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傳奇還能持續多久?
1954年,董明珠,出生于南京一個普通人家,沒什么背景,但是父母對她的教育是非常注重的,幾年后,其成功就讀于安徽省蕪湖干部教育學院統計學專業。
1975年畢業后,董明珠在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開始了行政管理的工作,也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相夫教子,日子過得非常平靜。
不過很快,1984年,董明珠遭遇喪夫之痛,就這樣,她開始每天背著孩子上下班……
1990年,珠海市政府批準成立了珠海格力集團公司,她扔掉了鐵飯碗,帶著兒子來到了改革開放前沿的珠海,成為了一家海利空調廠做起一名大齡銷售人員。
不久,公司擴大銷售地區,委派她去了安徽省,在安徽擴展業務的時候,董明珠還是碰到了棘手的問題,有一筆42萬元的貨款,拖欠已久。
一般遇到這種無法追回的欠款,業務員要么自己辭職,要么被公司勸退。
她堅持死磕,上廁所都要堵著對方,最后這個經銷商也被她逼的沒有辦法。只好把余貨悉數退還,放言以后不再跟她合作。
為了解決類似問題,董明珠也立刻回到珠海,建議公司推行“先款后貨”,并保證自己在這個情況下做出表率,完成銷售業績。
1992年,38歲的董明珠年終個人銷售額超過1600萬元,占整個公司銷售額的1/8,幾乎是靠她一己之力,讓格力空調打開了安徽市場,從此一戰成名。
同年,47歲的技術總監,朱江洪出任格力電器總經理。
新任領導朱江洪,早就聽聞董明珠在安徽的戰功,與董明珠商量下一步的銷售市場策略,董明珠申請去自己的家鄉。就這樣,董明珠回到了江蘇。
1993年,格力電器新廠建成,并提出目標就是早日上市,再創輝煌。此時,要想把企業做大,必須在春蘭、海爾等眾多產品中脫穎而出。
要知道,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空調第一品牌還不是格力,而是春蘭。
1994年,春蘭實現銷售額53億元,凈利潤6億元,總經理陶建幸帶著這家小國企一步步踏入了資本市場,成功實現的IPO。
同年,格力空調的銷售額僅為6億元,上市更是遙遙無期。
上市后,春蘭自然高歌猛進,開始“多元化”發展,摩托車、卡車、洗衣機、冰箱等都變成了春蘭的項目,這給了格力空調一次絕好的機會。
面對這個強大的對手,朱江洪專注空調技術領域的提高,將公司所有力量向空調發力。
于是朱江洪決定,公司先全面推行科技創新變革,花重金招攬技術大牛加入,將產品的核心技術提升起來,形成有力的競爭力。
他召開銷售人員大會,說服目前銷售人員提成比例降低,給公司爭取更多錢來研發技術,這種情況下,董明珠并沒有離開。
1996年,董明珠在江蘇正在銷售空調打通渠道,來應對銷售的淡季給公司帶來的資金周轉,科龍空調扛不住了。
科龍空調,一下降價20%,直接引爆市場,其他廠商紛紛響應,生怕之后賣不出去自己的產品。
人民群眾一看大家都降價,那就等等看吧,畢竟當年買臺空調要消耗家里小一年的開支。
董明珠嗅到了機會,所有廠商降價,那么勢必將銷售提成也同比例降低,那么如果格力不降價,把利潤分給經銷商,那么格力將很快將全國的經銷商收入麾下。
董明珠找來朱洪江,說明緣由,建議格力目前最重要的應該趁此機會拿下經銷渠道,很快朱洪江同意董明珠的建議。
事實證明,格力這次出奇制勝,當年的客戶對空調的需求都是地推人員的建議才購買的,由于提成高,格力空調大賣,逆勢從眾多廠家中崛起。
這一年格力電器銷售額增長17%,首次超春蘭空調,榮登行業第一,并且賺得是盆滿缽滿。
同年,格力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朱江洪和董明珠迎來了高光時刻。
漸漸地,格力空調的名頭越來越響,問題也就出現了……
經銷商低價銷售、價格倒掛、沖擊別處市場的現象層出不窮,市場秩序變得一片混亂,搞得客戶對廠家的信譽度產生嚴重的懷疑。
當年,有四個經銷大戶“航天”、“中南航運”、“國防科工委”和“省五金”都是國有企業,每家銷售格力的產品高達上億元。在這樣的情況下,也面臨倒閉破產。
此時,董明珠產生這樣一個大膽的想法:與其控不住價格令廠家、商家和消費者三方都受沖擊,不如將三者利益維系在一起。
為此,第一家格力股份制銷售公司湖北格力銷售公司成立了,四家經銷商各出資160萬元,格力出資200萬元控股。
1998年,湖北格力銷售公司格力空調的銷售額達到了5.1億元,而且全部銷在湖北,沒有一臺外流,各家分到的紅利都超過了本錢。
隨后,董明珠立馬布局河南、重慶、四川、湖南等地,相繼成立了格力銷售公司。
1999年格力區域性銷售公司已達到11家,成為業界標桿,一度被媒體譽為21世紀經濟領域的全新銷售模式。
到了2000年,格力一躍成為空調領域無法撼動的龍頭企業。
2001年,56歲的朱江洪升任格力董事長,欽點47歲的董明珠任副董事長,隨后,屬于董明珠的社會榮譽紛至沓來。
2003,董明珠也斬獲各類“優秀女企業家”人物稱號,當選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各種榮譽加身,一時風光無量。
但是商場如戰場,一波硝煙剛過,一波又起。
2004年,中國最大的電器銷售廠商,國美電器在香港借殼上市,很不幸,國美電器和格力空調產生了一場歷史性的摩擦。
此時的國美電器憑借其地位,價格總是能拿到地板價,就在一次促銷活動上,未經格力同意,私自對格力空調大幅降價,使得直營的經銷商一片哀嚎。
董明珠立刻派人讓國美恢復原價并道歉,但此時的國美卻是一夜之間將格力空調全部下架。
就這樣,董明珠直接官宣,格力將全面停止向國美供貨,一時間輿論四起。
斷了國美這個大渠道,董明珠便開始全力加大格力的分銷渠道,一時間直營店開得到處都是。
同時,格力電器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局。
珠海政府擬以9億人民幣的價格,把格力電器賣給一家美國企業,以此實現“世界500強”企業落地珠海的夙愿,該美國企業還給董明珠開出了8000萬的年薪。
不過,董明珠并沒有答應,不惜得罪地方政府,發言:格力憑借自己一樣可以實現“世界500強”。
或許也是因為她的“力挽狂瀾”,我們大家才能看到在2005年,公司空調產量、銷售收入、市場占有率上全球銷量第一,這個頭銜,在之后保持了7年。
同年,51歲的董明珠影響力遠播海外,榮登美國《財富》雜志評選的“全球50名最具影響力的商界女強人榜”。
2007年,53歲的董明珠出任格力電器總裁。
2012年,朱江洪退休,董明珠毫無懸念的出任格力集團董事長。
2014年,60歲的董明珠,真的兌現昔日豪言,帶領格力晉級“世界500強企業”。
此時市場留下白電三巨頭美的、海爾、格力,小熊電器緊隨其后……
美的為了長遠發展,自斷企業手臂,砍掉了非家電業務的產品型號接近7000個,諸如電熨斗、剃須刀等全部退出和關閉。同時停止了30余個產品平臺的運行,改為深度聚焦白電板塊。
2013年,海爾64歲的張瑞敏,也嗅到了市場的變化,為尋求突破轉型,發布了“綠智能”趨勢,確立智能化觀念。
直到后來,董明珠也坐不住了,開始伸向互聯網,研究智能電器。
由于三巨頭都在互聯網上試水,尋求轉型突破,白電價格戰爭不可避免的打響了。
16年夏季的時候,專場品牌整體降幅最高達50%。
截至2016年5月,經過新一輪的生產后,我國空調庫存壓力已經飆升至4500 萬臺。
可以說,從2019年開始,此時的行業已進入存量競爭時期,供需不平衡顯現。國內的需求拉力在下降,房產購買力在下降。
而在2020年,肺炎疫情的突然出現使得原本低迷的市場更是雪上加霜,格力僅2月份就虧損了近200億。
66歲的董明珠迎難而上,在網上做了13場直播,跑了全國8個城市,最后銷售額破400億。
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從2018年以來,格力電器在營收與凈利潤方面,卻一直走著下坡路,至今仍未從真正意義上突破2018年的經營數據高位。
時至目前,格力電器總市值不足2000億,并已經被海爾智家與美的集團超越,而且美的集團的市值規模接近格力電器的一倍水平。
究其背后原因,還是應該歸結于近幾年,格力的多元化思路一直沒有什么進展,董明珠要搞手機、芯片、珠海銀隆新能源車,都看似無疾而終。
面對同行的反超,疊加格力過度依賴單一產品的現象,留給格力電器轉型的時間也不多了。
蘿卜君作為一個局外人梳理格力的多元化道路,其實也并不復雜,通過這幾年的教訓,格力已經有了清晰的道路。
一方面,以產業鏈為紐帶,基于自動化工業制造屬性,縱向構建壓縮機、電機、電子、機床、裝備等垂直一體化的產業鏈核心技術,完成從消費品和工業品自動化的升級。
一方面,以用戶需求鏈為紐帶,基于用戶和產品屬性,橫向從家用空調、中央空調,到小家電、冰箱、手機、智能機器人,以及未來的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擴張。
此外,這些年來,格力電器非常注重現金分紅,但長期依賴高股息分紅的股東們,一旦格力的分紅力度有所放緩,市場立馬用腳投票。
在格力電器分紅下降的同時,企業經營數據卻并未見到明顯改善的跡象,市場自然會擔心未來格力的持續成長能力。
2021年全國兩會召開,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格力要投放3700套人才房,干到退休房子就是你的。為了留住科技人才,董明珠可謂下足了力氣。
如今,格力與同行業巨頭之間的競爭壓力越來越激烈,格力電器要想重新拿回主動權,還是需要不斷加大研發的力度、加快專利轉化速度,并加大力度培養優秀人才。
節選自:商界巨賈解讀;知乎;網易財經;國際金融報;商將錦囊,信息有誤、內容侵權可以告知后臺修改/刪除
本人持有格力電器股票,轉發此文只想格力電器早日恢復成長!不管董大姐領導,還是其他人才領導。讓小股東嘗到財產性收益。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對歷史數據的客觀分析,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不對用戶依據本文作出的任何決策承擔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