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ley of the Apes
展|區|解|析
比利時安特衛普動物園的大猿展區最早建于1957年,1989年和2017年進行過2次擴建,2018年我們正好去了這家動物園,當時就被這個展區驚艷到了。籠舍里既雜亂無章又清爽潔凈,動物四處亂躺卻顯得悠閑自在,飼養員忙忙碌碌又井然有序。總之,在這里該看到的都能看到,不該看到的都看不到。
那次歐洲動物園之行中,安特衛普可以說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建在鬧市區的中小型動物園,而大猿展區更是這個動物園中我最喜歡的一個,堪稱精典。剛巧在zoolex上看到最近更新的展區范例中有這里,彌補了我們沒看到后臺缺憾。
展區平面圖
(圖片來源:zoolex.org)
淺黃:黑猩猩獸舍
深黃:大猩猩獸舍
深藍:員工操作區
淺藍:后勤保障區(車輛可進入)
紅線:游客參觀路徑
該展區總面積2026平方米,其中動物飼養區占1298平方米,游客參觀區占728平方米。總體上是個不大的展區,但給人的感覺是寬闊敞亮。
(作為空間體量參考,北京動物園猩猩館建筑面積1430平方米,室外運動場面積3600平方米,總和約5000平方米,總占地面積8000平方米。數據來源:百度百科)
展區解析
展區設計服務于動物、飼養員、游客三個受眾群體,如何兼顧和平衡三者的利益,能夠體現出動物園的專業水平與設計的智慧、技術含量。
一
為動物設計
動物空間一般分為:
*室外展示區;
*室內展示區;
*室內非展示區和室外非展區示(非展示區通常用于安置特殊情況的動物,如傷病動物、新來動物、產仔動物等);
*操作通道(動物從室內到室外需經過的通道)。
室內運動場。這是一個類似陽光房的空間,高6米,采光良好,密布著棲架和豐容設施。地面呈坡度傾斜,可以避免存水。(圖片來源:zoolex.org)
攀爬設施、棲架包含不同材質、不同直徑、不同顏色、不同表面紋路,能給動物多樣的感官刺激。看起來有些雜亂,一定不招國內動物園喜歡,但對動物卻大有益處。
頂網與屋頂之間留有距離,這種分離原理的設計方式可以避免動物破壞籠舍外的設施。
黑猩猩展區里有代表生境特征的人造蟻丘,大猩猩展區中有代表生境特征的人造板狀樹根。
我們去的早,獸舍還沒有打掃,可以看到一些吃剩的樹枝、菜葉,但沒有水果殘渣。
可能在國內看來這里的動物吃得太“慘”了,殊不知在野外,水果只在成熟季節、特定樹種才能吃到,樹葉、嫩枝才是它們的常規食物,我們提供的日糧通常糖、淀粉、蛋白質含量過高了。
各種豐容設施,并且在室內有一面墻來介紹這些豐容物品的使用。
這間是室內獸舍。面積較小,一般是動物過夜的地方。飼養員小哥清潔完獸舍,正在把一包木絲扯散。
我們注意到無論室內還是室外,地面墊材都會使用到木絲,就是那種常用于包裝填充的材料。
它比刨花更細膩、松軟、干凈且吸水性好,是非常實用的獸舍墊材,可以保持地面干燥,對于防止動物過度梳理也有幫助。
可喜的是目前在國內有一些動物園也已經開始使用木絲墊材。
內舍棲架木樁在接觸地面的地方用金屬構件架空,這樣做可以防止木頭材質長期泡水而快速腐爛。
這個圓桌狀的臺子是個稱重器,如果動物坐在上面,它的體重數據就會顯示在游客參觀區的液晶板上。
兩個陽光房之間的區域安裝了頂棚,既為游客提供遮擋惡劣天氣的地方,也為了減少玻璃的反光。個別玻璃貼了照片,這是為了限制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視線,減輕動物壓力。
黑猩猩的室內室外展區離得近,動物通過這個過道就可以到室外,只要清掃完,這里就是開放的,動物可以自由出入,只有當室外溫度低于6度時,才會禁止動物外出。
上圖:上面是游客步道,動物隧道在路面下。
下圖:隧道內部,動物從兩邊的操作通道進出展區,中間是員工操作間,有觀察口可以向外查看動物狀況。
(圖片來源:zoolex.org)
大猩猩的室內室外展區相隔了一段距離,需要用操作通道連接,這個通道建在游客參觀路線的下面。
上圖中動物出入口的門簾用來防止風雨進入隧道,原本是塑料門簾,后來因為動物會啃咬換成了水龍帶材質。所以再好的展區也需要在使用中不斷改進,沒有一步到位的設計。
室外運動場
運動場使用不銹鋼繩網封頂,這種網隨意性強,可以沿不規則的籠舍邊緣形狀安裝,材質有彈性,即使動物沖撞也不會受傷,并且便于提升高度,最大限度地為動物提供可用空間。
運動場內有地形起伏變化,有不同高度的繩索和爬架、豐容設施等。
展區解析
城市動物園普遍存在場地不足的情況,因此特別需要對現有空間實現“有效利用”。
舉個例子,北京動物園猩猩館室外展區采用的是外側水壕溝+內側岸邊雙層電網的隔障方式。
由于水壕溝需要一定寬度才能起到作用,理論上動物可利用面積只有運動場占地面積的45%左右,但實際上動物日常所到達的范圍更小,因為動物遭到過電網的電擊懲罰后,導致對環境探究行為的強烈抑制,所以電網周圍的區域它們也不會靠近。
而安特衛普動物園采用的混凝土墻體+玻璃幕墻+繩網頂網的隔障方式,除了個別位置的、臨時性的植物保護功能電網圍護外,幾乎全部的場地面積都成為動物的可利用空間。
這一點是所有城市動物園應該借鑒的。
不銹鋼繩網連接到屋頂,飼養員可以從這里撒一些小塊的飼料。(圖片來源:zoolex.org)
場內保留了一棵法桐樹,有滴灌系統確保澆水充足,樹干下部有幾圈電線,保護其免受動物破壞。
運動場內運用了石塊、竹子等多種形式來隱藏墻面帶來的人工痕跡。
竹子有電網保護,因為最初大猩猩表現出強烈興趣,會啃咬竹子,隨著時間推移它們不再關注了,冒出的新筍也不再遭到破壞。
二
為飼養員設計
飼養員是對動物影響最大的人群,為他們提供高效、便捷和安全的設施設備是照顧好動物的重要前提。
大猿是有危險性的動物,通過使用操作通道,在必要時所有展區都能以操控滑門來實現連通,飼養員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與動物直接接觸,以保證安全。
后勤保障區留有寬闊通道,允許大型車輛進入,黑猩猩運動場有唯一可容車輛進入的大門。
為動物準備飼料和存儲飼料的廚房位于地下室,這里除了有充足的照明、方便操作和清潔的工作臺,以及各種必要設備外,中間還有一個升降機,沉重的飼料通過升降機帶到廚房,為飼養員減輕勞動。(圖片來源:zoolex.org)
操作區入口是雙層門,始終保證有一道門是鎖上的,動物即使逃籠進入了第一道門,也可以保證不會跑出第二道門。(圖片來源:zoolex.org)
通往室外運動場也有兩道滑門,只有一道門鎖上時,另一道門才能打開,防止運動場中有動物時飼養員意外進入。
(圖片來源:zoolex.org)
非展示區的小籠舍,動物可以選擇進到里面來躲避游客視線,這里還可以作為保護性接觸訓練空間。
(圖片來源:zoolex.org)
推拉門的上下齒條(紅色)用來限定門拉開的距離,避免動物自己強行突然打開推拉門對飼養員造成的傷害。
兩個彈簧銷子(黃色)保證門只能關不能開。要是開的話,飼養員必須同時拉開兩個銷子。
(圖片來源:zoolex.org)
滑門可以通過不同的限位槽來控制開合的寬度,門縫開的小一些則只能容納體型小的年輕個體進入,這樣可以對年輕個體進行訓練,不會受到成年個體的打擾,同時在視覺上它又不會與群體分開,減少動物的不安。
打掃籠舍時會將動物臨時串開,地面有傾斜的地方會增加一些臺階狀的突起,防止飼養員滑倒,細密的篦網防止木絲掉入堵塞下水道。
三
為游客設計
入口處有一個帶有可翻動牌示的柱子,內容是關于類人猿在野外面臨威脅的信息,游客可做的保護行為,以及展出動物的個體介紹。
展窗前的塑石階梯照顧到適合兒童參觀的高度。
多個參觀點從不同角度觀看同一展區。
在參觀點附近撒放食物,吸引動物靠近窗口活動。
左圖:游客大廳里有一些教育展示設施,游客可以比較大猿與人類的手、腳、臉。
右圖:可供游客拍照的動物雕像。
(圖片來源:zoolex.org)
整個展區的出口處建造了一個熔洞通道,在這里可以“發現”動物足跡、考古用具、攀巖繩索。
游客在這里可以最后看一眼大猩猩運動場,地面的稻草、樹皮和玩具也是為了吸引動物靠近窗口。
展區外這個小型廣場有餐廳,休息區有動物雕塑和類似棲架的游戲設施,游客可以在這里駐足、休息。
展區解析
Valley of the Apes
展|區|解|析
建造一個好的展區只是提高飼養管理水平的第一步,再先進的硬件設施也需要飼養員去操作和運行。
必須強調的是,舊有的展區設計在漫長的時代中發展出一套與其相適應的操作方式,新的設施設計同時必然也是對飼養員的一種考驗。
我們曾聽到過很多飼養員抱怨新設施“不會用”、“麻煩”、“多此一舉”等等,而一旦適應之后這種聲音就會少很多。
我們希望飼養員能勇于走出舒適區,畢竟改造一個展區可能只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周,而知識和技術的累積可能需要經年累月的學習。
相對于經驗,學習能力更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