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空氣中彌漫著一種難以表達的悲情。
深秋的悲情中,隱約有一種情緒在彌漫,讓人感慨不已,心生惆悵。不容易,幾乎是一種共識。不容易,大家都不容易。不容易,讓人感到壓抑,讓人感到郁悶,這是一種難以甩落的情緒。
深秋中,傳來的悲情,讓人難以釋懷,又無以言表,尤其讓人感到壓抑沉重。壓抑中,人們顯得慌亂不安。不少人隱約感到,一個時代的結束。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是莊子表達的情緒。退守與隱忍,也是一種處世的態度。為成全而承受的隱忍,難免呈現出窩囊的姿態。委曲求全,可能也是一種境界。苦苦支撐卻又節節敗退,更應該理解為一種境遇。可這樣的境遇,又是多少人的寫照?心里的苦楚,又能向誰傾訴?或許,更多的悲情,來源于共情。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據說,這是蘇軾在臨終時寫給兒子蘇過的詩,到底想告訴人們什么?雄心壯志和功業渴望,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不斷地徘徊和掙扎,到得還來別無事,是微妙的心境,難以言表。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深秋的北國,應該有蕭殺的秋意吧。深秋的江南,依然草木青翠,江南的草木,要在入冬后才見枯黃。即使是身處江南,深秋的寒意,也能明顯感受到。深秋的江南,草木青翠,也有枯黃的景象。況且,深秋之后,即是寒冬。悲秋之情,大江南北,應該是相通的。
滿城風雨近重陽,據說是一句只寫一句便寫不下的詩。《冷齋夜話》載,北宋潘大臨工于詩,貧甚。臨川謝逸致書問:“近新作詩否?”大臨答云:“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恨為俗氣蔽翳。昨日清臥,聞攪林風雨聲,遂題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租人來,遂敗意。只此一句奉寄。”
后人有續寫“滿城風雨近重陽”,茲錄于后:
韓淲《風雨中誦潘邠老詩》:滿城風雨近重陽,獨上吳山看大江。老眼昏花忘遠近,壯心軒壑任行藏。從來野色供吟興,是處秋光合斷腸。今古騷人合如許,暮潮聲卷入蒼茫。
許月卿《滿城風雨近重陽》:滿城風雨近重陽,一舸煙波入醉鄉。心事已同鷗島白,眼界空有云山蒼。酒安能管興亡事,菊亦頗復時世妝。何似長歌明月里,月明天闊地更長。
深秋,夜色沉墨,感慨萬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