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聽歌,遇到喜歡的會慢慢聽,進而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音樂的脈絡,等等。一首歌是冰山一角,有時候潛下水去,會發現竟然有那么大一坨。于是收獲了很多樂趣。
這也跟資源有限有關系。除了少得可憐的cd,上網也挺費勁。上學那會兒宿舍里上網還得撥電話,網速只有56k,還貴,一個月上網大幾百……所以找來的歌,得物盡其用。那時候有個軟件叫napster,下歌用的。我最早就是在那上頭聽到的Radiohead。
后來,各種流媒體音樂平臺多了,聽歌是方便了,但大多就是過了個耳朵。也不記得從什么時候開始,對一首歌就不怎么追根刨底了。??
直到去年Bob Dylan出了一本書,《現代歌曲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Modern Song)——本以為得了諾貝爾之后他會先出自傳《編年史》的后續,結果不是。???????????????
起初看書名我以為是那種樂評論文式的寫作,等拿到書一翻,嘿,這不就是把他那個電臺節目給文字化了嘛。???????????????????????????????????????????????
在2006年5月的時候,Bob Dylan開啟了一個名為《Theme Time Radio Hour》的電臺節目,每期有一個主題,比如“天氣”、吻”、“金錢”、“狗”、“花”,等等。每期節目都由一個慵懶磁性的女聲開頭,很有氣氛:
“It's night time in the Big City... ”
Dylan會在節目里播放一些老歌,每首歌他都會有三言兩語的介紹或評論。覺得不過癮的,可以順藤摸瓜,去找更多關于那些歌的故事和信息。印象里,我就是因為Dylan這個電臺節目,才開始更多地去了解Frank Sinatra、科爾·波特、Muddy Waters……那些與Dylan同一個時代,或者比他更老一輩的音樂人,他們同樣是一筆筆音樂文化的財富。
Dylan這個節目一直做到了2009年,一共102期。
事實上,Dylan在2009年推出新專輯《Together Through Life》的時候,3碟精裝版的其中一張,就收錄了他一期電臺節目,那期主題是“朋友和鄰居”。
??
有點說遠了,說回這本《現代歌曲的哲學》。?
之所以要介紹Dylan這個電臺節目,我其實是想說。能源源不斷創作的Dylan,他的靈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他看很多書,也聽很多音樂,這些東西一直都在滋養他。想了解他的創作,他的電臺節目,他在節目里放的歌也是一個很好的窗口。
而這本《現代歌曲的哲學》,恰恰就像是一個精華版的文字版電臺節目。只不過它沒有一個固定的主題。
這另一方面也促成了Dylan選歌的自由,以及他寫作的自由。他在書里一共選了66首歌,有的是耳熟能詳的經典,有的可能對年輕一代樂迷來說有些陌生,但也許你聽到了會發現——原來是這首。???????????????????????????????????????????????????
幾乎每首歌Dylan都會用兩種方式來介紹。???????????
一種偏客觀事實,wikipedia式的講述;另一種則有趣得多,Dylan會在字數有限的篇幅里,有意無意地顯露他文字的才華,有時候他會寫那首歌給他帶來的感受,有時候則給唱歌的人來了段小傳或側寫,像是一篇微型的小說。????????????????????????????????????
你看他描述Willie Nelson唱歌,說他是“就算唱本電話本也能讓你流眼淚——”
再看他說Bobby Darin,“一定要說的話,這家伙什么都能唱。但是,變色龍有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不是親眼看著它們變色,它們給人的感覺就和普通蜥蜴沒兩樣……他把每一首歌都唱得好像自己人生的最后一首歌,雖然這并不能解釋他的多重角色?!?/p>
也許小書博主們可以學學Dylan怎么夸人,這樣我們就不會一打開app就是滿屏的“絕絕子”、“天花板”了。
對音樂和流行文化,Dylan也有嚴肅的分析,比如他說到:
“現在很多東西都是這個問題?,F在,一切都顯得太‘滿’了,無論什么,都有人用勺子一口一口來喂我們。所有的歌唱都是一件事,而且是一件具體的事,沒有細微的變化與差別,沒有神秘感。也許正因如此,如今的音樂已不是人們寄托夢想的所在;空氣無法自由流動的環境里,夢想只會窒息而死。 不僅僅是歌曲,電影、電視,甚至是衣服和食物,所有的東西都被細分營銷和過度夸大。菜單上的每一道菜前面都有半打形容詞,都是為了精準擊中你那社會的/政治的/人道主義的/附庸風雅的/熱愛美食的消費痛點。享受這道用自由放養畜肉做成的、浸透孜然、點綴椒粉、還原祖傳風味的餐品!其實有時候還不如直接說‘培根生菜番茄三明治’就好?!?Bob Dylan,《現代歌曲的哲學》
說得很痛快。
但如果我們把Dylan抬出來,躲在他背后開始罵人,也許就錯失了這本書的好意。??????????????????????????
也許,大問題可以交給這個家那個家們去研究和討論。 作為一個個體的人,不妨回想下,我們聽音樂、看書、看電影,最沉浸最快樂的記憶是什么。
Dylan這本書我是慢慢看的。每看兩三篇,我就找來他所介紹的那首歌的更多的背景資料來看,或者多聽幾首那位音樂人的作品。??????????????
書里第23首,Dylan介紹的是Marty Robbins的《El Paso》。?????
你不妨點開來聽一聽。??
有沒有人是跟我一樣,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是在《絕命毒師》的最后一集。??????????????????
記得嗎?“老白”逃跑成功,本可以過上逃亡者的生活,但他最終決定,那不是他想要的結局,于是又開車返回自己的實驗室。在車里,他翻出一盤磁帶,那盤帶子是Marty Robbins的,接下來閃回“老白”過往的經歷,畫面的伴奏音樂,正是《El Paso》。
再細心點。你會發現,這一集的名字叫《Felina》,把字母順序調整一下,就是“Finale”,結局的意思。????????????
事實上,Felina還是“Feleena”的變體。Feleena是《El Paso》這首歌的一個人物,一位姑娘的名字。
Bob Dylan在書里介紹了《El Paso》的故事。?????????????????
這首歌是以第一人稱寫的,主角是一個牛仔。他在邊境小城El Paso的一個小酒館愛上了一個叫Feleena的墨西哥舞女,并且殺死了情敵,又偷走了馬匹,成為亡命徒,但后來,對愛的渴望超過了死亡的恐懼,對Feleena的思念讓牛仔又回到了El Paso。
在El Paso,牛仔如預料之中遭人追殺。
最終,他見到了愛人Feleena,但也死在了Feleena的懷里。?
這也是一個“老白”的故事。??????????
看完Dylan的介紹,我有點意猶未盡。于是上網繼續查找《El Paso》以及Marty Robbins的故事,結果,查出來,在《El Paso》之后,因為這首歌的成功,Marty Robbins竟然還寫過“續集”。????????????????????????????????????
《El Paso》是1959年推出的。????????
1966年,Marty Robbins推出了一首《Feleena (From El Paso) 》。這次是講述了墨西哥舞女Feleena的故事。
從這首歌里我們得知,在那位牛仔死在Feleena的懷里之后,Feleena也立即用他的槍結果了自己的生命。
自此,這對情人的鬼魂一直飄蕩在了El Paso的上空。????????????
過了十年,在1976年,Marty Robbins又寫了一首“續集”,叫《El Paso City》。
這首歌是以一位乘客的角度敘述的。他有一次乘坐飛機飛過El Paso的上空,這讓他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首歌,以及那位牛仔的故事。他不記得那首歌是誰唱的了,但冥冥中他又覺得跟這首歌有很神秘的聯系。???????????????
于是他突然想到,那位死于情人懷中的牛仔,會不會就是自己的前世????????????????
創作了這一系列“El Paso”之歌的Marty Robbins,是在1982年去世的。據說,他死前還想再寫一首“續集”,那首歌叫《El Paso之謎》。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兒。
對了,Bob Dylan這本《現代歌曲的哲學》是有中文版的,前些日子出了——書名《答案在風中飄》,“現代歌曲的哲學”是作為了副標題。
???
·love·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