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璇、趙雨婷
視覺設計| 星船知造
正文共計:7334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10月星船半月報,主要關注以下8件事。我們也將從產業向略作延展——
1,宏觀:中國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
2,市場:北交所直接IPO相關制度規則的研究意味著中小企業上市或有哪些新便利?
3,芯片:英偉達窗口期被掐,國產替代情況
4,科技:微軟利潤大漲,AI要發威?
5,果鏈:富士康遭兩部門檢查背后
6,顯示屏:三星下滑,京東方再突破
7,汽車:美國工人罷工再升級背后、國內汽車市場大降價背后
8,10000億:4處涉及水利方面
決心:中國將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
10月18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了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系列舉措,其中就包括“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
這一措施彰顯了我們主動擴大開放的決心。
以開放應對封閉保護
此前,除自貿試驗區放開制造業外資全面進入以外,國內其他地區根據《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制造業已基本完全開放。僅保留兩項:
一是“出版物印刷須有中方控股”。
二是“禁止投資中藥飲片的蒸、炒、炙、煅等炮制技術的應用及中成藥保密處方產品的生產”。
星船知造看來,這兩大產業中,前者涉及輿論宣傳與監督的主導權,后者關涉我國傳承、發展數千年的中藥相關技術。這兩者將在此次“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生效后首次面對海外資本的介入。
對中藥企業來說,需要把握商業機密、知識產權保護的尺度。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學院教授崔凡此前表示,在相關領域的法律法規不斷完善的情況下,取消對外資的股權限制,在更大范圍實行基于國民待遇原則的監管,實際上是監管制度的優化,可以提高監管效率。
制造業使用外資金額增長
除了上述兩類首次允許外資準入的行業,星船知造從商務部數據看到——從當前的外資使用情況來看,制造業中的高新技術和醫療設備等領域外資使用率增長較快。
從整體外資使用金額看,由于地緣政治沖突和部分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原因,我國實際外資使用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別增長14.9%和6.3%之后,今年前8個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471.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了5.1%。
但從行業看,我國制造業使用外資金額在增長。
星船知造分析我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正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產業創新升級需要引入更多的資金支持和外部競爭。在制造業外資準入條件不斷放開的背景下,今年1-8月,中國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399.5億元,同比增長6.8%。
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19.7%,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分別增長39.7%。高新技術服務業中,研發與設計服務領域實際使用外資增長57.1%。同時新設立外資投資企業33154家,同比增長33%。
國務院近日還印發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提出了提高利用外資質量、保障外商投資企業國民待遇、持續加強外商投資保護、提高投資運營便利化水平、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完善外商投資促進方式等6個方面共24條具體措施。
伴隨更多制造業的向外開放,我們正彰顯主動擴大開放的決心和行動。
機遇:北交所正加快研究制定中小企業直接IPO的相關制度規則
10月17日,北京證券交易所總經理隋強透露,正在加快研究制定北交所直接IPO的相關制度規則。本次改革通過優化“掛牌滿12個月”執行標準、允許符合條件的優質中小企業首次公開發行并在北交所上市。
9月1日,證監會發布《關于高質量建設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意見》(下稱“《意見》”),并提出“深改19條”,此次直接IPO相關制度規則的研究制定基于這一基礎展開。
“深改19條”提出:優化發行上市安排、全面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取消了融資1000萬元的限制等。
在此基礎上,北交所進一步優化掛牌滿12個月的執行標準,提出符合一定條件的企業不需要通過新三板掛牌,可直接申請IPO。具體適用的企業和上市標準尚未出臺,預期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未來可以直接申請IPO。
成立兩年以來,北交所的服務對象更多為創新型中小企業。當前北交所上市公司有21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比超4成,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超9成。
國產替代成唯一出路:美芯片禁令出臺,英偉達30天窗口期也被掐斷
英偉達A800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中國科技企業在大模型訓練中需求量最大的芯片。也是當前中國企業能采購到的最高端的AI芯片。
美國當地時間10月17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發布了針對芯片出口禁令新規。美國限制向中國出口更多人工智能芯片,其中就包括Nvidia H800、A800。
10月25日,英偉達在向美國證券交易會遞交的一份文件中透露,美國政府通知公司,針對適用于總處理性能大于等于4800(單位:TTP,即總處理性能。計算方式芯片峰值算力TOPS×位寬bits)并為數據中心設計或銷售的產品的相關出口管制立即生效,影響A100、A800、H100、H800和L40S等產品。
這意味著,原本“出口管制規則”30天公示期的“窗口期”不存在了——中國企業無法采購英偉達高端AI芯片。
數位通信、人工智能產業人士告訴《星船知造》,此次“出口管制”行為主打一個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一方面,限制也影響到英特爾和AMD的芯片銷售,包括應用材料公司、泛林集團和KLA等芯片設備廠商也受牽連。截至“限制”發布當日股市收盤,三家美國芯片巨頭(英偉達、英特爾、超威半導體)一夜間市值就蒸發近575億美元。美國《華爾街日報》稱將加劇拜登政府與向龐大中國市場銷售產品的美國企業之間的分歧。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發表聲明表示,這將會威脅整個美國半導體生態體系。
但另一方面,此次“斷供”劍指延緩中國AI大模型產業發展、拖慢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意圖是明顯的。國際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估算,當前中國企業落后OpenAI的GPT-4等大模型約2.5年至3年。
國產替代情況
中國是英偉達最大的海外市場。
幾乎所有中國科技企業——騰訊、字節跳動、百度、阿里等,其大模型訓練都依賴英偉達A800/H800、A100/H100等AI芯片。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集邦咨詢估算,今年出貨的120多萬臺AI服務器中,搭載英偉達的GPU芯片的份額占到了60%-70%,來自中國的需求就占英偉達數據中心收入的20%-25%。
有媒體報道,包括騰訊在內的數家中國科技企業預定了價值40億美元的A800,將于明年交貨。但隨著新禁令的出臺和30天窗口期被掐斷,或將導致英偉達2024年巨額訂單的取消。
根據英偉達最新披露的文件顯示,中國云廠商、服務器廠商、銷售代理商目前已無法從英偉達下單。不過數位業內人士告訴我們,國內幾家大廠由于囤貨充足,受到的影響有限,但也有廠商表示,雖然目前囤了足夠的存量,未來還是有較大壓力。
目前國內能提供AI芯片的企業主要有:華為、百度、阿里等頭部科技企業;海光等國資企業;壁仞科技、摩爾線程、寒武紀、景嘉微、天數智芯等創業型芯片公司。
國產大模型訓練算力則可大致分為:
一是華為鯤鵬和昇騰AI生態的算力方案,沒有英偉達GPU參與;
二是混合型算力支持,大量采用英偉達A100芯片,部分增加AMD、英特爾芯片,以及寒武紀、海光等國產芯片及加速卡融合跑模型訓練;
三是租用性價比更高的服務器云算力,補充算力不足的情況。
可以肯定的是,國產算力必定會迎來市場補位的機會,這也是我們必須要走的一條路。而此次英偉達禁售的A800和H800作為曾專供中國的“閹割版”A100和H100,面對制裁范圍進一步擴大,不知道英偉達會不會為了抓住中國市場,在新一輪出口禁令下再次做出一些調整。
微軟2024財年一季度報:利潤大漲,AI發威
10月24日,微軟(NASDAQ:MSFT)公布截至9月底的2024財年第一季度財報。營收、利潤雙雙大漲:
實現營收565億美元,同比增速由上季度的8.3%提升到本季的12.8%;經營利潤環比提升4.4%至269億元;其中智慧云板塊整體實現營收243億美元,同比增速由15%提至19%;尤其是拳頭產品Azure本季實現營收168億美元,同比增速提速到29%。
此前微軟的AI業務只負責燒錢——微軟豪擲數十億投資Open AI?,F在AI業務逐漸落地,并反映到了云計算和生產力板塊超預期的營收增速上。微軟首席執行官薩蒂亞·納德拉表示,公司(核心業務的增長)受益于決定建立一個統一的技術平臺來支持其人工智能服務。
相較于微軟業績,同日發布財報的谷歌業績表現就引得投資者不甚滿意,并帶來股價下跌。
谷歌財報顯示,截至今年9月的3個月內,Alphabet收入767億,同比增長11%,利潤同比增長42%至197億美元。盡管收入增長,但盤后市場谷歌股價下跌超過6%。
這主要是因為谷歌云計算部門的增長率下滑至22%,低于投資者預期的26%;而微軟云的增長預期是在27%的基礎上趨緩,但實際上增長回升至29%,引起股價上漲4%。
不過,微軟表示要到2024年初之后,人工智能才會開始產生有意義的結果,更多產品才會被廣泛應用。當前,微軟、谷歌等企業將人工智能應用到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中——為的是在AI真正大規模落地前贏得先機。
富士康遭兩部門調查,果鏈再轉移
10月22日,據《環球時報》報道,稅務部門依法對富士康集團在廣東、江蘇等地的重點企業進行稅務稽查,自然資源部門對富士康在河南等地的重點企業用地情況進行現場調查。
富士康一直被中國各省市視為解決當地就業問題的排頭兵和稅收大戶,因此很多城市都會對富士康做出“要土地給土地,要稅收優惠給稅收優惠”的巨大讓步。
但最新款iPhone15 pro max的物料成本中,中國大陸供應商占比僅占2.5%。
蘋果在華供應鏈正持續轉移。
富士康逐漸將產業鏈外遷,開始在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建立新的生產基地。
蘋果在華的代工企業主要由富士康、立訊精密、和碩和緯創等企業組成。不過在富士康、緯創等赴印度設廠之后,緯創在國內的部分市場份額已經由立訊精密接替。據韓媒TheElec消息,蘋果于今年計劃生產的8630萬部iPhone 15系列產品中,富士康拿下58%的訂單,立訊占比28%,和碩占比13%,緯創已僅占1%。
京東方發布“東方屏”,國產顯示屏產業自主、自立、自研
10月24日,京東方柔性OLED屏幕X1發布。同時京東方宣布2023年第一億片柔性OLED屏幕下線。
京東方柔性OLED出貨量已連續多年穩居國內第一,全球第二。
更高端的AMOLED領域,《星船知造》綜合CINNO Research數據,2023年1-6月AMOLED智能手機面板屏幕出貨量中供應商份額排名前五名依次為:
● 三星(52%,同比下滑26.7%)
● 京東方(18%,同比增長78%,全球第二、國內第一)
● LG(8%,同比增長20.8%)
● 維信諾(7.4%,同比增長24.2%,全球第四、國內第二)
● 天馬(7%)
國產顯示屏正對三星持續追趕。
一是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如2016年京東方研發投入四十多億元;2017年京東方研發投入近七十億元;2018年,京東方上半年的研發投入又同比增長了15.02。京東方 2022年研發投入 126.02 億元。
巨大的資金投入背后離不開國家相關支持。比如從1998年到2012年的14年時間內,京東方每年營收都處于虧損狀態,被外界稱為“賠錢貨”。支撐企業長期運營的重要資金來自國家的投入,包括2010-2019年間,地方對京東方提供了110億元的資金支持。
二是下游應用市場爆發出巨大需求。屏幕產業下游即一切有顯示需求的產品,手機、平板、電視等。電腦和車載顯示也是主要應用領域。
隨著我國網絡基礎設施的的完善和升級,我國智能手機用戶規模穩中有升,基數巨大,截至2023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1109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這是智能手機發展的巨大市場基礎,同時也是屏幕產業的發展依靠。
京東方2018年開始與華為Mate 20系列旗艦機合作,此后華為的旗艦機型與京東方保持了長期合作。
從全球OLED產能分布來看,中韓領頭。韓國三星長期是行業老大,我國的京東方、維信諾、天馬等緊隨其后。尚普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OLED顯示面板出貨量為8.7億片,其中三星占比56%,京東方占比12%,LG占比9%,維信諾占比6%,天馬占比4%。
目前中韓在OLED屏幕上有不同特點,中國在智能手機OLED面板上更具優勢,韓國在中大尺寸OLED上具有領先優勢——
暗光屏閃、屏下藏鏡頭和高頻調光屏等技術是國產屏幕的優勢,以上特點在智能手機的小型OLED屏幕應用中尤為突出。
三星和LG的優勢更多在適用于筆記本電腦、電視等中大尺寸OLED市場中。
汽車:美國汽車工人罷工再升級,中國汽車市場廠商再降價
10月23日,汽車企業斯泰蘭蒂斯(Stellantis)多名員工加入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UAW)的罷工,針對底特律三大汽車制造商(福特、通用、Stellantis)的大規模罷工再次升級。
裁員人數:福特已有共約3100名工人被解雇。通用汽車臨時裁員約2300人,Stellantis裁員約2040人——底特律三巨頭因罷工裁員共逾7000人。
罷工需求: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UAW)的需求是漲薪40%、一周32小時工作制、同工同酬等。
工人認為,過去四年間工人的薪資漲幅僅6%。但底特律三大汽車企業說,他們無力滿足工人的要求。據估算,如果滿足罷工需求,將使三大汽車的用工成本從目前的64美元時薪直接漲到150美元時薪,而特斯拉的用工成本則為45-50美元時薪。
放到更大的產業轉型背景下——
過去,底特律乘著早期工業化的快車成為以汽車產業為基礎的巨大工業城市。
之后,伴隨全球化及市場變化,底特律在2013年面臨破產危機并于當年2月正式宣告破產,成為美國傳統汽車產業的一次崩塌。
現在,全球汽車產業都直面電動化轉型。在美國,特斯拉高歌猛進,傳統車企相對暗淡無光——
福特和通用兩個傳統大車企在2022年銷量和盈利都產生下滑,業績糟糕:
銷量上——2022年車企全球銷量TOP10顯示,通用累計銷售584萬輛,同比下滑8%;福特銷售367萬輛,同比下滑6.1%。
利潤上——2022年均表現出“增收不增利”。其中,通用汽車凈利潤約9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71億元),同比下跌0.8%;福特汽車則是由盈轉虧,凈虧損近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5億元)。
通用和福特在新能源時代也雙雙掉隊——2022年福特和通用新能源車銷量占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均只有百分之八點幾,而特斯拉在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全球銷量占比中分列第一和第二位。
新能源車生產需要的工人數量也更少。
綜合分析來看,美國汽車工人大罷工背后既是工人與車企間的勞資矛盾,也是底特律車企在電動化轉型期面臨的成本投入和分配挑戰。
再看國內購車旺季,廠商集體再降價
《星船知造》綜合近期價格數據,燃油車部分降價車型有——
雪鐵龍C6:終端優惠力度在6萬上下;
別克威朗:售價12.89-15.89萬不等,終端降幅最高能到5萬;
本田雅閣:終端降幅最高達5萬;
凱迪拉克CT5:CT6終端降幅10萬上下,CT5終端降幅超7萬,入門版裸車最低22萬上下;
奧迪A4L:跌破25萬。老版車型降幅更大;
新能源車部分降價車型——
極氪001:老款最高降幅達5萬+;
特斯拉:Model Y 長續航版降至 29.99 萬歷史低價,Model S/X 今年降幅高達20萬元;
別克微藍:微藍6售價11.28-16.89萬不等,終端降幅超5萬;
大眾途觀L:終端5萬左右的降幅;
此前星船知造《汽車大降價只是因為清庫存?成為白菜價的三個關鍵》中寫過:
今年一季度我國汽車市場一浪高過一浪的降價潮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7月正式實施的排放標準“國六B”,疊加三年疫情等影響帶來的庫存積壓;
二是年初特斯拉中國主打車型降價舉動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三是上游鋰電和鋰電材料的價格走低以及新能源車與電池產能的局部過剩。
之后,降價又擴展至燃油車領域。
3月的《汽車大降價只是因為清庫存?成為白菜價的三個關鍵》中我們就判斷,此次汽車降價潮將持續擴大和延長。
這一次,從新能源汽車上游幾大主要原材料看,價格幾乎全線下滑——
電池級碳酸鋰:上海鋼聯數據顯示,10月25日,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報17.65萬元/噸。對比今年3月均價報37.6萬元/噸的價格,價格持續下滑明顯。
鋰電正極材料中的磷酸鐵鋰:產能大冒進后,過剩警報早已拉響。和其下游的新能源車一樣——大打特打價格戰。2022年年底,磷酸鐵鋰的價格為17.3萬元/噸,之后一路持續走低:2023年9月跌至6.6萬元/噸。10月26日磷酸鐵鋰報5.9元/噸。
電解液領域中:據Wind數據,2023年7月以來,六氟磷酸鋰價格呈持續下跌趨勢,價格從7月3日的16.75萬元/噸下跌到10月19日的9.45萬元/噸。10月26日,六氟磷酸鋰報93500元/噸。
持續的降價潮是一場主機廠和供應商共同面對的行業重構。消費者喜聞樂見的價格戰背后,是產業人正在經歷的是“結構性洗牌”。
增發10000億元國債,水利有大活兒?
中央財政將在今年四季度增發2023年國債10000億元,增發的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彌補防災減災救災短板,整體提升我國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資金將重點用于八大方面。其中,有4處涉及水利方面,包括重點防洪治理工程、其他重點防洪工程、灌區建設改造和重點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提升行動。
星船知造綜合公開權威信息看到——
●水利項目今年開工數量有較大增長。今年1—9月,全國新開工各類水利項目2.49萬個,同比增長12.9%;
●水利建設投資創歷史同期最高紀錄。今年1—9月,全國水利建設落實投資10750億元,完成投資8601億元,均創歷史同期最高紀錄。
●水利建設吸納就業作用凸顯。今年1—9月,水利項目施工吸納就業221.2萬人。同比增長5.7%,發放工資411.3億元、同比增長37.1%。其中,吸納農村勞動力175.4萬人、同比增長2.8%;發放工資306.1億元、同比增長34.7%。
參考資料:
[1] 中國將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俠客島
[2] “北交所深改19條”出爐.光明網
[3] 北京日報:改革夯實北交所高質量發展根基
[4] 遏制中國?它們一夜之間損失4000億!環球時報
[5] AI刺激微軟營收超預期增長:上財季云業務增29%,預計下季度保持高增速.澎湃新聞
[6] 水利部:前三季度水利項目施工吸納就業221.2萬人 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