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圖鑒”的讀者應該對“江漢湯湯”和他的《古典植物園》系列文章很熟悉,最近,他的新書《古典植物園2》上市啦~ 這本書是如何寫成,相比于前一本又有哪些特點和提升?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本書的作者湯歡,以及商務印書館的責任編輯李艷華老師是怎么說的吧。
為了答謝“植物圖鑒”讀者朋友們的支持,我們將在本文留言讀者中隨機抽取*注三名的讀者,分別送上《古典植物園2》的簽名本1本。此外,今天是“雙十一”,這本書也正好優惠,活動截至今晚12:00,詳見下方二維碼內鏈接。您也可以在其它平臺的“商務印書館”官方旗艦店找到本書。
01
作者后記丨如同探險
寫作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
錢鍾書和楊絳在牛津時,每天早飯后、晚飯前都要出門散步,二人將其視作一種“探險”,因為“總挑不認識的地方走,隨處有所發現”。我很喜歡“探險”這個詞。只有童心未泯的人,才會將尋常的散步說成是“探險”。只要孩童般的好奇心還在,“探險”的旅程就可以隨時開始。
《古典植物園》從第一本到第二本,八十篇文章中,絕大部分也都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寫成的:龍貓住的那棵樹是樟樹還是橡樹?王維詩中的“紅豆”是哪種紅豆?“虞美人”與虞姬有關系嗎,與罌粟有何區別?《東風吹遍百花開》這幅畫,為何位居C位的是黃葵?亦或者,只是覺得秋天的銀杏和烏桕太美,古代花鳥畫、西方博物畫、日本本草圖譜和浮世繪中的植物太美,想要去了解它的前世今生,然后與大家分享。而尋找答案、了解歷史、挖掘故事的過程,也未嘗不是一種“探險”。
圖書內容
而在出發“探險”之前,并不知道會遇到怎樣的困難。這本書里有很多我國傳統的園藝花木,例如海棠、石榴、牡丹、木芙蓉、山茶,它們背后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在眾多的文獻中找到可供利用的資料,是探險路上可能遇到的第一道關卡。如果涉及到的植物年代久遠,還需仔細辨析其名實之別:《詩經·鄭風》里的“勺藥”究竟是不是芍藥?“蜀葵”是四川的葵嗎?木蘭就是玉蘭嗎?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也正是文章寫作的過程。
當然,“探險”路上不只有艱難險阻,還有令人心神蕩漾的意外發現。例如,從杏花寫到巴旦杏,才知梵高那幅著名的《杏花》是巴旦杏花,與我們江南春雨中的杏花并非一物;冬天荸薺上市時,決定重讀汪曾祺的小說《受戒》,而在了解荸薺的外形、生境和文化特質之后,對這篇小說的鑒賞又多了一個視角。再如,寫冰雪中盛開的款冬,經由“僧房逢著款冬花”這首詩,對晚唐詩人賈島有了顛覆性的認識;由蜀葵寫到向日葵,得知它在傳入我國之初被嫌棄形如蜂房、丑惡特甚;而探索鳳仙花、散沫花這兩種可供染色的指甲花,就像在古印度、波斯以及中原文化之間暢意神游……這些意外之喜,便是我在“探險”的過程中發現的寶藏。這時候,你會打心底認同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這番話:
有時候,一切障礙會一掃而光,一切矛盾會迎刃而解,會發生過去夢想不到的許多事情。這時候,你才會感到,寫作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番石榴飄香》)
希望這本書也能同樣帶給你“探險”般的樂趣,能讓你遇見很多夢想不到的美好的事情。
圖書內容
02
編輯手記
通過植物與充沛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偉大的生命進行對話
《古典植物園2》與上一本有哪些不同?
作者在寫書、我們在做書的過程中,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在延續第一本的基礎上,進行突破、改進和提高。
選題:側重古典園藝植物
在寫作對象上,第二本書更多地選擇我們身邊的常見植物比如玉蘭、杏花、海棠、蜀葵、石榴、木芙蓉、水仙、蠟梅、山茶等等,它們同時也是中國古代詩文中的常客。據作者說,這本書作于疫情的頭兩年,在那段特殊的時期,作者利用空閑時間,集中精力寫了公園里、馬路邊甚至是小區樓下的各種花卉,幾乎是追著花開的時間去寫。所以我們會看到,本書春夏秋冬各輯中的植物數量幾乎相當,我們可以在不同的季節,去讀本書中不同的植物。
內容:名物考辨、作品品讀、人生情趣
正如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徐楠老師在本書序言中所說,這本書將“名物考辨、作品品讀、人生情趣熔于一爐,打通認知與審美,在古今中西草木情境中馳騁”,這是《古典植物園》《古典植物園2》與一般植物科普或植物文化類介紹的圖書最大的區別。作者每寫一種植物,不是去做百科全書式的文獻綜述,而是帶著問題,然后在東西文化和經史子集中尋找答案。例如,苜蓿是司馬遷帶回來的嗎?蜀葵是四川的葵嗎?虞美人草真的會跳舞?作者帶著問題去寫,我們帶著問題去讀,不會覺得枯燥,反而會像作者所說的“如同探險”一般,驚喜連連。
插圖:一如既往精美,來源更加豐富
除了日本巖崎灌園《本草圖譜》之外,本書更多采用了我國傳統花鳥畫以及西方的博物畫,此外還有日本浮世繪、西方油畫等,來源豐富,風格多元,充分向讀者展示植物繪畫的藝術之美。有些插圖甚至成為作者寫作的緣由,例如梵高的名作《杏花》。作者在梵高博物館官網找到這幅畫,隨后發現了畫作背后的動人故事,于是決定將它寫下來。我們讀了這個故事,會對這幅名畫、對梵高有更多的了解。
寫法:確保嚴謹專業的同時提升可讀性
主要體現在對文獻和注釋的處理上。作者對引用的古籍文獻都做了文意疏通,對疑難字詞做了講解,即便讀者不看引文,也不會影響整體閱讀。但我們還是鼓勵讀者不要錯過那些引文,那都是作者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精選出來的,目的就是要原汁原味地呈現給讀者,讓大家感受古人在介紹植物時的文字之美。此外,為了加強閱讀的連貫性,對于古籍以及經典文學作品的引文,不再就頁碼單獨出注。但是請讀者們放心,文獻的核對功夫可是一點沒減少。
圖書內容
《古典植物園2》在設計上與上一本有哪些不同?
第二本在裝幀設計上,整體延續了第一本古典雅致的風格。同時又有一些新的變化,希望能給讀者們一點驚喜。
設計更古典
在封面上,我們增加了一個古籍頁面。因為古籍是我們重要的資料來源和文獻依據,也是我們寫作的基礎。書中480多則歷史、本草文獻,就是從浩如煙海的經史子集中搜集整理而來。這個古籍頁面也是一個古典園林的窗戶的意象,把窗外的銀杏與窗內的黃葵連接在一起。這兩種植物的主色調都是黃色和綠色,搭配起來比較和諧,同時它們都是秋天的植物,我們這本書也是在北京最美的季節秋天上市,正好應景。此外,這樣兩種植物的拼接很有意境,就像我們攝影時遠景、近景的結合。古籍頁面內的文字是有關黃葵的一首古詩,以做到圖文呼應。
綠色為主調
《周易》說:“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敝参镆彩怯牲S轉綠、由綠轉黃,歷經生命的周期。第一本是橘黃色,第二本用綠色,代表一種生命的流轉與延續。從色彩學來講,綠色象征著旺盛的生命,就像我們這本書,在深秋初冬季節與大家見面,寒冬過去,春天即將到來。所以全書最后一篇是款冬,一種盛開在冰雪覆蓋的曠野中的植物,是春天的使者。
希望通過這本書,讓讀者了解什么
我們不能控制我們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拓展我們人生的寬度,盡量與這個世界建立一種深度的連接。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說,一個人與這個世界產生連接,是通過其他人特別是有親密關系的人,比如父母、伴侶、子女,等等。其實,除了人這個媒介以外,植物也是我們與這個世界產生連接的一種方式。我們在認識一種植物、了解一種植物時,我們也在與歷史上那些充沛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偉大的生命進行對話、產生連接,從而豐富充盈我們自己的生命。
如果讀這本書時,某種植物、某個人物或者某個故事,打動了你,讓你有沖動、有意愿去認識這種植物、去了解這個人物或者去讀某一本書,你也就與這個世界又多了一重連接。這也是我們這本書的意義所在。
注:本次隨機抽取的樣本,為在植物圖鑒公眾號有留言、互動歷史的讀者;有效留言時間截至11月13日早上9點,截止時間前滿足上述條件的留言即便未被精選展示也有抽獎機會,請不要重復留言;11月13日開獎后,我們將直接通過公眾號文章留言回復功能與中獎者聯系,請注意回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