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公共衛生專家、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因病于2023年10月27日,不幸去世,享年60歲。
數位吳尊友的同事、生前好友向經濟觀察網記者證實了這一消息。
公開資料顯示,1963年6月,吳尊友出生于安徽黃山。1980年,參加高考,考入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系,先后獲得學士、碩士學位。1988年,吳尊友畢業后,進入安徽省防疫站工作。
1991年至1992年,吳尊友就讀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公共衛生專業,獲碩士學位;1992年—1995年,就讀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流行病學專業,獲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后,吳尊友回國開始從事防治艾滋病工作。2003年,又參與“非典”(SARS)防治工作。
2005年,吳尊友任中國疾控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2017年4月,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吳尊友即參與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工作,為公眾所熟悉。
2023年1月,吳尊友當選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在學術方面,吳尊友先后主持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及美國NIH課題等研究課題40多項,主持重大專項1項、NIH 課題1項。發表學術論文450多篇,包括在《科學》《柳葉刀》等國際著名雜志發表SCI論文250多篇,是《牛津公共衛生教課書》作者,主編中國艾滋病防治英文學術專著兩本。
吳尊友多次獲得國家獎勵或榮譽,包括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UNAIDS金質獎章、國際毒品學會Rolleston大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等,并榮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名人堂”。
從2003年非典,2008年的腸道病毒EV71,到2009年的甲流,再到2019年底/2020年初發生的新冠疫情,從這些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我們從中學到了什么?
“首先是發現我們的病原體鑒別能力弱。”吳尊友說,20年前,非典流行時病原體是什么時候分離的呢?是在非典流行五六個月以后才知道是冠狀病毒引起的一種呼吸道傳染性疾病,而且這個病原體的分離和確定工作不是中國的科學家,而是外國專家完成的。其次,我們對突發疫情的發現還是不夠及時,再就是我們的疫情統計報告能力還比較弱。
吳尊友介紹,2003年非典結束后,我國政府努力補短板,用幾年的時間,建立了短時間、多病種、多個實驗室平行鑒別病原體的能力。即一旦有新的突發疫情發生,我們可以組織多個實驗室同時來做病原體分離工作。像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我們在非常短的時間,即約一周時間,就把病原體分離出來了,破解了病毒的基因結構序列。在及時了解和掌握疫情方面,我們建立了“豎到底、橫到邊”的覆蓋全國所有鄉鎮衛生院的傳染病實時報告信息系統,還建立了以癥狀為指標的呼吸道傳染病監測報告信息系統。
吳尊友認為,回顧剛經歷三年的新冠疫情,還是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新冠流行不僅對普通老百姓,對專業人員一些原本的認知也造成了沖擊,混淆了已經理解“很全面”的基本概念,比如“死亡”。
“在過去兩三年,老百姓問得最多的就是新冠已經變成類似于流感了,病死率已經很低了,為什么我們還不放開?” 吳尊友說,可能大家知道:衡量一種傳染病的嚴重程度,死亡是一個重要指標,而“死亡”也分絕對數和相對數,相對數又有死亡率和病死率兩個指標。
吳尊友介紹,以香港五波新冠疫情的情況為例,從病死率來看,第一波疫情的病死率是3.23%,第二波病死率是0.45%,第三波病死率是2.5%,第四波病死率是1.4%,第五波疫情的病死率是0.48%。單從病死率來看,數字確實在減少,但從死亡人數來看卻在增加。第一波疫情死亡的病例數是三人,而第五波疫情死亡的病例高達1萬多(截至2022年底)。那么,第一波和第五波疫情,哪波更嚴重?
“所以,不能簡單地看病死率的數值大小。”吳尊友說。同樣是病死率這樣一個概念,其含義在不同的傳染病是不一樣的,比如狂犬病的病死率是百分之百,不管是哪里都是這樣。流感的病死率基本是0.1%左右。但是新冠的病死率,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不同人口、不同的疫情規模”差異很大。所以說,病死率不是衡量新冠疫情嚴重程度的一個完全可靠的指標,它反映的是多種因素的綜合體。
吳尊友認為,死亡風險實際上是感染以后才有可能面對的危險。如果疫情或者把疫情控制在萌芽之中,大家就都不感染,感染的風險就不存在,也就不可能因為感染而造成死亡了。而病死率只是考慮了感染以后那部分人群。也就是說,如果疫情感染的人數很多,雖然病死率很低,但造成的死亡人數規模也可能很大。所以,疫情規模對于死亡的數量和對判斷疫情是否嚴重起著決定性作用。
經歷三年疫情,吳尊友的樣貌悄然發生著改變,頭發從黑變白,身體變得日漸消瘦。
對此,吳尊友表示:應該說很多人付出比我多,他們在一線工作,有些人還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10月2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中疾控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10月27日下午因胰腺癌去世。
本文綜合自彭拜新聞、經濟觀察報、每日經濟新聞等。圖片來源于網絡,不能識別具體來源,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感謝您的包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