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媒體反動物虐待聯盟(SMACC)發布報告《社交媒體上的靈長類寵物》,發現社交媒體上有公開虐待靈長類動物的內容,造成不良內容的傳播和增長。視頻中至少出現了51種被作為寵物的靈長類動物,其中35%屬于瀕危物種,53%屬于易危物種。
SMACC由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等20個動物保護機構組成。2021年9月至2023年3月,SMACC梳理了Facebook, Instagram, TikTok和YouTube平臺,發現共有1226條涉及作為寵物的靈長類動物的內容,總瀏覽量超過120億次。部分視頻涉及對動物施以暴力和虐待的有害信息。
報告發現,13%的視頻涉及對靈長類動物的心理折磨,比如故意驚嚇、戲弄和剝奪動物的進食;12%的視頻顯示動物的身體受到折磨,如被毆打、被火燒、截肢,甚至被折磨致死;60%的視頻顯示靈長類動物直接受到不當對待。報告還發現,涉及此類視頻數量最多的三個平臺是Facebook(60%)、YouTube(24%)和TikTok(13%)。
(網絡視頻截圖)
報告顯示,熱門視頻中的靈長類經常出現在人們家中,穿戴人類的衣服或尿布,有些視頻的瀏覽量高達數百萬,并且許多網友直呼“可愛”。年幼的靈長類動物也是被拍攝的主體之一,這會對它們造成長期的生理和心理傷害。實際上,給動物穿上人類的衣服和鞋子會讓它們感到不適,也會限制它們的自然行為。YouTube上一段高達400萬點擊量的視頻中,一只猴子穿著有領襯衫、長褲、鞋子并且背著背包,走路非常吃力。
(網絡視頻截圖)
視頻中的靈長類通常在很小的時候就與父母分離,被賣到寵物市場。這些動物在缺乏父母養育的情況下經常出現“刻板行為”,如搖晃身體、不停地踱步和過度梳理毛發。年幼的動物吸吮手指也是為了緩解與親屬分離的焦慮。在非自然的環境中飼養,這些動物可能會營養不良,飲食不當也會讓它們患上糖尿病,增加挫折感和攻擊性。成年后,它們會變得難以控制,甚至會對人造成傷害。許多動物最終被送往救護中心,甚至被遺棄。由于缺乏生存技能,它們在野外極難生存。
(網絡視頻截圖)
靈長類動物的某些行為可能被誤認為它們是快樂的,但實際上動物正遭受痛苦。例如,當靈長類動物微笑或大笑時,其實是它們高度緊張和害怕的表現,表明動物可能要發起攻擊。
除了彰顯動物“可愛”的視頻,社交媒體還涉及傳播對靈長類動物的毆打、恐嚇、性虐待等內容。一些視頻中,主人似乎為了管教動物,對它們毆打和掌摑。一些博主將動物置于危險境地,拍攝它們的反應,或自己解救動物的過程。另一些博主則故意嚇唬或戲弄這些動物,以便記錄它們在痛苦和恐懼下的反應。有些博主甚至會拍攝對年幼獼猴的性虐待,這類內容有時呈現為給動物洗澡。
(網絡視頻截圖)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全球野生動物研究負責人Neil D’Cruze博士表示,“這些視頻不是娛樂,而是動物虐待,其中的許多內容都極其暴力。社交媒體平臺助長了這些錯誤信息的傳播,對受眾產生誤導。平臺應積極采取行動,封禁這些內容創作者,禁止虐待動物的內容上傳。如果受眾看到這類內容,請積極向平臺舉報。”
據統計,全球約有75%的靈長類物種正在減少,60%的靈長類物種瀕臨滅絕。除了棲息地喪失,叢林肉狩獵、非法貿易、氣候變化和新的人獸共患病出現,都是導致靈長類物種減少的重要原因。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是一個國際性動物保護組織。總部位于英國倫敦,在14個國家設有辦公室。協會長期致力于動物保護工作,活躍于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協會擁有聯合國全面咨商地位,在動物福利科學研究和實踐方面發揮全球引領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