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及摘要
浙江大學學報(農(nóng)業(yè)與生命科學版)
1
青年科學家論壇
植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激酶研究進展
作者:陳文臻,劉佳琦,都浩*
摘要:植物雷帕霉素靶蛋白(target of rapamycin, TOR)作為信號和代謝調節(jié)中樞,通過磷酸化修飾整合營養(yǎng)、能量和環(huán)境信號,感知植物體內能量變化,調節(jié)植物生長發(fā)育和環(huán)境適應過程。在本文中,我們回顧了TOR的發(fā)現(xiàn)歷程,總結了以往和近期植物TOR的信號通路研究進展(包括新發(fā)現(xiàn)的部分上游效應因子和下游調控路徑),TOR在植物胚胎發(fā)生、分生組織形成、養(yǎng)分利用、開花和衰老等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或代謝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響應非生物脅迫和生物脅迫的生物學機制,還展望了TOR激酶在未來的研究熱點方向及其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的應用。
關鍵詞:雷帕霉素靶蛋白;蛋白激酶;信號通路;生長發(fā)育;環(huán)境適應
DOI:10.3785/j.issn.1008-9209.2023.05.101
黏連蛋白REC8在減數(shù)分裂中的功能和機制
作者:戴晶玲,余超*
摘要:黏連蛋白(cohesin)是在功能和進化上高度保守的一類多亞基蛋白復合體,在細胞分裂過程中保障姐妹染色單體的黏連及染色質環(huán)結構的形成。減數(shù)分裂是一種特殊的細胞分裂方式,其經(jīng)歷1次DNA復制后連續(xù)進行2次細胞分裂,分別完成同源染色體與姐妹染色單體的分離,這一過程需要黏連蛋白的調控。在減數(shù)分裂中,存在1組不同于有絲分裂的特異型黏連蛋白。研究特異型黏連蛋白的功能和機制對于深入認識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結構與動力學行為具有重要意義。REC8是減數(shù)分裂特異型黏連蛋白復合體亞基之一,不但參與姐妹染色單體的黏合,還參與減數(shù)分裂染色體特異性事件的調控,對減數(shù)分裂的發(fā)生不可或缺。本文聚焦于減數(shù)分裂特異型黏連蛋白 REC8,對其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機制進行綜述,并從磷酸化修飾、微 RNAs(microRNAs, miRNAs)等方面探討了未來對REC8功能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減數(shù)分裂;黏連蛋白;REC8;黏連蛋白輔因子;染色體;同源重組
DOI:10.3785/j.issn.1008-9209.2022.08.121
基于CRISPR/Cas系統(tǒng)的病原核酸檢測技術研究進展
作者:李紅招?,王浩?,尹睿,樂敏,李艷*
摘要:作為一種古老的細菌和古菌免疫系統(tǒng),規(guī)律成簇的間隔短回文重復序列及其相關蛋白[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Cas), CRISPR/Cas]系統(tǒng)現(xiàn)已發(fā)展為新興的熱門基因編輯工具,極大地推動了其他多個生物學相關領域的發(fā)展。其中,通過結合CRISPR/Cas系統(tǒng)與核酸恒溫擴增技術建立了一些新型的高效、靈敏、不依賴儀器設備的檢測方法,如DNA內切酶靶向的CRISPR反式報告系統(tǒng)(DNA endonuclease-targeted CRISPR trans-reporter, DETECTR)、特異性高靈敏度的酶報告器系統(tǒng)(specific high-sensitivity enzymatic reporter unlocking, SHERLOCK)等,不但提高了CRISPR/Cas系統(tǒng)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檢high-sensitivity enzymatic reporter unlocking, SHERLOCK)等,不但提高了CRISPR/Cas系統(tǒng)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檢測性能,更進一步激發(fā)了其在現(xiàn)場檢測中的應用潛力。本文基于近年來被廣泛應用的3種CRISPR/Cas系統(tǒng)(CRISPR/Cas9、CRISPR/Cas12a以及CRISPR/Cas13)的生物核酸檢測方法,闡述了CRISPR/Cas系統(tǒng)的生物學意義及一般作用原理,并通過回顧以往開展的CRISPR/Cas系統(tǒng)相關的病原檢測研究,比較分析了不同檢測系統(tǒng)的特點以及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為針對不同病原在不同應用場景下建立更加高效、合理的CRISPR/Cas系統(tǒng)檢測方法提供了有益參考。
關鍵詞:CRISPR/Cas系統(tǒng);Cas蛋白;病原;核酸;檢測方法
DOI:10.3785/j.issn.1008-9209.2022.08.051
2
作物重要細菌和病毒病害專題
維管束木質化調控植物抗青枯病的研究進展
作者:李陳瑩,王冉,梁巖*
摘要:細菌性青枯病是由青枯勞爾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以下簡稱“青枯菌”)引起的一種典型的維管束病害,發(fā)病后嚴重影響作物產(chǎn)量與品質。選育抗病品種是從根本上解決青枯病危害的最有效措施,而了解植物免疫反應的分子機制是抗病育種的基礎。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維管束免疫具有細胞類型特異性。植物識別青枯菌后,通過信號傳導誘導維管束細胞壁木質化,形成植物抵御青枯菌擴散的主要屏障。木質素的合成受到精細的調控,其關鍵合成酶基因在轉錄、翻譯、時空特異性表達等不同方面受到調控。本文綜述了植物對青枯菌的識別和信號傳導機制,以及誘導維管束木質化調控青枯病抗性的研究進展,包括誘導木質素合成基因表達、木質素單體轉運和聚合、不同木質素類型產(chǎn)生等分子機制,以期為利用維管束木質化改性技術進行青枯病的抗性育種提供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細菌性青枯病;青枯勞爾氏菌;木質化;細胞壁;誘導抗性
DOI:10.3785/j.issn.1008-9209.2023.06.171
植物與青枯勞爾氏菌識別的分子基礎研究進展
作者:肖志亮,楊愛國,張美祥*
摘要:青枯勞爾氏菌(簡稱“青枯菌”)可在多種作物上引發(fā)細菌性青枯病,嚴重威脅全球作物的安全生產(chǎn)。青枯菌遺傳多樣性高、變異快,目前生產(chǎn)上缺乏有效的抗病品種,這給青枯病的防治帶來了挑戰(zhàn)。挖掘植物中識別青枯菌相關分子模式或效應子的受體蛋白,并解析其識別的分子機制,可為認識植物與青枯菌的互作機制提供線索,同時為植物廣譜抗病性的創(chuàng)制奠定理論基礎。本文綜述了近年來植物與青枯菌識別的分子基礎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植物中識別青枯菌的膜上受體和胞內受體的鑒定、功能解析,以及受體與青枯菌相關分子模式或效應子的識別機制,并對今后青枯病防控中抗病資源的挖掘和利用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青枯勞爾氏菌;識別;效應子;抗病蛋白
DOI:10.3785/j.issn.1008-9209.2023.06.161
青枯勞爾氏菌Ⅲ型效應子的致病和無毒機制
作者:戚培培,于曉,李博*
摘要:青枯勞爾氏菌(簡稱“青枯菌”)是一種危害十分嚴重的植物病原細菌,其引起的植物青枯病嚴重影響番茄和馬鈴薯等作物的健康生產(chǎn)。青枯菌寄主種類廣泛,而且能夠通過基因水平轉移和基因重組獲得新毒力,以擴展寄主范圍。青枯菌的致病機制復雜,Ⅲ型分泌系統(tǒng)(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 T3SS)是關鍵的致病因子,其分泌的Ⅲ型效應子(type Ⅲ effectors, T3Es)在致病過程中發(fā)揮重要功能,從不同層面抑制寄主先天免疫反應;此外,植物寄主也能識別青枯菌的效應子,激活效應子觸發(fā)的免疫反應并產(chǎn)生抗病性。本文對青枯菌Ⅲ型效應子的毒性機制與無毒功能進行了討論和總結,為深入了解青枯菌的致病機制和植物抗青枯病的機制提供了思路。
關鍵詞:青枯勞爾氏菌;細菌性青枯病;效應子;致病機制;先天免疫
DOI:10.3785/j.issn.1008-9209.2023.06.011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4-差向異構酶編碼基因galE影響甘薯青枯菌致病性和碳代謝
作者:張鴻,林志堅,祝金棟,林趙淼,李國良,許泳清,劉中華,邱永祥,邱思鑫*
摘要:為明確尿苷二磷酸(uridine diphosphate, UDP)-葡萄糖4-差向異構酶編碼基因galE的功能,通過構建甘薯青枯菌galE基因敲除菌株ΔgalE及回補菌株CΔgalE,探索galE基因與甘薯青枯菌致病相關表型間的關聯(lián)及對甘薯青枯菌生理代謝的影響。結果表明:galE基因缺失顯著降低了青枯菌對甘薯的致病性,并且影響了致病相關表型。ΔgalE菌落流動性、菌體泳動能力、胞外多糖含量和生物膜形成量均明顯低于野生型SPRS911和CΔgalE。在半乳糖代謝途徑中,galE基因缺失后,參與尿苷二磷酸葡糖與葡萄糖之間代謝的galU、pgm、glk基因表達量降低,D-葡萄糖-6-磷酸累積;與UDP-半乳糖代謝有關的dgoK、dgoAa、dgoAb、malZ和galM基因表達量升高。galE基因缺失還加強了甘薯青枯菌對于蘋果酸的同化作用。上述研究結果說明,galE基因對青枯菌的致病性與碳代謝水平均有明顯影響。
關鍵詞:甘薯青枯菌;甘薯瘟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4-差向異構酶;胞外多糖;半乳糖代謝;碳代謝
DOI:10.3785/j.issn.1008-9209.2023.09.191
中國小麥花葉病毒富含半胱氨酸蛋白多克隆抗體的制備與應用
作者:戴遠興,郭留明,何婧,沈崢嶸,耿艷飛,呂明芳,袁正杰,李靜,張恒木*
摘要:中國小麥花葉病毒(Chinese wheat mosaic virus, CWMV)是小麥花葉病的重要病原體之一,長期威脅小麥的產(chǎn)量和品質;CWMV富含半胱氨酸蛋白(cysteine-rich protein, CRP)在病毒侵染過程中具有重要而復雜的功能。為了深入研究CRP的功能和CWMV侵染機制,本研究采用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從CWMV侵染的小麥葉片中獲得CRP基因編碼區(qū),將其克隆至原核表達載體pET-32a上,并將重組質粒pET-CRP轉化至大腸埃希菌BL21(DE3)感受態(tài)細胞中進行誘導表達;通過鎳柱親和層析法純化 CRP 重組蛋白,并用作抗原免疫新西蘭白兔,制備多克隆抗體。蛋白質印跡法、間接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和斑點ELISA分析結果顯示:純化的CRP抗體不僅具有高度的特異性,而且效價高達1∶4 096 000,是未純化抗體效價的4倍;該抗體能識別0.5 ng抗原,顯示出較高的靈敏度;在1∶120 000稀釋條件下,該抗體能特異且靈敏地識別天然CRP。綜上所述,本研究所制備的CRP抗體不但可用于田間CWMV病株樣品的精準診斷,還可用于植物體內瞬時表達CRP的檢測分析,為后續(xù)CRP檢測、定量分析及其亞細胞定位等研究提供了依據(jù)。
關鍵詞:中國小麥花葉病毒;富含半胱氨酸蛋白;原核表達;蛋白質純化;多克隆抗體
DOI:10.3785/j.issn.1008-9209.2023.02.011
新德里番茄曲葉病毒西瓜分離物的全基因組序列測定及分析
作者:程雨欣,胡紅霞,梁燕青,錢亞娟*
摘要:從上海采集到表現(xiàn)卷葉和黃化癥狀的西瓜病葉,為明確其病原類型,本研究提取病葉RNA并進行小RNA高通量測序,經(jīng)序列拼接比對和斑點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dot-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Dot-ELISA),證實病樣感染新德里番茄曲葉病毒(tomato leaf curl New Delhi virus, ToLCNDV)。進一步通過滾環(huán)復制(rolling circle replication, RCR)富集DNA,利用背靠背引物進行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擴增,獲得2個ToLCNDV西瓜分離物的DNA-A和DNA-B全長序列,暫命名為ToLCNDV SH-WM1和ToLCNDV SH-WM2。使用MEGA 11.0、SDT v1.2等軟件進行系統(tǒng)進化分析,結果表明,ToLCNDV SH-WM1與ToLCNDV SH-WM2及已報道的ToLCNDV其他中國分離物的親緣關系較近,其全核苷酸序列相似度為98.99%~99.70%。全基因組多態(tài)性分析及群體變異分析顯示,ToLCNDV中國分離物的單核苷酸變異率小于3%,其中,同義突變位點46個,非同義突變位點29個,不存在插入或缺失突變,各個編碼蛋白中AC4蛋白氨基酸序列最為保守。本研究揭示ToLCNDV中國分離物具有較低的種內遺傳變異。
關鍵詞:新德里番茄曲葉病毒;西瓜;基因組變異
DOI:10.3785/j.issn.1008-9209.2023.05.122
甜瓜瓜類蚜傳黃化病毒侵染響應基因鑒定
作者:楊思語,宮子惠,胡仲遠,張明方,楊景華*
摘要:瓜類蚜傳黃化病毒(cucurbit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 CABYV)是侵染甜瓜(Cucumis melo)等葫蘆科作物的重要病毒之一,嚴重影響作物產(chǎn)量和品質。響應CABYV侵染的關鍵基因鑒定可為甜瓜抗病毒病育種提供靶基因。本研究用構建的CABYV侵染性克隆載體接種‘西州蜜’甜瓜,并對0 dpi (days post inoculation,感染后時間)、5 dpi、10 dpi、15 dpi、20 dpi時的甜瓜進行病情鑒定與轉錄組分析。結果表明: ‘西州蜜’在20 dpi時表現(xiàn)出葉片明顯褪綠、黃化和增厚等典型癥狀;基于轉錄組測序鑒定到響應 CABYV 侵染的差異表達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為1 654個,其中上調基因677個,下調基因977個。對這些響應基因進行基因本體(gene ontology, GO)與京都基因和基因組數(shù)據(jù)庫(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主要富集在植物-病原互作、光合作用、淀粉和蔗糖代謝、乙醛酸鹽和二羧酸鹽代謝等途徑和過程。差異基因共表達與互作分析發(fā)現(xiàn),在CABYV侵染后,病原防御反應過程中的關鍵基因RIN4表達量呈下調趨勢,推測其負調控甜瓜對CABYV的侵染響應。本研究結果為解析CABYV侵染甜瓜后基因響應的分子機制和甜瓜抗CABYV育種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關鍵詞:甜瓜;瓜類蚜傳黃化病毒;轉錄組測序;響應基因
DOI:10.3785/j.issn.1008-9209.2023.05.121
3
園藝科學
馬銀花熱激蛋白90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學及表達分析
作者:李豐延,瞿方茜,趙芳夢,王琪,周泓,張亮生,夏宜平*,王秀云*
摘要:為探究杜鵑花熱激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 Hsp90)在植物生長發(fā)育調節(jié)和高溫脅迫響應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杜鵑花屬中觀賞價值高、環(huán)境適應性強的馬銀花(Rhododendron ovatum)為材料,利用生物信息學方法對其Hsp90家族開展全基因組水平鑒定以及基因結構、順式作用元件、進化、表達模式等分析。結果表明馬銀花Hsp90家族有11個成員,分布在5條染色體上。啟動子區(qū)順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Hsp90家族成員均參與植物激素代謝和逆境脅迫響應過程。利用馬銀花、擬南芥、番茄、茶、杜鵑、河南杜鵑、馬纓杜鵑的Hsp90家族構建的系統(tǒng)進化樹可被劃分為4個主要分支。進化分析顯示,Hsp90家族在杜鵑花屬分化過程中受到純化選擇作用。Hsp90家族在不同組織器官中和高溫處理下的表達模式表明,馬銀花Hsp90家族參與了花器官的發(fā)育和植物對高溫脅迫的響應。本研究為杜鵑花Hsp90基因功能的深入解析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杜鵑花屬;熱激蛋白90家族;高溫脅迫;表達模式
DOI:10.3785/j.issn.1008-9209.2022.08.091
4
動物科學與動物醫(yī)學
發(fā)酵豆渣對仙居雞生長性能、血清指標和消化性能的影響
作者:姜萊,姚壘,袁純純,葉雯馨,范京輝,錢利純*
摘要:本研究旨在利用微生物發(fā)酵技術提高豆渣的利用率,開發(fā)物美價廉的新型發(fā)酵飼料。試驗擬用發(fā)酵豆渣飼喂1日齡仙居雞,試驗期為42 d。共設置5組,分別為:對照組T1,飼喂基礎飼糧;抗生素組T2,飼喂基礎飼糧+亞甲基水楊酸桿菌肽(40 mg/kg);處理組T3、T4、T5,分別飼喂以發(fā)酵豆渣等量替代2%、4%、6%豆粕的基礎飼糧。結果表明:1)與對照組T1相比,抗生素組與各發(fā)酵豆渣組仙居雞的42日齡體質量和平均日增重均顯著提高,僅T4組的料重比顯著降低(P<0.05)。2)與對照組相比,T4組白蛋白含量極顯著提高(P<0.01),T2 、T5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極顯著提高(P<0.01),T2組丙二醛含量極顯著降低(P<0.01)。3)與對照組相比,T4組粗蛋白和粗纖維表觀消化率均顯著提高(P<0.05),T5組粗蛋白表觀消化率極顯著提高(P<0.01);T4組十二指腸淀粉酶活性顯著提高(P<0.05),T4、T5 組十二指腸蛋白酶活性極顯著提高(P<0.01),T2、T3、T5組糜蛋白酶活性顯著提高(P<0.05)。綜上所述,以發(fā)酵豆渣等量替代4%豆粕的基礎飼糧的飼喂效果最佳,能夠顯著提升仙居雞的生長性能、粗蛋白和粗纖維表觀消化率以及體內消化酶活性,改善其血清指標,同時具有替代抗生素的潛力。
關鍵詞:發(fā)酵豆渣; 仙居雞; 生長性能; 血清指標; 表觀消化率; 消化性能
DOI:10.3785/j.issn.1008-9209.2023.05.101
利用長鏈非編碼RNAs與mRNAs聯(lián)合分析半番鴨及番鴨胚胎期性腺發(fā)育差異
作者:李麗,章琳俐,辛清武,繆中緯,朱志明,邱君志,郝曉娜,黃勤樓*,鄭嫩珠*
摘要:本研究旨在篩選影響鴨胚胎期性腺發(fā)育的關鍵 mRNAs 和長鏈非編碼 RNAs(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科學解釋半番鴨性腺發(fā)育缺陷問題。采集半番鴨(BF1、BF2、BF3)和番鴨(F1、F2、F3)各3個雄性胚胎性腺組織并提取其RNA,通過高通量測序篩選差異基因和lncRNAs,預測靶基因并進行功能注釋,最后應用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對測序結果進行驗證。結果顯示:從半番鴨和番鴨性腺組織中共篩選出1 109個差異基因;相對于番鴨,半番鴨中上調表達基因共857個,下調表達基因共252個,其中,醛酮還原酶家族1成員D1基因(aldo-keto reductase family 1 member D1 gene, AKR1D1)、17β-羥基類固醇脫氫酶3基因(17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3 gene, 17β-HSD3)和膽固醇側鏈裂解酶基因(cholesterol side-chain cleavage enzyme gene, P450scc)等可能與半番鴨性腺分化發(fā)育相關。同時,獲得了733個顯著差異表達的lncRNAs;相對于番鴨,半番鴨中顯著上調的lncRNAs共660個,顯著下調的lncRNAs共73個。靶基因預測分析顯示,136個下調的lncRNAs和893個上調的lncRNAs可能參與差異基因表達并存在潛在的調控關系,其中,TCONS_00246198靶向17β-HSD3,TCONS_00229529靶向四次穿膜蛋白2基因(tetraspanin-2 gene, TSPAN2),說明以上lncRNAs可能通過靶向關鍵基因來參與鴨胚胎期性腺發(fā)育。qRT-PCR結果顯示,差異基因和lncRNAs表達水平與轉錄組測序中的表達趨勢一致,表明通過高通量測序獲得的數(shù)據(jù)較為可靠。RNA 結合蛋白免疫沉淀(RNA 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 RIP)試驗結果發(fā)現(xiàn),與 IgG 相比,TCONS_00246198富集水平達71.51倍,表明TCONS_00246198與17β-HSD3蛋白存在直接或間接的相互作用,即兩者可能存在靶向關系。綜上所述,本研究獲得了一批可能影響鴨胚胎期性腺發(fā)育的關鍵 mRNAs 和lncRNAs,推測差異lncRNAs可以調控差異基因的表達,為了解鴨胚胎期性腺發(fā)育差異及禽類性腺發(fā)育機制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關鍵詞:半番鴨;番鴨;性腺;不育;長鏈非編碼RNAs;mRNAs
DOI:10.3785/j.issn.1008-9209.2022.07.071
貓冠狀病毒非結構蛋白3的多克隆抗體制備及亞細胞定位
作者:王子儀,金子安,盧辰赫,喬治,王圣文,顏焰,周繼勇,鄭肖娟*
摘要:冠狀病毒的非結構蛋白3(non-structural protein 3, Nsp3)是復制/轉錄復合體的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潛在抗病毒靶標之一。本研究在對Nsp3進行跨膜區(qū)、信號肽和抗原表位預測的基礎上,通過聚合酶鏈反應擴增Ⅱ型貓冠狀病毒(feline coronavirus, FCoV)代表毒株(WSU 79-1683)Nsp3蛋白中抗原性較好的區(qū)段(第50—550位氨基酸),隨后將其亞克隆到pCOLD-TF原核表達載體上。在低溫條件下,經(jīng)異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誘導,成功表達分子量約為130 kDa的His-Nsp3重組融合蛋白。在非變性條件下,采用鎳柱親和層析獲得了純度較高的目的重組蛋白。以純化的重組蛋白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備Nsp3多克隆抗血清(多抗血清),蛋白質印跡法(Western blotting, WB)和間接免疫熒光試驗(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結果顯示,Nsp3多抗血清能特異性識別FCoV感染細胞中的Nsp3蛋白。采用免疫熒光雙標法結合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對FCoV感染細胞中Nsp3蛋白的亞細胞定位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F(xiàn)CoV感染細胞中Nsp3發(fā)生聚集現(xiàn)象,并與內質網(wǎng)存在共定位現(xiàn)象。Nsp3蛋白的特異性抗體制備以及亞細胞定位研究為進一步開展Nsp3蛋白的生物學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貓冠狀病毒;非結構蛋白3;原核表達;多克隆抗體;亞細胞定位
DOI:10.3785/j.issn.1008-9209.2022.08.011
責任編輯: 胡清華 梁容 李嘉秋
期刊簡介
《浙江大學學報(農(nóng)業(yè)與生命科學版)》創(chuàng)刊于1956年,是浙江大學主辦,由國家教育部主管的農(nóng)業(yè)與生命科學類學術性雙月刊,國內外公開發(fā)行,現(xiàn)已被國內外許多重要的檢索系統(tǒng)作為收錄對象,例如美國《化學文摘》(CA)、英國《動物學記錄》(ZR)、英國《國際農(nóng)業(yè)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文摘》(CABI)、俄羅斯《文摘雜志》(AJ)、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農(nóng)業(yè)索引(AGRIS)、英國《食品科技文摘》(FSTA)、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瑞典開放獲取期刊目錄(DOAJ)等。在國內,《浙江大學學報(農(nóng)業(yè)與生命科學版)》被《中國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科技論文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shù)據(jù)庫》《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等收錄,并被《萬方數(shù)據(jù)資源系統(tǒng)數(shù)字化期刊》和《中國學術期刊》等全文收錄。并且還被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列為《全國綜合性農(nóng)業(yè)科學類核心期刊》。主要刊登生物科學、作物科學、園藝科學、植物保護、食品科學與工程、農(nóng)業(yè)資源利用與環(huán)境保護、動物科學與動物醫(yī)學、農(nóng)業(yè)工程及其相關交叉學科的學術論文、文獻綜述和研究快報等。讀者對象是廣大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的教師與研究生等。
更多信息,歡迎關注“浙大學術期刊”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