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歐廷君 來源:企業觀察報|2018-05-29|
(作者歐廷君近照)
摘要:改革開放幾十年的今天,我國無論是經濟體量還是經濟規模,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在此基礎上,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則是我國當今與未來的科學抉擇。其發展內涵必然由過去“外延式”高速增長方式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但是,我們要實現這一驚人一躍,必然是通過發展、人才、創新“三個第一”來驅動我國經濟與社會“內涵式”發展。這種發展方式的轉變,將由過去低級驅動轉變為中高級創新驅動。其衡量的標準則是推動經濟社會全要素生產率的發展,使之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力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度文明與進步。
在全球產業與科技大變革時代,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十九大報告中,根據中國當代國情發展需要,以世界眼光科學地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擘畫出一幅跨時代意義的宏偉藍圖。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這一科學論斷,言簡意賅,意境深遠,黨的十九大報告的舉世偉略及“三個第一”。不僅豐富了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而且更將成為當今與未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落實的坐標。
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今天,我國無論是經濟體量還是經濟規模,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在此基礎上,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則是我國當今與未來的科學抉擇。其發展內涵必然由過去“外延式”高速增長方式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但是,我們要實現這一驚人一躍,必然是通過發展、人才、創新“三個第一”來驅動我國經濟與社會“內涵式”發展。這種發展方式的轉變,將由過去低級驅動轉變為中高級創新驅動。其衡量的標準則是推動經濟社會全要素生產率的發展,使之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力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度文明與進步。
一、“發展是第一要務”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定海神針”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目前,我們所面臨的形勢錯綜復雜,挑戰前所未有,困難不可低估。對此,唯有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才是解決我國一切矛盾和問題的關鍵。70年來,我國之所以能從“開除球籍”的邊緣上站起來、富起來并迅速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最關鍵就是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始終抓住發展這個“牛鼻子”,使我國各項事業得到快速發展。
(作者歐廷君近照)
握把發展大勢,抓住時間節點。應該看到,在前段“粗放型”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的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經濟結構欠優;實體經濟發展后勁不足;創新能力還不夠強;生態環境保護欠佳;城鄉就業、醫療、教育、住房、養老、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在不同程度上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較大,“數量型”經濟增長還沒能有效向“質量型”、“效益型”跨越,這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的關鍵所在。要破解這些社會發展難題,唯有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凝心聚力,奮力前行,真抓實干地把黨中央匠心繪就的各項改革偉業落到實處。才能全面推動城鄉區域、企業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神州大地,春潮涌動。我們要建設具有13億人口的現代化文明強國,最關鍵就是錨定新時代發展方位,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干事業,甩開膀子加油干,才能開創我國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新局面。
3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上針對中國發展現狀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1):“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具備過去難以想象的良好發展條件,但也面臨著許多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因此,我們唯有牢記“發展是第一要務”,堅持“發展就是硬道理”。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順勢而上,奮發有為,努力創造屬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質量發展光輝業績!
牢記使命,干在實處。新時代,真抓實干謀發展是中國特色社主義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更是我們廣大黨員干部與億萬人民的職責所在。在各城鄉區域發展上,必須克服過去某些“等靠要”思維,鼓足勇氣“闖改創”。因為我們發展的目是讓中國更加強大起來,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13億中國人民。因此,在發展問題上,要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以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高興不高興作為檢驗廣大黨員干部工作的唯一標準。在干事創業上,以焦裕祿、廖俊波等優秀黨員干部為榜樣,恪盡職守,勇于擔當,率先垂范地營造各城鄉區域高質量發展生態,切實打好“產業轉型升級”與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努力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
毫無疑問,“發展是第一要務”的關鍵是我們廣大黨員干部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帶領人民群眾把各城鄉區域經濟、企業發展的每項事業落到實處。在“產業轉型升級”與“鄉村振興戰略”中,堅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工作作風。做好符合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各項工作,不斷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切實做到國計民生極大改善、人民生活幸福美好,確保中華經濟“巨輪”在波濤洶涌的世界經濟海洋中行穩致遠。
(作者歐廷君近照)
二、“人才是第一資源”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
在當今科技日新月異的創新時代,國家之間、城鄉區域之間和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最終處決于人才的競爭。而我國又是世界上具有人口最多的國家,其蘊藏著豐富的人才資源,這是我國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如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一巨大的人才資源優勢,我國就能充分發揮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的最佳效應。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2)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才是第一資源”的一系列科學論斷。不僅是當今中國在發展上對人才資源的科學把握,而且為我們在新時代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質量發展的偉大事業中不拘一格、大力引進和充分利用國內外優秀人才標定方向。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經驗告訴我們,唯有聚天下之才,才能得到快速發展,才能使各城鄉區域的人才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唯有強化培植各城鄉區域產業優勢;才能確保城鄉區域經濟的持續繁榮;城鄉區域業態才會充滿活力;才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在此,我們唯有發揮城鄉區域的人才“集聚效應”,確保城鄉區域整個“發展生態”繁榮昌順。
十八大以來,在“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思想指引下, 國家力推的“千人計劃”、“人才簽證”、“留學生創業”等不拘一格招才引智舉措,加快了我國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
而今,在貫徹新時代創新與發展理念時,如何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各類高層次人才,這是我們各城鄉區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課題。在此,筆者認為,重視人才的首要任務是重視人才素質的培養,因為任何一個素質教育發達的地區,其創新發展的優勢就比突出,基礎就十分牢固,實施創新驅動與高質量發展的成效就更顯著。一些發達國家及我國東南沿海發達省市的事例充分見證,高素質人才不僅是各城鄉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而且更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
恪守求賢若渴的愛才之心。在國際、國內各城鄉區域經濟、企業激烈競爭的當下,特別是我國中西北部欠發達地區,我們要牢固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以“求賢若渴”之心集聚人才,以“三顧茅廬”的精神服務于人才。著力完善自身城鄉區域、企業人才政策和基礎環境上的保障,迅速提升凝聚人才的服務質量,真正讓各類專業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傾力為各類專業人才搭建良好的事業舞臺,為高素人才建好配強必備的基礎設施。讓本土人才、異地人才、海外人才在各城鄉區域、企業發展的舞臺上充分發揮他們的才智,實現他們的人生夢想,有力推動我國城鄉區域經濟、企業高質量發展。
三、“創新是第一動力”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創新是第一動力”發展思想,其蘊藏著豐富內涵。不僅是各城鄉區域經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南,而且是國家治理與經濟發展取向的指導原則。
實踐證明,創新不僅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而且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與國家治理戰略的重要支撐。創新能進一步增強國家、地區和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有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全面提升中國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振興實體經濟,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加快經濟和產業新舊動能的轉換。從而達到為市場提供優質的服務供給、要素供給和完備的市場供給體系,增強各城鄉區域、企業發展環境的吸引力和品牌競爭力,加速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而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智者興邦,蘊生萬物。五年多來,我國在國家治理、經濟結構調整、城鄉區域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上,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甄地提出“五位一體”、“四個全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帶一路”、“鄉村振興”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使我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國民經濟運行穩中向好,綜合國力迅速加強。同時,隨著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2025中國制造”的有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相繼跨入世界科技前沿。充分彰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洪荒偉力,備受世界稱贊!正如去年9月12日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載文表示(3):“中國已經從模仿者轉變為創新者,在金融、生物和智能機器人技術快速發展的新時代,中國將擔負起全球科技領導角色。”
凝聚磅礴力量,共筑千秋偉業。目前,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還有不少領域內的核心技術依然受制于人,“卡脖”現象還沒能得有效改變,城鄉區域、企業品牌競爭力與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在此,我們唯有通過科技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來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矛盾與問題,使我國各城鄉區域經濟、企業由過去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及時準確地把握全球科技創新大勢,結合各城鄉區域、企業發展實情。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時代的曠世機遇,有力推進各城鄉區域、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發展新動能、新興產業,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改造和迅速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著力推動集成電路、第五代移動通信、飛機發動機、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現代農業、鄉村全域旅游等產業發展。同時,進一步加快去產能步伐,“要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果斷淘汰那些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和企業,為新興產業發展騰出空間(4)。”為城鄉區域經濟、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開辟新路徑、開創新局面!
眾所周知,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離不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我國40年的高速發展充分見證,對外開放加強了多邊貿易合作,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指出,堅持擴大對外開放,支持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自由貿易區建設。進一步拓展開放范圍和層次,完善開放結構布局和體制機制,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這將為我國當今與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提供更加強勁的動力。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人民領袖習近平總書記的“三個第一”發展思想,不僅充分彰顯其博宏高遠的曠世智慧,而且蘊含著他對黨和國家及億萬人民高度負責與深情大愛。在此,我們各城鄉區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不折不扣努力踐行“三個第一”的發展思想。切實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實際行動堅決捍衛改革、創新、發展的偉大成就,從容自信把握時間節點,萬眾一心,努力拼搏。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贏得更輝煌的未來;為我國譜寫一篇發展興盛穩健、人才八方集聚、創新日益強勁的宏偉華章!(作者系全球品牌、創新、人才、企業家概念科學闡述第一人。亞洲經營智庫首席研究員、企業經營戰略顧問、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經專家智庫特約專家、首席研究員。國內財經、品牌、管理實戰知名專家、多家權威媒體財經、品牌、管理、文學欄目專欄作家、詩人)
專長:專注區域經濟、鄉村振興、民族產業、品牌發展研究與企業經營戰略創新創意管理工作,通過調查研究與實踐總結所發表的許多文章觀點與建議,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眾多著名權威專家的贊評。
專長
參考文獻:
(1)、新華網:《習近平: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內容鏈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lh/2018-03/20/c_1122566452.htm
(2)、光明日報:《2016年終盤點特刊·澎湃奔涌的人才活力》內容鏈接:http://news.gmw.cn/2016-12/28/content_23352231.htm
(3)、新華網:《多國主流媒體稱贊中國正成為全球創新引領者》內容鏈接: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12/c_1121795079.htm
(4)、人民日報《轉型升級促高質量發展》內容鏈接:http://zj.people.com.cn/n2/2018/0320/c186327-31362070.html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