一直占據社交媒體平臺的熱搜。這個好看不是我說看熱鬧,當然也是因為傅首爾很有名,這一對很有看點。但看的時候,我能獲得“熱鬧”這個事之外的感受,它好像不止關于婚姻和愛情。但首先還是聊一聊“女強男弱”,關于這個標簽有很多討論。我很好奇,作為男性,你有想象過“全職主夫”的生活嗎?如果你女朋友賺了很多錢,讓你呆在家里,你的感受是?
木村拓周:可能只有到這個情況我才能知道。但只是設想的話,我會覺得女朋友賺很多錢,讓我呆在家里輕松點沒什么不好的。(笑)但老劉的狀態也讓我看到,其實這個事挑戰很大。可能沒我們想的那么簡單美好,一方面是他不做原來的工作了,另一方面是他的生活環境也變了。這兩件事被同時抽走,確實可能像老劉那樣。但我想的是要是工作沒有壓力了,我可能反而有能力做想做的事,就會更珍惜這些事情,更努力去尋找支撐自己生活的動力。
《阿德爾曼夫婦》
雅婷:我聽你說完感到很憂慮。(笑)
因為“女強男弱”這個詞很久就有了,當時的現實經濟狀況和今天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社交媒體上說這個詞,還是有點輕佻,會很容易和“吃軟飯”這種詞聯想到一塊,隱藏含義是男性還有別的選擇,或者女不強也可以。有一本社會學書籍叫《男性妥協》,去研究農民工男性在三十多年的城鄉發展和遷移過程里,不得不在家庭結構里做妥協。根本原因是產業經濟結構的變化,很多底層女性更容易靠第三產業養活自己。這個問題延伸開,也和底層男性擇偶組建家庭越發困難的現實問題有關聯。
就我自己的生活經驗認識來說,我身邊是有男性在小城市從事工業制造業,但是他的經濟回報,可能完全不像妻子去大城市做服務業,或者直播帶貨掙得多,尤其現在很多人并不是要把直播做成特別大的事情才能有收益,她可能找到自己受眾,努力工作經常也能有一萬上下的收入,這和小城市里工業或體制內三四千的工資還是有差別的,我傾向于認為很多生活在三四線城市的普通年輕男性,他們或許有和老劉一樣的困擾。
“男主內”并不是一個在家躺著,我精神強大就可以的事情,這還關乎很多日常細節,和要切實學習的心理準備。當一個家庭有個孩子,還要完全以另一個人為重心,圍繞另一個人安排日常生活時間表和未來規劃時,這個人情感上肯定是受挫磨的。去發展個人愛好事業也是這樣,有時間了但是你個人關注點能既要又要嗎?我是覺得現在國內的很多男性,他們可能要面對這種境遇,但不一定有這樣的準備。
女性被規訓成對家庭負責,從小更自動代入外婆和母親的角色,這當然是不合理的。但與此同時,女性其實也有學習從家務里獲得創造的機會,堅強但沒有選擇的母親會身體力行教給我們做飯和針織的快樂。有很多藝術展覽是關于家務勞動的,很多女性或許是不得不做飯、針織和縫補衣物,但她們也把這件事視作創造,能生產創作出了不起的作品。起碼從這個角度來說,男性好像在心理和經驗上都沒有準備。
《相助》??
木村拓周:我理解你說的這個,我上個月去采訪過幾位社工,其中有一個人就是做了15年的家庭主婦,狀態非常被動,最后通過社區里的一些婦女活動,像你說的,找到了在家務勞動這里頭的創造性,并且和境況類似的女性們重新建立連接,然后最后選擇做了全職社工。對男性來說,另一個層面的困難是,他沒那么容易找到這樣的支撐網絡,他的那些“兄弟們”肯定是無法作為他家庭主夫關系網的支持的,而且可能會倒過來成為他適應這個新身份的壓力。雖然隨著“主內”的男性人數變多這個事可能也會被解決,但當下正在面對這個情況的男性,確實可能會感到更強的孤立和抑郁感受。
雅婷:我對《再見愛人》這個綜藝還有一個期待,來自于老紀和王詩晴故事。其實現在社交媒體網站上會有人討論,他們在一起的時間點和年齡差。大家會認為這里面有權力關系不對等的部分,剛在一起時對王詩晴來說不太公平,現在分開又是對老紀不公平。
現有的流行文化作品里,有太多男人中年危機,男人在婚姻里想改變自己,已婚男人面對未來發展迷茫的作品了。我其實很想知道,一個在婚姻中的女性到了30歲,沒有任何狗血事情出現,她只是意識到自己的變化,并且想變化了,這個事會通向哪里。
木村拓周:我可能比較期待的還是傅首爾和老劉的部分。像你說的流行文化里會有徐崢“囧系列”電影里那種去找初戀的、或者好萊塢電影里去拯救世界的種種中年男性解題大法,但大概這些都不是老劉會去做的事情。傅首爾在察覺到自我發展和擁有一段穩定愛情關系的沖突后會怎么處理,老劉用什么行動來擺脫這種滋生已久的抑郁狀態,然后在解決這段關系的問題里承擔更多。節目里傅首爾那句“你想要的改變為什么不能在我們的婚姻中發生呢”我印象很深。很多時候我們在別的事情上受挫又沒有能力解決,最后把矛頭錯誤指向親密關系,想通過擺脫掉這段親密關系來解決,感覺這在普通人生活里也挺常見的。不知道他們兩個最后會怎么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