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圈會不會迎來屬于自己的公關黃金一代?我認為可能性是有的,也許我們認識的很多人,會組建車圈的公關天團,會成為車圈的公關傳說。
蔚來和李斌已經很久沒有參與汽車圈的口水戰了。于是車的銷量吃虧,公司開始瘦身。
反觀,口水戰常客李廠長和余老師(不敢叫大嘴,怕被投訴,現在菊廠太猛了),吵的越兇,車賣的越多,一旁長期觀察的何小鵬同學也終于忍不住了,要開始參與吵架大戰。
于是,我們周末看了兩天好戲,不善言辭的何小鵬和著名脫口秀大咖余老師,聯袂上演了一出好戲,李廠長在邊上直呼,不敢下場了,吵不過華為。
某車圈大佬跟我開玩笑說,現在車企有個吵架指數。
很多人覺得,好好做企業就行了,把產品做好,天天專注于吵架的企業家,注定做不好企業,以前我也被這么帶過節奏,覺得,說的對,正經人誰天天吵架?后來,想想,不對,道理不是這樣的。當代企業家,吵架也是一種技能,掀桌子的行業,必須要有幾個“口才”好的“思想家”。
世界車圈,需要馬斯克;中國車圈,需要李廠長和余老師,還有更多的大嘴。
汽車大佬頓悟了,吵架才能賣車,公關做得好不好?先讓老板上桌吵一架,這點熱度都沒了,屬于基本工作沒做好。
用手和嘴把桌子掀起來
你見過人掀桌子嗎?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掀桌子的那個瞬間,一定是手和嘴一起動用的,嘴巴一喊一聲“問候你祖宗”,然后手就上去了,默默無聞掀桌子的人,幾乎沒有。
從90年代,世界數字化開始,每一個風口,都伴隨著幾個口若懸河的行業“舵手”,最早期,四處演講的張朝陽老師,臺下坐著馬化騰,后面活躍在各大機場的馬云老師,再后面還有活躍在微博的張一鳴,活躍在飯否的王興,資本圈活躍的那幾年,沈南鵬和張磊,也忍不住,站到了臺前。
所以說,吵架指數,或者輿情指數,的確是一個行業的風向標。
一個行業天天吵架,這是好事,說明欣欣向榮,有利可圖,你看看主播們,為什么天天互懟?很顯然,每天都是幾千萬的生意呀,如果沒有錢賺,你看看他們還懟不懟。
新能源,作為萬億大賽道,代表國家彎道超車的大賽道,我從內心里是尊重每一個企業和企業家的,無論是李斌、李想還是何小鵬,亦或是比亞迪、長城、吉利,這些企業和企業家,都對得起這些字眼,他們賺錢,我一點也不眼紅;反觀,很多低俗主播,攫取了社會的巨大利潤,倒是令我非常眼紅,我都沒騙到我爸媽口袋里的錢,反而被他們給弄走了,氣人。
比亞迪的王傳福老師,沉默了十幾年,幾乎很少露面,近兩年也開始頻頻上熱搜,“秀地鐵”、“自動駕駛純扯淡”,這是一個再明顯不過的信號,風口來了,老板必須要站出來。
幾千年以來,大部分偉大的企業,創始人的光環都是無比耀眼的,都是活在臺前的全民企業家,任正非、柳傳志、張瑞敏、馬化騰、牛根生、李書福,誰不是跟自己的企業強綁定?誰又不曾在企業千鈞一發的時刻,站出來承擔最大的輿論壓力?企業家和企業,融為一體。
像美的何享健老爺子,如此低調,企業卻又如此明星的案例,少之又少。
所以,企業家發聲,甚至在企業早期起步階段,勇敢地發表意見,與友商產生理念摩擦,并不是壞事。
馬斯克,一己之力,掀翻了整個傳統燃油車的世界,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賽道的爭吵,就是吸引更多的流量進入這個池子里,加速新能源替換燃油車的進度,所有參與吵架的人,都是利益獲得者。
所以,有人說何小鵬去挑戰菊廠,是自尋死路,因為此前連李廠長都膽怯了。我卻認為,如何在爭吵中,維持行業的活躍度和關注度,是每一個從業者的責任與義務,畢竟G9還得有熱度,還要為X9做鋪墊,吵了一架,消費者都開始關注AEB了,說不好就變成了買車一個考慮因素。
李廠長,你帶的頭,是好樣的。
吵架需要定力和系統
吵架的背后邏輯,是公關。
如果把吵架變成一種情緒的宣泄,那就是愚蠢,因為這個行為的底層邏輯,是公關帶動的營銷策略。
也就是說,你說的每一句話,掀起的每一次話題,都要有底層邏輯。
我上一篇文章里說了,理想之前為何與問界會有一場爭執?因為理想需要守住增程式一哥的位置,給純電贏取時間;而何小鵬又為何在這個時間段需要跟問界吵一架?因為小鵬需要讓市場知道,自己在智駕上的優勢和存在感,否則明明投入了那么多錢,消費者一提到智駕卻只知道菊廠。
傳統的燃油車時代,企業家是絕對不會站出來,互相吵架的,公關也僅僅干些維護媒體關系的最低級的活,企業吵架,也是采用代理人戰爭,找媒體或者kol,或者幾個中低層員工,再或者就是在4S店里做做動作。
現在,理想和菊廠在行業里,絕對代表了科技數碼先進公關理念,理念的互聯網味更濃一些,傳統的車企也在研究它們,但是目前還沒有學會。
比如長城,如今還沒有一個能被全民所知的臺前人士;比亞迪也缺少這么一個人,因為王傳福的人設不適合;吉利也是如此,旗下幾個品牌的操盤手,似乎并不太敢說話。
我們看看曾經蒸蒸日上的數碼圈,華為上有任老爺子,下有余承東;小米上有雷軍,下有盧偉冰;OPPO,背后有遙遠而神秘的段永平,臺前有劉作虎這種流量明星;臺前臺后的雙重配置模式,是非常成熟的。
但是,這些老板們的背后,需要一個真正的公關幕后操盤手,阿里有王帥、華為有陳黎芳。
其實企業家都明白一個道理,先人后事,他們也在四處尋找來自互聯網行業的高級操盤手。
前段時間跟一個互聯網圈的公關大佬私下還在聊,他說最近有幾個汽車大廠在找他聊,希望過去操盤,他問我怎么看,我說,現在應該是比較好的入局時間,確定性已經出來了,而且格局也很明確了,市場也有了基本結論,公關比市場更有效。
新能源幾個玩家,都在印證了一個事實,簡單粗暴投放廣告的時代,過去了,微博等輿論平臺,更適合用公關來撬動認知,說得難聽點,微博成了中國汽車領域,最好的賣車平臺。
我給我這位朋友的建議,也很直接,不要試圖完全復刻互聯網的打法,因為車企的業務沒有平臺型企業那么復雜,在建立團隊架構的時候,有很大區別。
我個人有幾個基本預判,國資背景的企業,因為身份和企業文化的關系,會在這一塊很吃虧;燃油車時代的大企業,因為基因問題,也會很吃虧;新勢力和科技跨界選手,優勢會比較大。但是,目前來看,最大的主動權還是在比亞迪這些大哥手里,他們如果能把公關做得更好一些,那么,其他玩家的生存空間就會越來越小。
不過,用任老爺子的話說,把槍口抬高一寸,讓友商,也活下去,也許是如今比亞迪的胸懷。
吵歸吵,付錢積極點
實話實說,據我所知,汽車圈又一個最大的臭毛病,就是拖欠供應商的錢,然后供應商再拖欠媒體的錢,你們行業的風起來了,大家跟著鼓吹,甲方付錢就快點吧。
90天賬期已經算是非常優秀的企業了,很多賬期都在一年以上,我基本上沒有汽車客戶,說實話,這么長的賬期,我是不愿意做的。
我前段時間,跟一個汽車公關公司的合伙人,聊起這個話題,我有一個觀點是,如今的公關行業,已經不可能出現藍標這種規模的企業了,既然融資和上市都沒希望,那么就是踏踏實實賺錢,賺確定性的錢,這對于客戶和媒體都是負責任。
這年頭,還為了贏得某汽車客戶的名號,做虧錢生意,實在不劃算,雖然銀行的貸款利率也不高了,但是平進平出的意義何在?我寧愿做一家營收3000萬,利潤500萬的公司,也不想做一家營收1億,利潤300萬的公司,因為都做不大,還不如做點,技術含量高的活。
畢竟,這個行業,還在跑馬圈地,很多企業隨時都有可能倒閉,把自己的公司拖垮了,把媒體拖翻臉了,都不是好事,大家卷來卷去,把價格卷的那么低,誰都沒錢賺,你想花個1000塊,就吃個明星餐?這屬于癡人說夢話,只能讓馬路小天使在臉上套個照片。
我之前,也發過朋友圈,罵過一個公關公司,拖欠我的錢,最近這種公開發朋友圈,要汽車圈的賬的事情,已經開始風靡起來,我都見過四五起了,這不是一件好事情。
另外,我個人給過車企一些建議,車企不需要平臺型互聯網企業那么臃腫的組織架構,人員應該少而精,每一個產品線,配對一個業務PR,然后對外的媒介需要高度統一,不要一個品牌一個媒介,會亂七八糟。
也就是中后臺精細化落地,前臺高度統一,但是現在大部分企業,都是前臺也分散,結果就是,一個自品牌做砸了媒體關系,一個集團都跟著遭罪,增人不增效。
業務復雜的公司,內容策劃和媒介可以學習阿里,自建渠道,但是,一個企業只有幾個sku的時候,還是要學會用乙方公司干活,自建渠道就是浪費人力。
然后就是把互聯網圈里,常用的斷言、重復、傳染,用到極致,現在各個車企,經常犯的毛病是,一場發布會,改一次傳播重點,結果這個車企特點是啥?消費者答不上來。
斷言,與友商岔開,這是第一步要做的事情。為什么吵架?那是因為,大家想到一起去了,都想要這個斷言,這就是本質。
最后,展望2024和2025年,還有來自北京后廠村和西二旗區域的多位吵架高手,即將閃亮登場,加入車圈的吵架大咖秀。
新戰場,老朋友,余老師可能又要遇到老對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