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三家注·五帝本紀》
治國必取賢。黃帝在民間挖掘野賢,拔擢風后為相,力牧為將,常先、大鴻皆為輔臣,用以治理萬民。
史載,黃帝治理天下、撫育百姓,順應天地變化、自然之理、陰陽五行的變化、禮儀規范,讓民眾生有所依、死有所靠。
這段傳說,表達了中國古人最早的賢能治國和仁政思想。中國自古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要管理這么多人口、這么大土地,非賢者不能,必須依靠德才兼備者進行管理。這里,黃帝任用風后、力牧、常先、大鴻四人擔任相應官職,就是古人最早的賢能治國思路的體現。
何以稱其賢能?一要德才兼備,二要民眾擁戴,三要在民間富有威望,四要有一定功績。簡言之,就是要有才有德,在民眾中有威望,為民眾做了一些好事。這是儒家、法家、墨家等學派均秉持的思想,管理萬民者,必須是有才德者。只有賢能治國,這么大一片河流平原區域和廣大人口才能治理好、管理好,土地才能殷盛,人口才能興旺。
同時,這里也體現了中國人一直體現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華夏民族是一個農業民族,進行農業生產需要遵循四時變化的規律。
孟子曰: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這是以傳統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古人的自然觀、世界觀。尊重四時變化和自然規律,講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