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新日軍杭州灣金山衛登陸研究】
上海金山縣志|海岸-海潮-潮坪〖日軍杭州灣金山衛登陸〗劉本新
海岸
金山海岸是杭州灣北岸的一部分,西起滬、浙交界的金絲娘橋,東至奉賢縣交界的漴缺,全長23.3公里。東北西南走向,呈弧形,岸形平直,灘坡和緩,歷史上變遷較大。
當代史學家認為,6000多年前長江南沙嘴逐漸向東南伸展,形成上海市最早的海岸線,后人稱為“岡身”。共有3條,依次名為沙岡、紫岡、竹岡。今漕涇鄉見龍橋北至胡橋,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斷續沙帶,近年來大部被挖成魚塘,在沙積村沙港橋北100米處,尚存一個沙墩。經專家鑒定,確認為古沙岡的遺跡,即上海市的第一條海岸線。經c14同位素測定,形成時間距今約6400年。海岸大致東起古沙岡遺址,向西南進入今杭州灣中的王盤山,再往西伸展至海鹽的澉浦。
東晉以后,岸線開始往后退縮。至唐初,內塌近10公里,其時西起澉浦,東北經望海鎮(唐開元五年置)、寧海鎮(唐天寶十年置)至金山東南約5公里處(吳越時曾于此建周公墩),然后與杭州灣東北段新漲岸線相接。至唐末五代,已坍至金山腳下(《太平寰宇記》)。南宋時海岸大幅度后退。淳熙年間(12世紀80年代后期)金山淪入海中。
其時,金山東部海岸于今漴缺東南2.5公里處,中部岸線距今金山嘴鎮約4公里,西部岸線距今金山衛城約1.1公里(據歷次海塘后退的里程推算),形成中部向海凸出,兩側和緩收進的岸線形狀。明代以后東、西兩端先坍后漲,中段坍進較多。
一、漕涇岸段
明代中葉,海岸自東向西坍進。嘉靖中期,今漴缺附近海岸受到沖蝕,大片土地淪入海中,自柘林至漕涇形成一個凹進的缺口,其頂端即今漴缺。弘治年間(1488~1505年),漕涇鎮南的東新墩、西新墩被嚙入海。清康熙年間,胡家港堡亦淪入海中。
清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年),潮流頂沖點西移,漴缺、漕涇一帶開始淤積,岸線反坍為漲,道光十五年(1835年)特大風潮,西段外護土塘全部坍毀,而張家厙以東的外護土塘由于沙灘漸漲,得以保存至今。清光緒初年,岸線已越過明代中期的岸線。清末民國初東塘外已漲至1~3里灘地,但西端局部有時仍遭沖刷。民國7~8年間(1918~1919年)楊公廟以東原來寬達里許的灘地,被海潮沖刷,僅剩十余丈。1985年7月測量,楊公廟剖面0米線距滬杭公路1450米,漕涇剖面為1850米,漴缺剖面為33OO米,形成今東段的岸線。
二、金山嘴岸段
金山淪海后,金山之北形成一道犁形凸岸,即金山嘴。
明正德年間,金山嘴以金山港口為頂點,東西兩側向北和緩凹進,岸線與元大德海塘基本一致,海塘外尚有一片灘地,并辟有鹽場。康熙、雍正年間繼漴缺附近岸線被蝕之后,金山嘴東部灘地、鹽場相繼淪海。
清雍正末、乾隆初,金山嘴犁形凸岸不斷被沖蝕,泥沙在其西部堆積,使金山嘴逐步向西移動。乾隆十六年(1751年),泥沙移于青龍港兩側堆積,海艘可直抵塘下,于是金山嘴就替代漴缺成為漁港。
乾隆年間,在金山衛東南的青龍港兩側,出現一個新的金山嘴犁形凸岸,其主體部分在青龍港東側,今戚家墩之南。至嘉慶、道光年間,又被蝕盡。光緒年間,青龍港以東沙嘴消失。
元大德以后,這一岸段的海塘三次內遷,海岸較宋末元初后退2.5公里左右。
三、(金山衛城)衛南岸段
宋末元初,衛南的海岸東接金山嘴,西接浙江乍浦,“東西皆突,此方獨凹”。元大德年間筑塘于金衛城南0.35公里,海岸后退二里六十步(約1.1公里)。明成化八年(1472年),青龍港口堵塞,岸線開始反坍為漲。
明成化至正德年間,塘外已有約O.5公里的灘地形成。至乾隆年間又漲出 O.5公里。至民國3年(1914年)又外漲約0.5公里。1972年后,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先后建起兩道海塘,把海岸線推至距金山衛城2.05公里的地方。
海潮
杭州灣北岸金山近岸海域為非正規半日淺海潮,一天之內有兩高兩低潮汐現象,一月之中具有大小潮的變化。春分到秋分期間,夜潮大于日潮;秋分至翌年春分則日潮大于夜潮。
潮位受氣象的影響,夏季臺風頻繁,冬季冷空氣入侵,都使潮位出現變化。解放以來,金山嘴最高潮位為5.93米,出現于1974年8月20日;最低潮位為負1.78米,出現于1969年4月5日。多年平均高潮位為3.68米,平均低潮位為負0.23米。多年平均潮差為3.93米,最大潮差6.5米,出現于1984年7月31日。平均潮差的月變化以冬季為最小,夏季最大。
潮流為淺海往復流,周期與潮位一致。漲潮時海水由外海流入,多年平均漲潮歷時5小時24分;落潮時流向外海,多年平均落潮歷時7小時零2分。漲潮最大流速為每秒2.49米,落潮最大流速為每秒2.2米。大潮時在一個漲、落潮周期(13個小時)內,每秒1米以上的強流速歷時為4個小時;小潮時整個周期內的流速均在每秒1米以下。負5米等深線漲潮平均流速為每秒67厘米,落潮平均流速為54厘米。漲潮平均流速大潮是小潮的1.6~2.3倍;落潮平均流速大潮是小潮的1.6~2倍。
金山近岸海水鹽度低于杭州灣口南匯嘴,漲潮高于落潮,大潮高于小潮。金山嘴10年月平均表層最高鹽度出現在2~3月份,高達15‰;最低為6~9月份,在9‰左右。中潮最大含沙量漲潮為每立方米1.55公斤,落潮為每立方米1.26公斤,隨潮型而有所變化,大潮含沙量通常為中潮的2~3倍,小潮為中潮的30%~70%。
濱海平原
分布于本縣東部,縱貫上海地區,呈南東、北西向展布的“岡身帶”通過本縣東南角。岡身帶是由數條濱海相古貝殼沙堤組成,故又稱岡身帶為濱海平原。區內地勢較高,一般高程在4米以上。在今灣涇鄉沙積村中部尚有古沙岡貝殼沙堤殘跡,當地群眾稱之為“高宅基”。沙堤南距見龍橋2.25公里,西南距漕涇2.45公里,北東12°走向。沙堤表土15厘米以下為泥沙夾層,30厘米以下為白色貝殼砂,其貝殼年代距今6400年,證明在6400年前后,本縣已逐漸成陸。
潮坪
分布于今海岸線至低潮位線之間,呈一帶狀形態。灘面坡度在2.69~6‰,寬度200~1400米。主要為現代沉積的粉砂和粘土質粉砂。根據地貌發展趨勢,區內又可劃分淤漲海岸、穩定海岸及沖刷海岸三個次級地貌類型。境內岸灘西部基本穩定,東部有的淤漲,中部戚家墩~金山嘴在50~60年代曾受到海潮沖刷。1964年以后,險情緩和,岸線無明顯后退。
2023-11-5 于上海龍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