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征的節氣,寒露節氣后,晝漸短,夜漸長,日照減少,熱氣慢慢退去,寒氣漸生,晝夜的溫差較大,晨晚略感絲絲寒意。寒露有賞菊花、登高、喝長壽酒、吃花糕等習俗。時令、節氣影響著中國人的飲食文化,時至寒露節氣,氣候從涼爽逐漸轉為寒冷。由于寒露節氣與重陽節時間接近,在飲食習俗上也類似,因此在很多地方,吃糕也成為寒露節氣期間一個習俗。那寒露為什么要吃花糕?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寒露為什么吃花糕
寒露時節由于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們謂此為“辭青”。九九重陽節,緊挨寒露節氣,從兩晉開始,古人這兩天就要登高遠望,除了插茱萸,就是吃花糕(即重陽糕)。為什么要吃花糕呢?因為“高”“糕”諧音,寓意“步步高升”。
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干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干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另外秋天有許多野菊花,野菊能清心明目、解毒散熱,做成花糕來吃,也有保健的原因和目的。
花糕的制做方法雖然簡單,但整個過程和用料也是非常用心用情的。采摘十來朵野菊花清洗干凈。一半的野菊花入鍋煮水呈淡黃色,棄去花渣,加少許白糖晾涼。另一半的菊花切碎備用。糯米粉和糙米粉各半,摻入菊花水和少許酵母攪拌呈半稀糊狀,放置2個小時左右至發酵,然后放入切碎的鮮菊花,攪拌均勻,倒入蒸鍋,面上撒少許炒香的黑芝麻。蒸熟出鍋晾涼后,切成三角形或菱形的方塊入盤,盤邊擺放幾朵漂亮的野菊花點綴。賞心悅目的花糕就做成了。
根據漢代小說集《西京雜記》記載,農歷九月九日有吃蓬餌的習俗,其中的蓬餌, 就是最早的重陽糕。由于九月九與寒露節氣時間接近,許多飲食、習俗文化也有所相似。因而,寒露也講究吃花糕。
對于吃糕習俗的來源,有觀點認為,九九重陽節期間,古人好“登高”抒發胸臆,但對于居住在沒有山的地區的人來說,則是取“糕”字的諧音,以吃糕代替“登高”,從而表達同樣的祝福與希望。
一般來說,國慶節放完長假,就到了寒露節氣。天氣就要轉涼,植物葉片上露水開始增多,萬物隨寒氣的增強逐漸蕭落,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漸退去,陰氣漸漸生發。人們并沒有因為寒冷將至而悲涼,而是約上親朋好友,三五成群到戶外小山頭走走看看,登高望遠,享受秋日的涼爽。
李白游天姥山的詩詞“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把登高風俗至少追朔到南朝,因為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為登高發明了特制的登山鞋——謝公屐。
登高是很好的健身運動,鍛煉心肺功能。特別是在初秋這樣一個適宜登高的氣候條件下,空氣清新,登上高處,極目遠眺,心曠神怡,一覽眾山小,滿世界盡在腳下,讓人心情舒緩,胸懷開闊,忘記煩憂,心里升騰出豪情和壯志。這也是古今文人為什么喜歡登高吟詩作賦的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