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張運昌
作者單位:四川省核地質調查研究所
李白家有礦
大概凡是認得幾個漢字的人,沒人不知道李白。他是我們當之無愧的大明星。
這個大明星長什么樣?有人通過文字爬梳,給他畫過一幅像:眼睛大,兩眼有神。身高約在1米7左右,口才極好。喜歡穿紫,出門帶刀。有道士服裝,也有道士的書和藥。愛飲酒,“一生好入名山游”。人們看去,風度似仙。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李白像
讓我們跟隨時間的腳步,簡略地看看詩人的一生。
李白的一生
公元701年,李白出生。關于他的出生地,學界至今難有定論,大部分學者認為,他出生在唐朝安西都護府最西邊的小鎮(今吉爾吉斯坦首都附近的碎葉城),那里漢胡雜居,民風彪悍。
李白出生地“碎葉城”與絲綢之路北線
李白5歲,舉家遷往四川。據說他父親本沒什么姓,因為見到李樹而姓了李。名字也幾乎沒有,只因客居四川,被人稱為“客”,索性就叫“李客”了。
李白的童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四川度過的。
25到27歲,李白東游揚州。他出手大方,一年內曾花了“三十萬金”,用來救濟身邊的“落魄公子”。
三十萬金(錢)是個什么概念?放在當時,這有多大的購買力?據有關史料記載,開元、天寶(公元713-756年)年間,一斗糧食的平均價格大體是二十到三十錢,一匹絹帛四百到五百錢,一片豬肉六百錢,一斗鹽十錢。
那么這筆錢大體可以買一萬多斗糧食,約等于現在的十五萬斤。用現今的米價作為中介,再反推一下,那筆錢也就是現在的三五十萬元。
2022年,我國居民平均消費支出約為3萬元,也就是說,這筆錢放到現在,大抵夠一個人生活十多年。用比較時興的話說,身邊若有李白這樣豪爽的朋友,他隨便一出手,可以少“奮斗”十年。況且這十年,還僅僅是他用來幫助旁人的,沒算其它花銷在內。他的富裕程度可以想見。
30歲左右,李白定居湖北安陸。那幾年他以安陸為中心,四處游蕩。
此后,李白先后到過山西、山東,后又漫游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公元743年左右,李白42歲,他經一位友人推薦,被唐玄宗召見,他很高興,大呼“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以為壯志得酬,可以施展拳腳。
李白無疑是很有才華的,仿佛只要他想,那怕上天摘星,下海撈月,他都能辦到。沒想到他偏偏不適合當官。李白愛酒,經常大醉,伺候皇帝需要點頭哈腰,隨叫隨到,“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怎么行?翰林學士(有說翰林供奉)干不下去,他被皇帝打發了一點錢,就卷鋪蓋走人啦。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飲中八仙圖》之李白
這樣也好,不然唐朝歷史上,將多一個平庸的官員;中國文化長河中,注定要少一位偉大的詩人。
天寶八年(749年),李白首游秋浦(今安徽貴池一帶),在石城與秋浦縣令崔欽、縣尉柳園等會見。在秋浦的一段時間,李白寫了有關秋浦的詩歌十七首,總名為《秋浦歌》,其中一首道:“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李白究竟來過秋浦幾次?
有多種說法。有說兩次,有說三次,有說比這還多,有十二次左右。秋浦旁邊的南陵,他也曾經多次光顧。
若是單純的漫游,為何會頻繁地到一個地方?
長安三年后,他又四處游蕩,這時的大本營變成了河南開封、山東一帶,他在詩中自況:“歸來無產業,生事如轉蓬。”他像飛蓬一樣,從湖南湖北飄到江蘇安徽。
暮年,李白“政治幼稚病”急性發作,永王璘事件,他因站錯隊受牽連、流放、被赦。一頓折騰,詩人恍惚就成老人了。
天寶762年,詩人飄蕩在族叔李陽冰那兒,很有點落魄。他可能感覺到命不久矣,寫下《臨終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氣勢豪邁,仍以大鵬自居。
縱觀詩人一生,經常出游,“千金散盡還復來”,這絕非夸張,詩人出手闊綽,完全不用為生活擔憂。不禁要問:詩人的錢從哪里來?
李白家的礦產生意
上世紀六十年代,麥朝樞發表《李白的經濟來源》,引發眾人關注。麥氏認為,李白的故鄉是著名的鹽鐵產地,他和父親李客都是販賣銅鐵的私商。李白不帶家眷而定居最久的就是秋浦。
1962年8月12日,麥朝樞發表在《文學遺產》上的《李白的經濟來源》一文
秋浦在唐朝是銀、銅的產地之一。頻繁來往秋浦,就是在那里從事他的銅鐵生意。李白在詩中寫過煉丹,本身又是道教徒,描述過礦工的勞動狀況,可知他除了運銷,還兼涉采冶。
由于他擁有萬金之產,財大氣粗,所以能夠漫游天下,蔑視王侯。
一石激起千層浪,關于李白的收入來源,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討論。同是詩人的郭沫若憑借李白“兄九江兮弟三峽”句,推測李白的兄弟分別在九江和三峽坐莊。李白很有商業頭腦,他這一趟把巴蜀的物產運銷吳楚,下一趟順帶又把吳楚的的物產運銷巴蜀,生意紅紅火火。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書影
有人認為,李白不過是個與商業有聯系的中小地主,所以漫游的那點小錢不在話下;有人說,李白先后所取妻室,都是富有之家,這必定對李白的生活有所幫助;還有人說,李白是當時的大明星,崇拜的人多,四處漫游,自然有人買單,比如汪倫……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李白出生的碎葉城,正處在北方“絲綢之路”要道上。碎葉城為粟特人所筑,粟特人善經商,那里屬于當時的商貿重鎮。后來他父親李客拖家帶口,遷徙入蜀,沒有足夠的錢那是萬萬不行的。作者推測,李客因販賣絲綢致富。出蜀以后,李白先是從事這種利潤豐厚的經營活動,后來則要靠著朋友們的接濟維持生活。
由以上眾多觀點提煉,似乎可以肯定,李白父親是位商人。這就能夠很好地解釋李白一生為啥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有唐一代,“工商之家不得預于士”,也就是說,你家經商,或是務工,你就不能祈求做官,成為高人一等的“士”,而且在李白的詩文中,很少出現自己的父親(只有一次提到他父親曾叫他念司馬相如的賦),這是李白的隱衷。在當時那個社會環境中,縱使你有再多的錢,商人也在“四民”之末,是讓人看不起的。
說一句題外話,風水輪流轉,這好像與現在恰恰相反。現在外出吃飯,老板前老板后,滿大街都是老板。稱謂的普適大抵說明了這份職業正受到人們推崇。
既是商人,李白一家到底經營著什么?
時間過去了這么久,這似乎是個很難說清的問題。總括起來,以上眾多觀點都有推敲空間,或許都有一點關系,或許還有其它經營。我個人是認可麥朝樞先生的觀點的。首先,李白一家為何獨獨遷往四川江油一帶,而不是別處,作為家長的李客肯定有自己的考量。其次,除上文所舉《秋浦歌》外,在李白的詩歌中,諸如“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提攜采銅客,結荷水邊沫。”“采鉛清溪濱,時登大樓山。”“煉丹費火石,采藥窮山川。”……為何句句不離礦?《秋浦歌》所描述的,是否正是當時工人煉礦的場景?
“安史之亂”爆發,作為幕僚,李白替宋若思上書,在提議朝廷遷都南京的表章中,極言那里物產豐饒,提到礦產:“銀礦鐵礦,望不到邊;銅礦金礦,也有很多。……”再綜合他頻繁前往秋浦,說他家里有礦,我認為是很有道理的。也許詩人部分所謂的出游,只是幌子,他順路在打點自家的礦產生意,只是在那個時代不便明說罷了。
《李太白集分類補注》中《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一文局部(紅色框內為文中翻譯部分)
另一方面,將地質上的“將今論古”歪用一回,還是以秋浦為例,看看今天那里還有什么礦,說明古時候曾存在過什么礦。查《貴池縣志》,書中說當地采礦業歷史悠久,綿延兩千余年,東漢建安年間,就在轄區內進行冶礦和兵器鑄造。當地已初步查明的礦產有:金、銀、鐵、錳、銅、鉛、鋅、鎢、錫等。
長江中下游成礦帶位置及礦集區位置簡圖(據毛景文等)
注:李白常去的秋浦,即在安慶-貴池礦集區,偶爾要往返銅陵、南陵等地,亦在銅陵礦集區內,兩者相距不遠。
現在可以再進一步,若李白家真有礦,那他家經營著什么種類的礦?
也許如麥朝樞先生分析,主要是銅鐵之類。我有個大膽的想法,應該還有鉛。李白是道教徒,一生在“從政”與“學道”間徘徊,按當時社會風氣,多半服食丹藥。若是自家經營著鉛礦生意,便一點不用為稀缺的原材料發愁,這是那個時代的“自產自銷”。
如果上述推論成立,我們真應該感謝礦產,它為千年之前的李白提供了絕佳的“經濟基礎”,詩人在我們小時候,幻化成床前的一輪明月,靜靜地注視著千年之后的我們坐在礦產品叢林中,品味著他搭建的“上層建筑”。千年不過一瞬。
參考資料
[1]貴池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貴池縣志[M].黃山書社,1994.
[2]李長之.李白傳.第2版[M].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
[3]麥朝樞.李白的經濟來源——讀李漫筆之一[J].文學遺產, 1962(427):1.
[4]李家烈.李白的經濟來源考辨[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06):12-19.DOI:CNKI:SUN:ENSE.0.1998-06-002.
[5]韓維祿.也談李白的經濟來源——對裴斐《李白經濟生活探源》一文質疑[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3(1):3.DOI:CNKI:SUN:SXSK.0.1983-01-006.
[6]張智宇.安徽銅山矽卡巖銅礦床特征與成因[J].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
[7]于賡哲老師B站視頻.《李白的錢從哪兒來的?李白開礦又是怎么一回事?》2020.
美編:許宏璽
校對:伍姝雨 李玉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