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上下近300年,詩人數量燦若星河,從初唐的王勃、陳子昂,再到晚唐的韋莊溫庭筠等人,每位詩人都為歷史和中國詩歌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他們有的如杜甫心懷天下,有的如孟浩然終生未仕,還有的如張九齡是一代賢相。而要說最不要臉的,最讓人不齒的詩人,那會是誰?
我相信很多人會把宋之問推出來批斗,不錯,這位詩人,簡直就是個小丑。
古代文人大致分兩種,德大于才的是君子,比如宋璟、張九齡;才蓋過德的是小人,就連張說、姚崇這樣的治世能人都算不得上是君子。而宋之問呢?那就是徹徹底底的小人了,白長了一副好皮囊。
《新唐書》中記載,“之問偉儀貌,雄于辯”。可見宋之問是一位長相出眾、而又能說會道的人。他出生在一個很普通的家庭,憑借文學天賦不到20歲就進士及第,當時這位“宋大人”可是有了名的帥秀才,長得又帥又高,一表人才,登科之后,騎著大馬走在街上,不知道俘獲了多少地主老財家的心。
剛步入官場,宋之問和楊炯成為同事,在文學館內工作,整理大唐的主要書籍,算是當時大多數中舉之人的第一份工作了。不久高宗去世,武則天先后廢掉了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作為女皇帝,而且是非常漂亮的女皇帝,在權力欲望得到滿足后,“凍齡女皇”武則天對身體的欲望也逐漸強烈。所以那時候武則天在寵幸了薛懷義這個假和尚之后,又光明正大地設置了“控鶴監”,專職負責為自己招納男寵。在控鶴監中,左控鶴與右控鶴分別由張易之和張昌宗兩兄弟掌管。
張易之和張昌宗是武則天最心疼的“哈基米”,相比于剛被拋棄的薛懷義,張氏兩兄弟出身不錯,而且長相帥氣、富有才華,情商也極高,懂得主子想要啥。這兩位兄弟除了能給武則天提供身體價值,情緒價值也是買一送一,成為了武則天私生活的精神支柱。所以后面張氏兄弟權傾朝野,搞得朝堂內外烏煙瘴氣,最終在神龍政變的時候,被當場砍殺。
在張氏兄弟得勢之后,同在長安的宋之問看到了自己職場機遇,小算盤也已經打好了。在被調任到宮中做御用文人之后,宋之問經常跟在武則天屁股后面,出入各大社交場所,負責寫詩調節氣氛。這個工作多是文人不齒的差事,就像50年之后李白被玄宗召進宮當翰林,以為是草擬詔書的,結果也是干的這個活,不久李白發現有損人格,而且心中報復無法施展,就辭職了。
那時候的宋之問已經是武則天身邊的弄臣了,本來尊嚴已被踐踏得稀碎,可臉皮厚的人永遠不知道羞恥是何物,在他們眼里權力才是最香的。宋之問看到張氏兄弟憑借顏值和才華得寵了,覺得自己也不比他們兩個差啊,他們行,我也行!
于是宋之問終于忍不住了,某一天他抓住和武則天同處的機會,不知廉恥地毛遂自薦了起來,寫了一首詩(節選):
明河可望不可親,愿得乘槎一問津。
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
意思很明顯,寫得也很露骨。意思就是能不能給個侍寢的機會,如果體驗感還不錯,肯定會更加努力,不讓您失望。武則天讀完很感動,但并沒有引起武則天的興趣,而是丟了一句話“宋大詩人,你有口臭”。聽到這話,讓宋之問無地自容,真的恨不得找個老鼠洞鉆進去,當即灰溜溜地撅著屁股退出去了。癩蛤蟆終究沒嘗到天鵝肉。
武則天在朝的時候,大搞“特務”情報,很多有骨氣想要復辟李唐的文人雖然不會出來頂撞,但他們內心都一直在等機會,在他們眼里,武則天的宮闈秘事他們聽著都害臊,宋之問竟然為了權勢厚著臉皮去毛遂自薦侍寢?用東北話說,“這小子,太有剛了!”。
侍寢的夢想失敗后,不久張諫之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還天下于李唐,張氏兄弟被殺,宋之問作為黨羽也被貶到了遙遠的嶺南。
要說人不要臉,就是不治之癥,誰都沒法子。被邊嶺南之后,不到一年宋之問竟然悄悄跑回了洛陽,私自離開工作崗位在唐朝這可是大罪,他便藏在了好朋友家里,不敢露面。而在隱匿的這段時間里,他竟然聽說收留他的好友要密謀殺掉武三思。這時候宋之問眼珠子一轉,壞主意又來了。他當即告發了收留他的好友,自己升了官,好友一家被砍頭。真的玩的溜,好一招賣友求榮。
當時武則天雖然退出了歷史舞臺,中宗李顯即位后,并沒有光復李唐氣象,相反朝中氛圍比武則天時期還要渾濁,李顯的老婆韋后和武三思一起把持朝政弄權,所以即便宋之問是偷偷回洛陽的,武三思這種小人也還是給他升了職。
從此以后宋之問便抱緊了武三思的大腿,即便后來武三思被當時的太子所殺,宋之問隨即押注到了驕蠻的安樂公主這。安樂公主是李顯的女兒,從小被寵壞,在李顯的縱容下,安樂公主搶占民宅,私授“斜封官”,最后和韋后一起毒死了李顯。宋之問投靠安樂公主也算是臭味相投。不得不說,宋之問人品不行,運氣也差,但凡報太平公主地大腿,也算他有點眼光。其實主要是太平公主壓根就瞧不上他。
終于三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起除掉了韋后和安樂公主,宋之問隨即被貶,還是嶺南。到了唐玄宗即位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把宋之問處死!此刻這位歷經高宗、武則天、中宗、睿總、玄宗五朝元老級小丑毫無體面的結束了一生。
宋之問人品上是妥妥的不知羞恥,精致的利己主義,毫無家國之念、手足之情。可在寫詩上面卻還是一把好手,文章最后且讀一下他的《渡漢江》吧: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首詩是一首著名的思鄉詩,表達了詩人在嶺南荒蠻之地經歷了不知多少個春夏秋冬,如今快回到家了,卻因為感情激動,不敢問家鄉人,這些年的變故。按照一般理解許久沒回過家,而又和家里沒有書信往來,所以等到了家鄉的地界,往往都會熱淚盈眶,不敢問家鄉人家里的變故,萬一親人不在了呢?多真實的情感,讓人動容。
可實際上這首詩就是宋之問從嶺南離崗后偷偷回家時所作,只待了一年時間,就受不了嶺南氣候,被貶還做了逃兵。所以他一路上自然是 “不敢問來人”了。
歷朝歷代,最怕的就是文人失節,皇宮一直是權力的角斗場,一旦掌權者墜入貪婪的深淵,如果沒有朝中文人守節持正,堅守最后的底線,那么天下也將傾覆。很可惜,宋之問,就成了歷史的笑話。
【2024年詩詞日歷】一份值得每日陪伴的詩意禮物,點擊下面圖片即可購買。
作者 | 素心
投稿 | wangyw1027@163.com
入群學習 | 微信(15116151869)
圖片 | 來自花瓣網如侵權立即刪除
文字內容 | 文章內容為原創,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